文明的诠释与历史的传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294
颗粒名称: 文明的诠释与历史的传承
分类号: G269.274.53
页数: 33
页码: 39-71
摘要: 当你走进阿克苏博物馆,首先会被水幕映衬下的阿克苏地区地形地貌实景微缩沙盘所吸引。沙盘以阿克苏地区行政区划为主,标注出阿克苏地区境内的主要河流、山川、城镇、道路和重要文物遗址。
关键词: 阿克苏 文明的诠释 历史的传承

内容

当你走进阿克苏博物馆,首先会被水幕映衬下的阿克苏地区地形地貌实景微缩沙盘所吸引。沙盘以阿克苏地区行政区划为主,标注出阿克苏地区境内的主要河流、山川、城镇、道路和重要文物遗址。
  “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塔里木盆地北沿,北依天山,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下辖 8县1市,面积13.2万平方千米,人口 236万,有36个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阿克苏因水得名,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又名白水城,史称姑墨。阿克苏地区境内有一条全国最长的内陆河一一塔里木河,全长2127千米,由西向东横贯阿克苏地区全境,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汇聚而成。目前,阿克苏地区境内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683处,其中2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维吾尔族讲解员娓娓动听的讲解中,相信您一定会对阿克苏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河流风光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龟兹文化文明荟萃 一一龟兹历史文化陈列厅
  阿克苏地区的古代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里曾是两汉时期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辖域。“龟兹历史文化陈列”主要展陈了在阿克苏地区境内通过考古发掘和遗址采集等方式出土的自公元前2000多年直至近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近300件,向人们展示了阿克苏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 “龟兹文化 ”。
  陈列以时间为纽带,年代起始于新石器时代,结束于清王朝统治时期,以汉唐时期的龟兹文明为主线,还集中陈列了龟兹佛教时期的文物,突出汉唐时期龟兹文明的繁荣和佛教的昌盛。展厅分为新石器时代文物、青铜时代的绿洲文明、龟兹文明的孕育与成熟、龟兹文明的繁荣和衰落、龟兹佛教文化时期五个历史文化单元。对古龟兹国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向前来参观的各位游客直观形象地展示龟兹文明的辉煌,为阿克苏地区全力打造龟兹文化提供历史的见证。
  展厅入口处展示了4幅浮雕,复制了在阿克苏地区发现的古代壁画,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四个角度解读古龟兹国。第一幅上部为龟兹王和王妃的供养图,龟兹王的头部有佛光,说明他佛教修行很高,也证明了当时的龟兹国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治上的最高领袖同时也是宗教的首领;下部浮雕为 “汉归义羌长印 ”,是当时东汉政府颁发给驻留在龟兹地区的羌族首领的印信。第二幅上部为二牛抬杠犁地图,反映了当时龟兹地区的农耕生产状况。到了4世纪的时候,龟兹地区的僧尼达到了1万多人,大家都开始信仰佛教,一些小国为了争夺释迦牟尼的舍利发生了战争。第三幅复原壁画反映的就是八王争舍利图。最后一幅反映的是文化面貌,龟兹文化的精髓主要是石窟艺术及飞天乐舞。浮雕上部为库木吐剌石窟新 1窟的穹隆顶众菩萨像,中间为彩绘有翼童子舍利盒盖上的图案,下面为飞天伎乐图。
  通过序厅壁画复原,为观众直观地勾画了龟兹古国的概貌,使大家对龟兹有了初步印象,而要深入地认识到龟兹文明开放包容、博采众长的特质,就不得不先看一下龟兹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地理位置。
  公元前138年,为联络大月氏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从长安出发,取道陇西,在途经敦煌的时候被匈奴人扣留,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在长达 10年的囚禁生活后,张骞逃出匈奴的控制继续向西,经过楼兰、库尔勒、库车、阿克苏,越过帕米尔高原,最终到达了大宛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王朝和西域诸城邦国之间的官方交流,至此,龟兹始为中原史书所记载,丝绸之路正式开辟,此后,军队、使节、公主、商旅在这条路上络绎不绝、频繁往来。
  丝绸之路从洛阳、长安始发,经河西走廊,过阳关、玉门关,途经楼兰,过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向西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中亚、西亚,抵达地中海各国,是联结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在丝绸之路上,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瓷器,而西方国家交流的商品主要是香料和珍宝。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不仅是贸易更是文化的交流,古希腊、古波斯、古印度、中原文明随着贸易的展开在西域碰撞交汇融合,在这条丝绸之路上,龟兹处于核心枢纽地段,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龟兹文明兼收并蓄,呈现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展览见证龟兹的盛世与辉煌。
  在遥远而漫长的新石器时代,阿克苏地区境内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了,在柯坪县石器遗址上发现了铜石并用时代人类居住的遗迹。他们使用两边经过简单打击加工的石器为工具进行原始的狩猎活动,已经懂得了使用火,以氏族为单位过着群居的生活。
  接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的发掘复原场景。它所处的时代为西周至春秋时期,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1990~1992年,为了修建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先后进行了3次抢救性发掘,发掘墓葬160余座,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文化遗物1000余件,文物多为盛水或盛物的罐。展厅屏幕上同步播放的就是当时挖掘克孜尔水库墓地的影像资料。
  近年来,我们通过对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多岗墓地的发掘,揭示了龟兹地区早期彩陶文化的特点。这两处墓地的文化类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同一种文化类型在不同地域中的表现。阿克苏地区早期青铜时代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史前古代居民的绿洲农耕生活和牧业文明。
  走过了漫长、蒙昧的青铜时代,到了汉代,龟兹国与中原开始有了官方的联系,为史书所记载。在中原、古印度、古波斯、古罗马等文明的影响下,龟兹国日益繁荣昌盛,与中原联系紧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祖国的版图,成为我们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域都护府所在地的龟兹成为西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开放包容为特质的龟兹文明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孕育成熟。在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具有异域色彩的蜻蜓眼琉璃珠,具有中原风格的青铜镜和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鸭形陶壶。
  两汉以后,中原地区政局动荡,西域地区也出现了众多国家兼并版图和政权重组的状况。在动荡中,龟兹国兼并了周边的姑墨国、温宿国,成为西域的大国。南北朝至隋唐是龟兹国政治上相对独立的历史时期,直到658年,唐王朝政府将安西都护府由高昌迁往龟兹,龟兹又重新成为西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日益突显。
  现今,在库车、新和、沙雅县南部的渭干河冲积绿洲区域,形成了以唐王城、通古斯巴西古城为中心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古建筑群遗址。在南北朝至隋唐的近300年的时空里,这一区域成为整个西域的政治和军事中心,维护着中央政府对整个西域的有效统辖,先后出土了大量历史文物,印证着昔日的繁荣与辉煌。
  这部分,我们看到的是新和县通古斯巴西古城的微缩复原场景。它位于新和县塔格托格拉克乡西南,古城周长近1000米,是目前阿克苏地区唐代城池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处古城遗址。维吾尔语“通古斯巴西”是九城之首的意思。当年唐军击退吐蕃之后,武则天在690年登基,派3万大军驻扎在龟兹地区,就是以通古斯巴西古城为中心,在周围还建了 8座城池,它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2005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更好地展现古城的风貌,我们运用电脑技术制作了古城复原动画和虚拟漫游动画,让大家在玩乐中体验古城宏大的规模和作为军事要塞的重要作用。
  从公元91年,班超平定龟兹立白霸为龟兹王开始,一直到794年安西最后陷落于吐蕃,在这长达700多年的历史时期,龟兹白氏王朝与中原王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基本保持了龟兹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龟兹国资源丰富,农牧业经济发达,交通商业兴旺。龟兹文明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龟兹乐舞、佛教艺术均在这一时期发扬光大,走向了世界。
  龟兹地区自古以歌舞闻名,从汉朝时期,龟兹乐舞就传入了中原地区,到盛唐时期,龟兹乐舞更是在宫廷内演奏。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曾记载:“管弦伎乐,特善诸国”,龟兹乐舞在西域和中国古代艺坛上曾居首位,并远播日本、韩国、缅甸、越南等国,对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的音乐和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在这一部分我们不仅复制了石窟壁画中的飞天伎乐图,还以视频的形式播放大型歌舞剧《龟兹一千零一夜》,相信曼妙的龟兹乐舞一定会让您赞叹不已。
  龟兹以佛国古韵闻名,除了龟兹乐舞,汉唐时期这里还是佛教的圣地。公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向东越过帕米尔高原传入和田,然后传入龟兹,最后传向中原。大约3世纪时,龟兹地区的佛教传播和信仰开始兴盛起来,当时龟兹国全民信佛,出现了大批著名的佛教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就是龟兹王室后裔。4世纪时,龟兹地区已经有僧尼1万余人。龟兹全民信仰佛教、供奉佛像,并汇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负担了修建佛寺、开凿洞窟的巨大耗费。从现今保存在阿克苏地区境内众多的石窟遗迹和佛寺遗址,我们可以遥想当年龟兹地区佛教的盛况。
  在龟兹佛教文化这一部分,我们将佛寺遗址、石窟壁画和佛教文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苏巴什佛寺外景大幅喷绘装饰在墙面上,顶部复原库木吐剌石窟穹隆顶壁画,正中下方安放以高科技手段制作的三维立体彩绘有翼童子舍利盒,周围展示佛教相关文物,以期能够全面地诠释龟兹佛教文化,让观众更深刻地领悟龟兹佛教久远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库车县境内的苏巴什佛寺遗址是现今阿克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佛寺遗址,位于库车县城北约25千米铜厂河(库车河)出雀勒塔格山口两岸的洪积台地上。苏巴什佛寺遗址正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 ·屈支》中记载的昭怙厘大寺。遗址面积约2平方千米,被库车河从中间分割为东、西两部分。西寺为苏巴什佛寺的主要部分,佛教建筑较多,由高大的佛殿、佛塔、僧房、禅窟等组成庞大的建筑群落。东寺建筑规模略小,现遗址上可见有佛殿、佛塔等建筑。佛寺残存的断壁残垣静静地矗立在库车河两岸,依旧在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彩绘有翼童子舍利盒:唐代。 1903年苏巴什佛寺遗址出土。木质。通体高 31.3、直径37.3厘米。盒体呈圆柱体状,盖部呈尖顶形。盒盖上绘有 4身有翼裸体童子;盒身绘有一组由21人组成的形象生动的乐舞图。图中有跳舞者、弹奏乐器者、持棍独舞者,尚有小孩在一旁协舞。整幅画面活泼生动,其中6个舞者和2个持棍独舞者均头戴面具,这是龟兹地区独有的“苏幕遮”舞的典型表现形式。此舍利盒被大谷光瑞考察团的掘贤雄、渡边信哲掠回日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达2万多平方米。在众多的石窟遗址中,除了佛寺遗址,阿克苏地区境内保存壁画最多的是克孜尔石窟,如果你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石窟寺,计17处。有机会来到克孜尔石窟,去感受一个个保存较完整并留存有壁画的有克孜尔石开凿在半山的洞窟,去欣赏一幅幅精美窟、库木吐剌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的佛教壁画,一定会惊叹于龟兹人对佛孜尔尕哈石窟等 7处,保存壁画面积总计教的虔诚,对天国的想象。
  经历了巨大辉煌之后的龟兹古国不丹、蒙古人所占据。昔日昌盛的佛教文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因“安史之乱”化也被伊斯兰风情所取代,那些曾经的和吐蕃入侵,龟兹与中原的联系出现一辉煌只有在壁画及古遗址中去探寻;但段时期的中断,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龟兹文化开放包容的内涵始终启迪着我中,随后这一地区又先后被回鹘、契们,使我们抱着巨大的希望,打造一个新的龟兹盛世,让古老的文明焕发新的生机,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而和谐。(撰稿:赵疆囡)
  二、铸行货币见证统一 ——新疆古代货币陈列厅
  当您的思绪还徘徊在昔日龟兹历史的时空之际,您是不是想知道古代新疆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钱币呢?那就请您步入第二个展厅一一新疆古代货币陈列厅,进入古代新疆的历史长廊中,了解一下古代新疆地区所铸行的货币,让我们一起来见证祖国的统一吧!
  新疆古代货币陈列厅是阿克苏博物馆的特色展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里陈列展示了自南北朝至民国时期新疆地区铸行和流通过的货币实物 1000多枚,是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博物馆中货币陈列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版式最丰富的展厅。下面请跟随我进入展厅参观吧!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清代铸造货币的复原场景。墙正面为“汉、唐、清”3个大字,说明新疆货币铸行的三大时期。竖立的木箱是风箱,它的作用是促使熔炉中的火燃烧得更旺,尽快让铜矿石熔化成铜水,然后再把铜水舀出来倒入铸钱的模子里,等铜水冷却之后,把它倒出来就形成了钱币。
  新疆的货币铸行可以划分为三大历史时期:汉晋南北朝时期、唐朝中后期、清朝乾隆后。在这三个历史时期里,货币铸行对推动新疆地区的社会历史进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维护了新疆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灿烂的钱币文化,完善了新疆地区的货币制度。
  首先,请跟随我们进入汉晋南北朝时期,看看当时在新疆本地铸造的货币吧!秦汉时期,内地中原王朝的“半两钱”和“五铢钱”均在新疆的遗址中有发现。这说明自汉朝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之后,新疆地区就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北朝时期,随着龟兹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原的 “半两 ”和 “五铢钱 ”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于是龟兹本地以汉代 “五铢钱 ”为范本铸造了 “龟兹无文小铜钱”和“汉龟二体五铢钱”。它们是在吸收中原货币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龟兹地域特色的货币。“汉龟二体五铢钱”一般正面为汉文“五铢”2字,背面为龟兹文。而在阿克苏地区出土的上万枚“汉龟二体五铢钱”中,要数一枚单面文汉龟二体五铢钱币最为珍贵,因为只有这枚钱币是单面铸有汉文和龟兹文,该钱币重 17.5克,直径 2、厚0.1厘米。
  步入唐代展柜,您的脑海中肯定会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繁荣场景,一定想知道当时西域地区所铸造的货币吧!请您继续往下参观。唐王朝建立以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实行币制改革,开始了自唐而始延续1000多年的中国年号钱币时期。唐显庆三年(658年),唐王朝将安西都护府由高昌移置龟兹,统辖整个西域,唐代货币“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开始在西域流通。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吐蕃乘势侵犯,河西地区军政多为吐蕃所陷,西域同内地的联系被阻断。安西军民为保卫安西、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支付军政费用,以唐朝钱币形制为范本,在龟兹本地铸造了“大历元宝”(重2.9克,直径2.05、厚0.15厘米)、“建中通宝”(重3.75克,直径2.25、厚0.1厘米)以及“元”字和“中”字钱币,这些钱维系着安西自身的稳固,是安西军民万里孤悬、泣血死守的历史见证。其实,当时内地在大历和建中年间并没有铸造货币,由于西域同内地的联系被阻断,而安西军政府依照惯例铸造了“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所以,“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币的铸造,不但明证了历史,而且繁荣了祖国的货币文化。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觉得安西军民万里孤悬、泣血死守的这种精神很悲壮,但也觉得有一丝庆幸呢?战争虽然残酷,但西域军民始终与中原王朝心系一起,不管是政治形态还是经济形势、文化认同上,都与中原一脉相承,虽然几经动荡,但新疆地区必然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继续往下参观,我们看到的是喀喇汗王朝的货币。喀喇汗王朝始建于10世纪上半叶,鼎盛时期的领地范围包括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一带),西至中亚的两河流域。 13世纪初,在蒙古帝国的征服下灭亡。
  喀喇汗王朝采用中亚传统的打压法制造货币,铭文主要为古代阿拉伯文科菲体,并打制有可汗名、地名、年号等。有马斯乌德钱币、桃花石可汗钱币、穆罕默德阿尔斯兰汗钱币等。其中桃花石可汗钱币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喀喇汗王朝有多个汗王在钱币铭文王名之后都冠以 “桃花石 ”。那么“桃花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桃花石”是北魏以后漠北和西域各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称呼,“桃花石汗”就是“中国汗”的意思。喀喇汗王朝时期,很多大汗都冠以桃花石汗的头衔,如桃花石汗易卜拉欣、桃花石汗侯赛因等。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自称为桃花石,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打制钱币的汗王始终自认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表现在钱币铭文中,他们以中国的桃花石可汗自诩,就不足为奇了。现在看到的这枚喀喇汗王朝铸造的马斯乌德钱币,重2.18克,直径 2.5、厚 0.05厘米。
  下面看到的是察合台汗国货币,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西征中亚后分封给他的第二个儿子察合台的领地,是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当时的领地范围包括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西至中亚的布哈拉至萨马尔罕(河中地区),建都于阿力麻里(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境内)。 14世纪中叶,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逐渐衰落。察合台汗国统治时期,在汗国境内打制的货币以银币为主,币面铭文采用阿拉伯科菲体文。这枚察合台铜币,重6.3克,直径 2.62、厚0.08厘米。
  历史的车轮行驶到大清帝国,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标志对新疆主权的确立,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叶尔羌首开铸钱局铸造“乾隆通宝”钱币,这成为新疆红钱的发端,随后阿克苏局、乌什局、库车局、喀什噶尔局、迪化局(宝新局)、伊犁局(宝伊局)等铸钱局相继成立,开始铸造钱币。新疆钱币的铸造从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钱币的种类多、版式杂、富于创造性,一直延续到民国末期。而以阿克苏为中心的阿克苏地区在清代先后出现了3个铸钱局:阿克苏局、乌什局、库车局,就全国一省一局的设置而言,这是个特例,也充分说明了阿克苏地区的重要地位。
  清乾隆以后,新疆地区铸造的货币可以分为新疆红钱、铜元、银元、纸币四大类。
  首先,请您跟随我们领略一下新疆红钱的魅力吧!在这里,您可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叫“新疆红钱”呢?之所以称作新疆红钱,是由于南疆各铸钱局铸造钱币只用净铜,不掺杂铅、锡等熔物,铸造的铜钱色泽柔和,红润自然,故将新疆铸造的铜钱统称之为“新疆红钱”。这枚钱币就是新疆最早的红钱一一乾隆通宝·叶尔奇木钱币,为叶尔羌局铸造,重6.5克,直径2.5、厚0.18厘米。这里您可能疑惑,明明是“叶尔羌局”铸造,为什么钱上面是“叶尔奇木局”呢?其实是由于当时工人翻译的误差,把“叶尔羌”误译为“叶尔奇木”所致。接下来重点看看南疆最大的铸钱局一一阿克苏局,阿克苏局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成立,一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阿克苏局停铸,迁往乌什,清嘉庆四年(1799年)铸钱局从乌什移回阿克苏,清同治四年(1865年)阿克苏局停铸,清光绪四年(1878年)又恢复铸币,直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钱局裁撤,于是,阿克苏铸钱局的历史宣告结束。阿克苏铸钱局自成立至裁撤共历时 131年,期间,虽由于政治、军事等众多因素时断时续,其正常铸钱时间仅 83年,但阿克苏局仍是南疆地区规模最大、铸期最长、铸量最大的铸钱局。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新疆铜元,主要由新疆三大官钱局迪化局、喀什局、阿克苏局所铸造。新疆铜元是新疆红钱制度的延续和补充,它属于新疆红钱体系。新疆最早的铜元应当属光绪三十三(1907年)、三十四(1908年)年间由迪化局铸造的“光绪元宝”,从实物上看有“市银一分五厘”、“市银二分五厘”两种,是一种与银两制度挂钩的过渡性铜元,大额交易用银两,小额交易用铜元,起着辅币的作用。“光绪元宝·新省·市银二分五厘”铜元便是新疆最早的铜元,重10.73克,直径 2.75、厚0.2厘米。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新疆银元。新疆最早的仿西式银元,铸行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现存实物为满、汉、维三体文龙洋。据《新疆图志》记载,新疆南疆地区最早铸造银元是从喀什噶尔开始的,起因是由于南疆回民 “不知银色高低,平戥轻重,均以收藏红钱为便”。随着南疆 8城商贸经济的不断发展,南疆又出现了红钱供求紧张的状况。红钱与银两的比价拉大,即使有银两也无法兑换到红钱。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又便于市场兑换和流通。阿克苏银元局、迪化银元局先后成立,铸造银元,阿克苏银元局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冬成立,铸造了阿克苏银元一钱、二钱、三钱、五钱四种在市面流通。阿克苏银元局共铸行 4个年头。是新疆三大银元局(迪化局、喀什噶尔局、阿克苏局)中铸期最短,铸量最少的银元局。光绪银元·阿城·二钱、三钱、五钱银元,为阿克苏银元局铸造,二钱重6.65克,直径2.5、厚0.15厘米,三钱重 10.2克,直径 26、厚0.2厘米,五钱重 16.97克,直径 3.1、厚0.25厘米。
  下面请您参观最后一部分一一新疆纸币。这里展示的是清代至民国时期在新疆发行的各类纸币。清光绪十一年(1895年)首任新疆巡抚刘锦棠在迪化设立官钱局,通过试行纸币来缓解市场需求。光绪十六年(1890年),正式发行“新疆官钱票”。1939年2月,中共党员毛泽民在新疆任财政厅长期间,主持了新疆的币制改革,废 “两”改 “元”,收回省票和喀票,发行全省统一的纸币 ——新省币,至1949年废止,前后发行 10年,发行纸币面值共计 29种,最小面值为壹分(长 9.7、宽 5.6厘米),最大面值为六十亿元。
  目睹了新疆货币的发展史,您是否被新疆钱币独特的魅力所折服,小小的一枚钱币,记录着一个个瞬间,明证着一段历史。至今留存下来的这些钱币实物毋庸置疑地证明了 2000多年来,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无论多少民族走马换王,无论多少古国此兴彼亡,无论历史风云如何百转千回,新疆始终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撰稿:吴文强)
  三、多元民俗和谐共处一一刀郎民俗文化陈列厅
  追溯历史总是使人沉重,体味民俗却可以让人欣然,经过了历史思索和追忆后,接下来的展览将让您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
  阿克苏博物馆的第三个展厅一一刀郎民俗文化陈列厅,主要通过具有典型性的刀郎乐器、服饰、生活用品与生产工具等200余件民俗实物及场景复原的形式,以 “刀郎文化 ”为典型代表,集中展示了阿克苏地区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
  早在新石器时代,塔里木河流域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原初的刀郎人是叶尔羌河流域游牧、畜牧兼绿洲定居的部落。随着突厥、吐蕃、契丹、回鹘、蒙古等部族相继对塔里木盆地控制权的角逐,塔里木盆地战乱纷争连绵不绝,为躲避祸乱,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先后来到塔里木河上游与叶尔羌河流域交汇的地区,与早已生活和居住在这里的原住民一起,以捕鱼狩猎和刀耕火种为生,繁衍生息。到了14世纪,随着成吉思汗西征,次子察合台领有天山以南地区,蒙古杜格拉特部中的一些游牧部族也来到叶尔羌河流域,散居在林木茂盛、水草丰美的塔里木河上游和叶尔羌河流域的绿洲上,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融合汇聚成刀郎人。河流域,叶尔羌河是刀郎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在叶尔羌河流域,胡杨广袤、沙丘连绵、水洼遍地,刀郎人在原始胡杨林中狩猎游牧,或从事简单的农耕生产,房屋用料就地取材,结构独特实用。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刀郎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形成了基于这种环境之中的文化、习俗与信仰。
  在刀郎民俗文化陈列厅的第一部分,我们复原了刀郎人的生活场景。碧蓝的天空下,清澈奔流的河面上波光粼粼,刀郎人的先民们在叶尔羌河上撒网捕鱼..茂密的胡杨林,构成一片金黄的林海,刀郎人驭马放鹰,捕获猎物..孩子们在地窝子(半地窖式的房屋)前嬉戏,驯养的狗、散牧的羊在周围或嬉戏,或仨俩地吃着草,一派旖旎的田园风景。
  参观了刀郎人的生活场景后,或许您会觉得他们的生活异常艰难和简陋,或许您会觉得他们的生活封闭而宁静,在这样简陋的条件和封闭的环境中长期生活肯定是异常枯燥烦闷的,但通过接下来的参观,相信您对他们的认识一定有所改观。
  接下来的刀郎木卡姆幻影成像剧场中,你可以坐下来欣赏原生态的刀郎歌舞。叶尔羌河流域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刀郎人独特的文化和习俗,他们通过原始的渔猎和耕作维系着族人的生存,在与残酷自然环境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对渔猎和农耕场景形象化概括,以张扬、豪放的舞蹈动作和音乐形式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彰显了刀郎人豁达、豪放、质朴的个性。闲暇时节,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以原始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语汇再现自己庆祝渔猎收获和耕作丰收时的喜悦心情。他们把粗犷、质朴和雄健的呐喊与动作融于舞蹈和音乐之中,不加修饰地再现生活和生产的场景。他们的音乐传唱更多的不是在唱,而是在呐喊,呐内喊出他们对苦难的宣泄和对生活的渴望。因而,刀郎木卡姆音乐不像其他西域音乐那样欢快,扑面而来的是一股 “悲凉气息 ”。这种文化形态被完整、质朴地保存下来,形成了刀郎人内心深处的精神与抗争,是“刀郎文化”的灵魂,是它的精髓。刀郎木卡姆最好的舞者不是以优雅柔美的动作取胜,而是以持久的耐力和刚劲的舞姿夺魁。这样原生态、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加工的歌舞,或许无法用优雅、专业去形容,但这种不加修饰的表演源于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人们最原始的生存渴望,最基本的精神诉求,却是弥足珍贵的。
  不同于一般古典乐舞的沉静内敛,刀郎木卡姆是喧嚣的、豪放的,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您一定无法安静下来,总有着想和他们一起歌舞的冲动。刀郎人不拘小节的豪迈,不仅体现在歌舞中,还体现于他们的饮酒之风。
  走出刀郎木卡姆幻影成像剧场,驻足于刀郎民居前,古老的地窝子和现代装饰富丽的民居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出了民居,就来到展览的最后一部分,刀郎穆塞莱斯复原场景。
  西域自古就有酿制葡萄酒的传统,《史记·大宛列传》描述当地“以蒲桃多酒,富人藏万石,久者数年不败”,《旧唐书》记载龟兹国“饶葡萄酒,富室数百石”。依据《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记载: “葡萄独不用曲 ”,久饮“耐寒..驻颜色”,并有“葡萄酒熟红珠滴”,“自酿葡萄不纳官”的赞美诗句。叶尔羌河流域刀郎人代代相传的穆塞莱斯闻名遐迩,被称为西域葡萄酒的 “活化石”,无疑继承了这一古老的文化传统。
  今天的阿瓦提县域土地辽阔肥沃、气候昼热夜凉,适宜瓜果生长,葡萄种植既多又好。其民居通常前有庭院,后有大面积的葡萄园,刀郎民居和特有的民俗文化构成亮丽的风景画。当地民众以新鲜优质的葡萄汁浓缩发酵酿成类似葡萄酒的天然果汁饮料一一穆塞莱斯,有人形容其自酿自饮盛况:“村村舍舍煮酒忙,香气氤氤漫农家”。穆塞莱斯不勾不兑,不用任何添加剂,天然纯正,却又营养丰富、色彩鲜艳、甘洌醇厚,是大众青睐的饮料。
  在刀郎人眼中,有歌、有舞、有美酒才算美好生活,他们聚会时,原木的伴奏乐器、激昂的呐喊、洒脱的舞蹈,再以穆塞莱斯助兴,将聚会一次次推向高潮。刀郎木卡姆借助穆塞莱斯的浑厚酒力,产生激情四溢的艺术快感。他们在奏曲伊始或中间狂饮穆塞莱斯,人生的一切烦恼苦闷抛置脑后,艺人弹奏信马由缰,歌唱声嘶力竭,舞蹈天马行空,在一种突如其来的现场鼓动性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穆塞莱斯是刀郎木卡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
  乐舞与美酒都是人生娱乐方式,但两者结合就能达到人生狂欢的极致状态,刀郎民俗文化陈列厅最精华的部分在于将刀郎人的这种狂欢尽情展示。戏曲的高潮部分往往意味着结束,不管您是否尽兴,而对刀郎人来说,这样的高潮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撰稿:赵疆囡)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阿克苏博物馆》

本书对阿克苏博物馆进行了介绍,内容分为:馆长寄语、历史沿革、精品典藏、文明的诠释与历史的传承、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