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泥做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290
颗粒名称: 淘泥做器
分类号: G269.274.53
页数: 8
页码: 13-20
摘要: 陶器是最早被人类改变物质形态、根据自己的想象和需求为己利用的器物,也是人类使用时间最为久远的器物。
关键词: 阿克苏 博物馆 淘泥做器

内容

陶器是最早被人类改变物质形态、根据自己的想象和需求为己利用的器物,也是人类使用时间最为久远的器物。一件陶器的制作既有使用的需求,又有审美的意趣,将泥土经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绘上喜欢的图案,再经过熊熊火焰的焙烧制成器皿,可谓是土与火的艺术,也是人类文明和审美启蒙时期最早的艺术创作园地。
  阿克苏博物馆馆藏陶器以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多岗墓地和温宿县博孜敦古墓群出土的陶器为主,可以分为彩陶和黑陶两大类型。克孜尔水库墓地和多岗墓地是同一文化类型,与和静县察吾乎墓地出土的陶器类型相似。这两处墓地出土的陶器均为圜底,底部有烟炙痕迹,器身有赭红色彩绘,图案多为菱格纹、田字纹。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口部有高而上翘的流口,便于倾倒液体。
  单耳带流大彩陶罐:青铜时代。1999年拜城县多岗墓地出土。夹砂红陶。高45.9、口径29.9厘米。敞口,高领,束颈,溜肩,鼓腹平底,颈肩耳。器型硕大,是目前新疆境内考古出土的同时期同类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件。口部有高而上翘的流口,便于倾倒液体。口、颈部绘赭色三角纹,肩腹绘不规则曲折纹,内口沿有窄条带纹。
  单耳带流胡须纹陶罐:青铜时代。1999年拜城县多岗墓地出土。夹砂粗红陶。高26.8、口径14.2厘米。敞口方沿,流部高翘,鼓腹,平底,腹部有一周胡须纹,为炊煮器。
  单耳十字纹彩陶钵:青铜时代。 1999年拜城县多岗墓地出土。夹砂红陶。高11.4、口径23.4厘米。单耳,内外口沿饰一圈紫红色宽带纹,内饰十字纹。同样的陶钵在克孜尔水库墓地中也有出土。
  单耳菱格纹彩陶罐:青铜时代。拜城县多岗墓地出土。夹砂红陶。高18、口径19.7、厚0.4厘米。敞口,圆腹,圜底。颈腹部装饰紫红色菱格纹。菱形格的图案是龟兹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在拜城县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发现最多,壁画中的佛教故事都绘在彩色菱格内。
  圆口彩陶釜:青铜时代。1990年拜城县克孜尔水库墓地出土。夹砂红陶。高21、口径17.5厘米。手制。敞口,束颈,鼓腹,圜底,底部附加一层粗砂泥皮,有烟炱痕迹。颈外施一周紫红色条带纹,颈下有三组田字纹。
  两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使得龟兹逐渐成为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阿克苏地区发现的这一时期的陶器多以黑陶为主,主要发现于温宿县博孜墩古墓群。
  单耳带流黑陶罐:汉代。温宿县博孜墩古墓群第41号墓出土。夹砂灰褐陶。高13、口径17.3、壁厚0.4厘米。敞口,束颈,单耳带流。这一时期的陶器流口已经变得尖而平直,不同于早期。
  小黑陶钵:汉代。温宿县博孜墩古墓群第 41号墓出土。泥质灰陶。高 5.2、口径 13 . 5、底径 8.5厘米。直口,束颈,鼓腹,圜底。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由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和影响,龟兹地区的制陶业也有了显著的进步,陶器以经过淘洗的泥质红陶为主。在阿克苏博物馆的诸多陶质文物中,最独特的要数唐代浮雕马首龙身鹰翅纹灰陶范了,虽然对于陶范的定名专家们还有不同的意见,但器物外壁高浮雕龙马纹图案在全国可是唯一的一件。龙与马的结合再加上鹰的翅膀,可谓将最勇猛的动物特征融为一体,描绘的正是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龙马精神。
  浮雕马首龙身鹰翅纹灰陶范:唐代。新和县通古斯巴西古城出土。夹砂粗灰褐陶。高8、口径20、底径9厘米。敞口,假圈足。器内壁呈黑色,器外壁由上而下,上沿装饰藤草纹,主体纹饰为有翼马首龙身图案,器底为卷草纹。器内壁浅浮雕一人背影,双手高举过头顶,身着通身长袍,脚蹬尖足靴。
  排水陶管:唐代。 1989年新和县克孜勒协尔古城出土。泥质黄陶。高 20.8、厚1.3厘米。管形子母口,是古城的地下排水设施构件。
  在阿克苏地区的唐代遗址中还出土多件陶猴雕塑,其中最为精美的要数陶塑子母猴。
  陶塑子母猴:唐代。新和县羊达克库都克烽燧出土。泥质红陶。高7.5、宽3.9厘米。陶猴全身阴刻毛发,面部刻画细腻,表情丰富。母猴呈蹲跪姿,神态安详,两眼平视前方,颈部带项饰,怀抱一小猴呈哺乳状。整个陶塑造型生动有趣,突显一种母子亲情。
  在阿克苏博物馆的诸多文物中,体量最大的要算唐代大陶缸。
  大陶缸:唐代。1976年温宿县拱拜孜乡出土。夹砂红陶。泥条盘筑法手制。高135、口径45、腹围420、底径45、壁厚2.3厘米。是目前新疆境内发现的唐代陶缸中腹围最大的一件。
  我们之前介绍的陶器都是以泥条盘筑法捏制而成,而在库车县古遗址出土的一件单耳墨书“王”字罐是以慢轮拉坯成型,是阿克苏博物馆馆藏陶器中为数不多的以轮制成型的器物。
  单耳墨书“王”字罐:唐代。库车县古遗址出土。夹砂黄褐陶。高29.6、口径13.5、壁厚1厘米。喇叭口,方唇,束颈,溜肩,斜腹小平底,颈肩耳,肩部墨书 “王”字,是一件典型的中原风格的陶罐。
  除出土的陶器外,近年来阿克苏博物馆加大了文物征集力度,征集了一批绚丽多彩的近现代维吾尔族民俗陶器。这些陶器以绚烂的色彩、简单的植物纹图案为主要特色,是少数民族热情奔放性情的写照。新疆人喜欢鲜艳的色彩,有时候将对比色放在一起,形成炫目的效果。与中原地区的餐饮具上常用的工笔画法画一些精致图案和人物故事不同,新疆少数民族的餐饮具上只描绘粗线条、几何图形和花卉纹样,而且多以大色块平涂见长。这一方面是出于新疆人粗犷豪爽大气的性格,另一方面是受宗教的影响。伊斯兰教禁止描画有灵魂的物体,所以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各民族在造型艺术中,对凡是有眼睛的物体不予表现,而是专以描绘各种图案造型。
  彩釉大陶盘:民国时期。阿克苏市征集。低温釉陶器。高5、口径35、壁厚1.25厘米。整体以明黄色为主,正中饰绿色七瓣梅花,周围饰一圈绿色圆圈,内沿一周饰连续三角纹,外沿饰白色浪花纹。图案虽然简单质朴,但黄、白、绿三种色彩对比鲜明,极具装饰效果。

知识出处

阿克苏博物馆

《阿克苏博物馆》

本书对阿克苏博物馆进行了介绍,内容分为:馆长寄语、历史沿革、精品典藏、文明的诠释与历史的传承、宣传教育、学术交流等栏目。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