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北线旅游(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塔城—阿勒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通览》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4179
颗粒名称: 四、北线旅游(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塔城—阿勒泰)
分类号: K928.945
页数: 7
页码: 285-2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疆北线旅游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塔城—阿勒泰的旅游线路。
关键词: 新疆 北线旅游 旅游线路

内容

1.石油城——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是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加依尔山东麓,平均海拔922米,全市面积950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2004年末总人口25.39万人。克拉玛依,维吾尔语的意思是“黑油”,因为市区附近有一座天然沥青山丘——黑油山,故而得名。
  克拉玛依地区原是一片“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都不飞”的戈壁荒漠,但这里却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新中国成立后,与当时的苏联合作,开始在这里探寻油气。1955年,中苏石油公司移交我国,国家独立组织了大规模探查,当年就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同年6月,一支由8个民族组成的1219青年钻井队来到这里,经过100多天的顽强奋战,于当年10月29日钻完了一号井,并获得了工业性油气流。从此国家开始了对克拉玛依油田的大规模勘探开发。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克拉玛依市,下辖4区(克拉玛依、乌尔禾、白碱滩、独山子)。
  主要旅游景观:
  乌尔禾魔鬼城 “魔鬼城”是对地貌学上乌尔禾一带风蚀地貌的俗称。乌尔禾魔鬼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长宽均在5公里以上,面积数十平方公里。远眺魔鬼城,宛若中世纪的一座古城堡。大小堡群林立,高矮参差错落。魔鬼城是由赭红与灰绿相间的白垩纪水平沙、泥岩,遭流水侵蚀与风力施磨、雕塑后形成的各类风蚀地貌形态的组合,有平顶、块丘、石墙、石笋、石兽、石鸟、石堡、石亭、石蘑菇等各种形态,地表还排列着无数彩色玛瑙砾石,景象十分壮观。乌尔禾魔鬼城中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沥青矿脉和石油,著名的准噶尔翼龙化石就是在这里出土的。
  黑油山 黑油山位于克拉玛依东北部,距市中心2公里多,是油田重要油苗露头的地方。因原油长年外溢结成一群沥青丘,最大的一个高13米,面积0.2平方公里,油质为珍贵低凝油,这个天然石油沥青丘且得名黑油山。由于地壳变动,地下石油受地层压力影响,沿石裂隙不断向地表渗出,石油中轻质部分挥发,剩下稠液同沙土凝结堆成此黑油山。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克拉玛依市1982年10月1日在黑油山树立了近3米高的石雕纪念碑和一尊维吾尔老人骑着毛驴弹奏热瓦甫塑像。现在的黑油山是各族人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纪念地和游览胜地。
  克一号井 克一号井位于克拉玛依飞机场南面。1955年6月16日独山子1219青年钻井队来到黑油山,在现在的飞机场前面定出一号井位。同年7月6日开钻,10月29日完钻,喷出工业性油流,是克拉玛依油田发现的标志,现仍在生产。因它是克拉玛依油田第一口井,故定名为“克一号井”,并于1982年10月在此立碑纪念。
  九龙潭 克拉玛依河的源头所在,“引额济克”工程的水口。地处克拉玛依河穿城风景带之首——东郊瀑布景区内。该景区主要由高约8米的人工瀑布、瀑布下的巨潭和周围大面积的绿化林带草坪构成。瀑布水源来自风克干渠湍急的水流从中间的一条巨龙口中喷出,利用水的喷涌速度和自然重力形成宽约10米的巨大的瀑布,瀑布的两边分列的8条龙嘴也同时喷出水柱,构成一副巨大的水廊。为衬托栩栩如生的九条龙,在横截干渠的大坝上还颇具匠心地修建了一组仿古建筑物,总建筑面积约达600平方米。有分列两边的两座八角厅、位于正中的一座门楼和连接凉亭与门楼的长廊,在巨潭两侧也有长廊约100米。自景点建成以来,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前来游览、拍照,已经成为滨河第一景。
  泥火山 位于独山子北部的一个山峰上,主要有两个喷出口,两者相距约100余米,较大的一个喷口直径约60厘米,高出地面1米余。喷口内是黏稠的泥浆,泥浆呈灰绿色,略带油气味,不停的向外翻泥泡,汇集的泥浆沿西南侧的开口外溢。涌出的泥流在地表形成锥型丘,底部直径在10米以上,表面是干裂的泥浆块。独山子泥火山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较高的观赏价值,距独山子城区近,交通便利,与油城第一口井、第一口锅等景点相对组合,又是俯视独山子城区的观景点,来独山子的国内外游客经常前来观看。
  2.红花之乡——塔城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西北部,东北与阿勒泰地区相邻,东部以玛纳斯河为界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及石河子市相连,南部以依连哈比尔尕山和婆罗科努山为界,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伊犁地区为邻,西南毗邻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480多公里。塔城地区总面积10.457平方公里。
  古代塔城地区为游牧部落的活动地。汉代隶属于西域都护府,唐代先后隶属于安西都护府下设的昆陵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代,塔城地区属窝阔台汗国属地。清统一新疆后,设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公元1766年移驻今塔城市筑城,乾隆帝赐名“绥靖”。辛亥革命后,1916年,裁撤参赞大臣,设塔城道。1929年改塔城道为塔城行政区,后改为专区。塔城的现代建制基本形成。新中国成立后,设立塔城地区,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领导。
  塔城地区现辖2市5县:塔城市、乌苏市、额敏县、托里县、裕民县、沙湾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2004年末总人口96.63万人。
  塔城市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边境贸易重镇,位于塔城地区的巴克图口岸,是中国西北距俄罗斯最近的陆路口岸。这里地势平坦,水丰草茂,无高山大河阻碍,因而曾是许多过往商队及出境人员的首选之地。1990年,百年商埠塔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城市,在东联西出、边境贸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旅游景观:
  甘家湖梭梭林保护区 位于塔城地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之间的准噶尔盆地西部。在约9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长着梭梭、沙枣、红柳、胡杨、芦苇,蔚为壮观。该保护区主要保护梭梭及其生态和保护区内众多的野生动物。梭梭是著名的抗风固沙植物,具有典型的沙生和超旱生特性,耐旱、耐寒、耐碱、耐热、耐贫瘠,生长较慢,树龄长,其寿命可达五六十年甚至百年。
  野生巴旦杏自然保护区 位于裕民县境内巴尔鲁克山中,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1980年定为新疆的首批自然保护区。该野生巴旦杏林区生长集中。巴旦杏是干旱亚热带、暖温带半荒漠树种,适应性强并耐盐碱,为珍贵的、古老的栽培树种。巴旦杏在医药上也有广泛的用途,入药可治多种疾病。
  石刻突厥石人像 系公元6世纪遗物,在内加依尔山中,高1.20米,宽38厘米,厚27厘米。用整块青石凿刻而成,石人头发后梳,长脸,唇上有两撇八字胡须,右手持杯,左手持刀放于胸前,形态十分威武。
  热水泉子 位于沙湾县城以南,海拔1844米。经通往天山的山区公路,行驶183公里即至。热水泉子三面雪峰环绕,唯北面金沟河水潺潺流淌。泉水流经硫磺矿形成热水,水质富碱性,含钙、镁、钾、氯及锂、硼等10余种矿物成分。
  鹿角湾 因盛产鹿角而得名,地属沙湾县博尔通古牧场,位于沙湾县城以南65公里的依连哈比尔尕山北麓的低谷丘陵地区,海拔1500~1700米。此地冬季平均气温零下14℃,夏季平均气温20℃,年降雨量600毫米以上。主要植物有云杉、雪莲、杨树、柳树及牧草,野生动物有鹿、雪鸡、野羊、雪豹。为具有牧区自然风光的避暑旅游胜地。
  松树沟 位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城东北40公里处,海拔1800米左右。这里山高水深,松林茂密,风光奇特,别具风情,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常在松树沟下的查干库勒乡举办江格尔演唱会和蒙古式摔跤比赛。
  九莲泉 在乌苏县城以北的八十四户乡,位于一片低洼沼泽地上。九莲泉的9眼泉所涌之水连成一片水泽,约40亩。九眼泉排列不规则,近似于莲花状,泉水深十余米,冬温夏凉,终年长流不断,汩汩向南汇入农田干渠,成为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宝贵水源。民间传说,九莲泉是观音菩萨大发慈悲,从莲花座上摘了9片莲叶,洒将下来,点化而成的。
  3.金山银水——阿勒泰
  阿勒泰地区位于祖国的最西北,新疆的最北部。东及东北部与蒙古国相邻,北部、西部分别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壤,国界线长约1145公里。西南部接乌伦古特沙漠,东面与昌吉回族自治州交界。东西宽402公里,南北长464公里,面积为11.7万平方公里。
  阿勒泰这一名称来源于本地区的跨国名山——阿尔泰山。阿尔泰山,史书称之为“金微山”、“金山”。阿尔泰在突厥语和蒙古语里都是“金子”的意思,因山中蕴藏着丰富的黄金。
  阿勒泰地区水草丰茂,自古就是各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秦末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各游牧部族受其辖治。隋唐时期以阿尔泰山为界,本地区成为东西突厥的交界处。公元646年唐朝灭薛延陀国设燕然都护府治理该地。此后各朝都对其实施管辖。清朝于1730年前后设立科布多参赞大臣,1732年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府。清朝前期、中期,阿勒泰地区都是蒙古各部的封地,由乌里雅苏台将军节制,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民国初年,设阿尔泰办事长官,归中央政府直属。1919年6月改设阿山道,阿勒泰正式划归新疆管理。后来改为行政区。1954年改为阿勒泰专区,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79年称阿勒泰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阿勒泰地区现辖1市6县,即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青河县、吉木乃县、福海县、富蕴县。2004年末总人口62.30万人。
  阿尔泰山是联系蒙古高原和中亚以及亚欧的纽带,它是北方诸多民族发祥、交汇、发展的中心区域之一。作为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区,为历史学、民族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作为典型的游牧地区,又提供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和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景观:
  喀纳斯自然保护区 位于布尔津县城以北155公里至中俄、中蒙边界的高山林区。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综合体保护区,也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神秘美丽的湖”。整个保护区以风景秀丽的哈纳斯湖为中心,从山下到山顶,落差大,垂直景观明显,可以饱览阿尔泰山7个自然景观带的真貌。喀纳斯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唯一的南西伯利亚动、植物区系的分布区,有“高寒地带野生动物大观园”的美称。在哈纳斯这块宝地上,群山叠翠,百花争艳,遥望冰川皑皑,近观湖水青青,身在其境,如入画中,令人灵感频来,诗兴如潮。这里不仅是从温带草原到极地苔原冰雪地带综合考察研究的宝贵基地,而且是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区域。
  阿尔泰山岩画 分布在阿尔泰山南麓阿勒泰地区各县市境内,东起青河县,西至哈巴河县和吉木乃县。在绵延1000余公里的一些山地崖壁和低矮山丘岩石上,目前已发现的岩画有40余处,总数在千幅以上,被誉为丰富多彩的露天艺术馆。岩画内容极为丰富,有羊、马、牛、骆驼、鹿、大象、猪、狼、鸟类等动物图形,也有狩猎、放牧、舞蹈、宗教、车辆、动物咬斗、征战等图案,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岩画的题材、构图和表现手法,均充分显示了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的独特风格,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阿勒泰蝴蝶沟 位于福海县北部的库别力克布拉克山沟里。蝴蝶沟以盛产蝴蝶而得名。沟呈南北走向,长60多公里,海拔1400米左右。山沟的四周,群山环绕,原始生态古朴。山沟里,冬暖夏凉,空气清新,野花遍野,泉水淙淙。每年6~9月期间,这里成了彩蝶的海洋。蝴蝶沟的蝴蝶有上百个品种,个个体大色艳,翩翩动人,尤其以凤蝶为蝶中之珍。这里已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景观保护区。
  阿勒泰市桦林公园 坐落在阿勒泰市区北面克兰河河洲之上,占地面积52.5万平方米。桦林公园以园内遍生疣皮桦树而得名。除桦树外,还有杨、榆、松树以及多种灌木。桦林公园共由7个江心小岛组成,各岛之间有石桥连通,仿佛是镶嵌在克兰河上的一串明珠。园内绿荫掩映,鸟语花香,环境典雅幽静。
  布伦托海 又名乌伦古湖,以其为乌伦古河之尾闾而得名。布伦托海位于福海县城的西部、南部和西北部,湖水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5米,是北疆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仅次于博斯腾湖的新疆第二大渔业基地,故有“准噶尔明珠”之美誉。近年来,在湖边修建了部分旅游设施。
  布尔根河狸保护区 位于青河县境内布尔根河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是我国唯一的河狸分布区,也是我国唯一的河狸保护区。河狸又名海狸,属啮齿目河狸科,善于游泳,是珍贵的毛皮兽。尤其是所产的狸香,是世界4大动物香料和制香剂之一,价格胜过黄金。1980年以前,由于生态环境不断受到破坏和大量的滥捕滥杀,新疆河狸几近绝灭。1980年建立保护区以后,河狸逐步增加。
  额尔齐斯河 发源于我国阿尔泰山南麓,向北流出国境,经西伯利亚注入北冰洋,是我国唯一的北冰洋系河流,景观独特。它在我国境内干流长约600公里,若按水量计算,可列为新疆的第二大河。
  白沙湖 位于哈巴河县境内,直线距离县城60公里,西北距中哈边境约2.5公里,有公路相通。其水域面积为0.5平方公里,是一个被沙丘环绕的沙漠小湖。白沙湖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600米,形似豌豆荚,东面凹进,西面鼓起。白沙湖是沙漠中独生的一池深水,水源及成因颇受科学研究者关注。白沙湖的景致构成独特,其湖心、湖岸、湖周生长的反差极大的气候生态环境下的多种植被、半干旱灌木丛植被,也让人不解,引人寻思。
  麦田圈古巨石堆建筑之谜 青河三道海子塞人石堆墓及其他同类墓葬和遗存,很有可能是模仿或建立在不同飞行物落点和类似麦田圈图案或原址上的。原始先民认为这些图形是通灵通天的,把逝者埋在这样的图形中,不仅可以将灵魂带上天堂,亦能抵御某种侵犯,由此而对这些图形产生崇拜和信仰。
  白哈巴河村 白哈巴村位于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境内,距哈巴河县城直线距离77公里,西距哈萨克斯坦边境8.5公里。白哈巴村分为图瓦人居住区、哈萨克人居住区和边防连住所3部分。村子坐落于一条沟谷之中,独特尖顶木头房子,白桦树、绿杨点缀其间;两条清澈的小河蜿蜒环村流过,夕阳牧归时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白哈巴村成为中外游客在喀纳斯湖旅游的一个重要驿站,被誉为西北第一村。
  切木尔切克乡石人、古墓群 切木尔切克墓葬周围地势平坦,地表为荒漠戈壁。墓葬分布面积大,延续时间较长。共分为两种葬法:一为单棺葬,墓前有一个面东而立的石雕人像;另一种是双棺葬,墓场一周有石墙围护,石墙多为一米左右的稍事加工的石条,这些石条垂直埋入土中,土下往往埋着六七十厘米,而地上仅露出三四十厘米。石墙一圈长宽十数米不等,在正中左右对称地埋葬着两个石棺。这些石人都是就地取材凿雕而成,有半身像,有整身像,大都不足一米高。大致可分为4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塞人文化,而多数是唐代突厥人活动的遗迹。切木尔切克墓葬是阿勒泰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2001年“切木尔切克石人及石棺墓葬群”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窟彩绘岩画 新疆已在6个县市发现了洞窟彩绘岩画,有3处在阿尔泰山的富蕴县唐巴勒塔斯,阿勒泰市的阿克塔斯、夹西哈拉海,哈巴河县的杜阿特、松哈尔沟。这些洞窟岩画都系彩绘,以赭红色为主,杂以少量的白色和黑色,并突出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和早期狩猎社会的特点,这是非常珍贵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形象实录,在全国其它省区尚未发现。据岩画内容及彩绘特点看,应该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艺术品,至少有一万年。
  喀纳斯图瓦村 图瓦村位于喀纳斯湖南岸2~3公里处的喀纳斯河谷地带,周围山青水秀,环境优美,是从布尔津县前往喀纳斯湖旅游的必经之地,海拔1390米。喀纳斯图瓦村居民是自称蒙古族的图瓦人,图瓦亦称“土瓦”或“德瓦”、“库库门恰克”。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隋唐时称“都播”,元称“图巴”、“秃巴思”、“乌梁海种人”等。喀纳斯图瓦村与喀纳斯湖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构成喀纳斯旅游区独具魅力的人文、民族风情。

知识出处

新疆通览

《新疆通览》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了更好地向人们介绍新疆、宣传新疆,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编写了《新疆通览》一书,从生态地理、人文环境、历史演进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疆。新疆古称西域,即中国的西部疆域。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起,就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阅读

相关地名

新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