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两汉屯田探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57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两汉屯田探讨
分类号: K234.2
页数: 13
页码: 42-5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疆市两汉屯田探讨,包括了西汉陕甘宁青屯田、东汉陕甘宁青屯田、两汉西域屯田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 两汉 屯田探讨 青屯田

内容

第一节 西汉陕甘宁青屯田
  汉武帝为反击匈奴,消除边患,在军事上实行了四项变革:一是在战略上改变已往对匈奴的消极防御为主动进改;二是选拔并重用青年将领 ——如卫青、霍去病;三是发展骑兵,提高军队进攻速度,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四是兴屯田,改变长途转运军队粮草为就地供应。这几项变革,使汉军面貌一新,生龙活虎。在此基础上,汉武帝指挥汉军与匈奴交战共次,重要的有四次。第一次马邑战役,老将韩安国统帅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北部边境马邑开去,结果无功而返。这是公元前133年的事。第二次河南战役,这次由青年将领卫青仅率精骑数万,采用远程大迂回作战的战术,大败盘踞河南的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终于收复了被匈奴占领了八十余年的河南地。这是公元前 127年的事。第三次河西战役。公元前121年,20岁的霍去病,仅率精骑一万,采用长途纵深迂回突袭的战术,大败匈奴,浑邪王降。汉军占有河西走廊。第四次漠北战役。公元前9年,大将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出塞,痛歼匈奴主力,匈奴单于仅率数百名骑兵突围远遁,“幕南无王庭”。至此,汉北部边境的东段边患基本上解除了,进入了相对安定的时期。
  从河南战役到漠北战役,仅用八年时间,拓地数千里。如何巩固并开发建设这大片疆土,汉武帝采取了三项重大措施。
  一、设置郡县
  主父偃听到卫青收复了河南地,便立即上奏: “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武帝将这一建议交公卿议论,多持反对意见。武帝力排众议,“遂置朔方(郡)本偃计也”。并派将军苏建征调0万人修筑朔方城。接着又在朔方郡以东设置了五原郡。
  汉军取河西。《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昆邪王来降,汉“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前年(元鼎六年)汉“数万人渡河筑令居(今甘肃永登县)。初置张掖,酒泉郡” ②。
  前111年(元鼎六年),汉遣将军赵破奴出令居,击匈奴,行两千余里不见匈奴踪迹。“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③《汉书·地理志》则与前说相异。云“张掖郡与酒泉郡俱为武帝太初元年(前04年),武威郡则是太初四年(前07年)开”敦煌郡,“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分
  酒泉置”。司马迁与班固各执一词,似应以前说,为是。因为前2年河西归汉,7年后才设郡,太迟了点。当然还要靠以后出土文物为证。但河西四郡均为汉武帝时设则无疑义。
  西汉末年,河西四郡共设县35个④。东汉后期,河西四郡有县37个⑤。
  郡设郡守一人,又称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代表皇帝治理一郡。在一郡之内是郡守专制。其职权相当广泛,凡民政、财政、司法、教育、选举以及兵事。郡守又称郡将,握有一郡兵权。如发兵须有皇帝虎符。如军情紧急,事后必须上报。到东汉,郡守有了领兵、发兵之权。⑥
  郡县的设置,加强了河西四郡开发建设的统一规划与领导,增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为防敌入寇,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丝绸之路畅通,作为经营西域的前进阵地,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驻重兵,屯田戍边
  为了边塞安定,汉武帝在西北边郡驻重兵以防边。史载:前9年(元狩四年),“汉度河,自朔以至合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⑦
  “太初元年(前04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官田,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⑧
  太初三年(前02年),“益发田卒十八万(至)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 ”①。
  汉宣帝采纳后将军赵充国“罢兵屯田,以待敌敝”之策,“置军屯于湟中,分步兵九校,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②。获胜后留兵屯河湟,罕■(今临夏)湟中,金城(今兰州)之间的土地得以开发。
  史书载:军屯人数八十四五万人,实际人数当在百万人以上。以30%人戍守,70%人屯田,人均20亩,西北边郡军屯屯田,约在1500万亩以上下。
  历史证明,汉武帝着力开发与发展西北边疆,特别是河西走廊,为以后经营西域 “断匈奴右臂 ”,开拓边疆,创造了十分重要的条件。
  西汉边防士卒,担任防守的称 “戍卒”,以屯田为主的称 “田卒 ”或“戍田卒 ”。
  据一些学者、考古学家,特别是刘光华先生的研究与考证,汉代西北郡县军屯的分布地区如下。
  三、朔方郡屯田
  包括朔方、北地、五原、西河诸郡屯田。
  朔方郡屯田
  朔方设有主管屯田的朔方农都尉,这里有屯田。青海出土赵宽碑云:“充国弟(字)子声,为侍中。子君游,为云中太守,子□游都,朔农都尉。”朔方地肥饶,灌溉方便,是西汉在此地最早的屯田点。据刘光华先生考证:屯田人数在万人以上。
  据现有资料有两个屯田点。一是北假屯田点。据《汉书·元帝纪》记载:初元五年(前44年)四月,“诏罢北假田官,盐铁官,常平仓”。北假有管理屯田的“田官”,也有供应“戍田卒”和当地居民所需的铁器和食盐。这里从武帝元狩四年到元帝初五年,共经营了七十余年,有良好的基础,所以到了王莽执政时,又恢复了屯田。“始建国三年(公元年),莽遣尚书大夫赵并使劳北边,还言:‘五原,北假,膏壤殖谷,异时常置田官’。乃以并为田禾将军,发戍卒屯田北假,以助军粮。”③
  另一屯田点是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屯田点,位于黄河以西,这里有“引河及川谷以灌田”的便利条件,地处塞外通道口,军事要地,也是最早的屯田点之一。
  北地郡屯田
  北地郡设有主管屯田的上河农都尉。据《水经注》载:“河水又北过北地富平县西。河侧有两山相对,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也。世谓之青山峡。..河水又经典农城东,世谓之胡城,又北经上河城东,世谓之汉城。薛瓒曰:‘上河在西河富平县’,即此也,冯参为典农都尉所治也。”
  “上河峡”即今宁夏之青铜峡,典农城为屯田官所居之城。农都尉、田官所居之上河、典农城均在北地郡黄河以西,为最早屯田点。
  五原郡屯田
  《王莽传》赵并说:“五原,北假,膏壤殖谷,异时常置田官。”田官是专管屯田的基层官吏,故知有屯田。
  另外,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伊盟发现了 “西河农令”汉印一方(载《文物》977年第5期),证明西河郡亦有屯田。详情待考。
  四、河西走廊屯田
  河西走廊主要指河西四郡及令居,元狩二年(前2年),汉军占有河西之地。元鼎二年(前5年),“始筑令居以西”的边塞。令居的屯田向西推进到河西走廊。
  元鼎六年(前年),汉边塞修筑至酒泉,“初置张掖、酒泉,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官田,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①。屯田亦向西推进至酒泉。汉初单于庭“直代,云中”。武帝元封中“单于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直酒泉、敦煌郡”②。匈奴单于庭移于朔方至张掖郡之北。根据形势的变化,汉武帝决定大力经营河西走廊,维护这一通道,将河西建成经营西域的前进基地。
  令居屯田
  令居在今兰州附近黄河以北,是汉元狩中汉塞的最西端,黄河以西屯田地带的终点。是汉军出击匈奴军事据点之一。令居屯田主要在今兰州市黄河以北地区。
  番和屯田
  番和县地处今永昌 —武威平原的西部。《汉书·地理志》张掖郡番和县本注曰:“农都尉治。”番和农都尉即张掖郡走廊地区的田官。张掖郡的屯田活动,西汉时从未停止,直到新莽之时,今尚保存有 “设屏农尉章 ”之印文③,即治番和的原张掖农都尉。
  居延屯田
  居延屯田开始于太初中。居延地处弱水(今额济纳河)下游,是北通匈奴龙城,南达酒泉、张掖的唯一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故汉武帝决定“置居延”为要塞。居延距酒泉、张掖四百多公里,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居延有两个田管区:“北部的居延屯田区。南部的骍马屯田区。”④其规模在河西屯田区是最大的。所以设置了居延农都尉。其下属有北部的“居延田官”和南部的“骍马田官”。田官的主要官员称“农令”,下属为“部农长”,部下为“农亭”,农亭长所领有田卒、河渠卒和牧士。
  敦煌屯田
  有的学者认为敦煌屯田与霍去病出击河西获胜后留军屯驻敦煌有关。
  汉边塞西延至敦煌在武帝元封、太初年间,即公元前04年前后。《汉书·地理志》记:敦煌有效谷县。颜师古注曰:“本渔泽障也,桑钦说:孝武元封六年(前05年),济南崔不意为鱼泽尉,教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为县名。”
  又汉简记录:“延寿乃太初三年中父以负马田敦煌,延寿与父俱来田事已。”太初三年(前02年)为武帝再伐大宛之年,或为延寿服役转输于敦煌后役期未满而留于此地从事屯田。
  敦煌屯田有三个屯田点:
  一在玉门关外大煎都侯官辖境。即今敦煌县榆树泉盆地之东部,这里“由于洪水的侵蚀作用,在戈壁滩上形成了马迷兔、吐火洛、天桥、湾窑等四个小盆地,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宜于种植”。引自徐东尧、余贤杰《敦煌军屯的几个问题》。
  一在宜禾都尉管辖之境的宜禾,鱼泽侯管区。即今安西、敦煌两县交界一带地区,在“今敦煌县境的西水沟、东水沟和安西县之芦水沟下游形成的绿洲上 ”。①
  一为阳关都尉所辖的渥水洼西岸地区。“渥水洼水系由阿尔金山泉水溢出带的大泉鄂博图泉等泉水汇集而成的湖泊,在湖泊四周形成了宜于垦殖的肥沃绿洲..这一带曾发现汉代的田垄、房基、墓葬等遗迹及石磨、石臼、陶器等遗物。这些遗迹和遗物,反映了当时戍守和屯田情况。”②
  敦煌地处通西域的咽喉要道上,因之敦煌屯田从未终止,一直延续到王莽时期。
  酒泉屯田
  《后汉书·梁统列传》载:“刘秀建武八年,河西窦融、梁统等率军与光武帝共讨陇右隗嚣。及隗嚣败,光武帝封统为成义侯,(统)同产兄巡,从弟腾并为关内侯,拜腾典农都尉。”东汉之初,农都尉因袭西汉之制,酒泉是河西走廊要隘,有驻军,有屯田。
  武威屯田
  太初三年,武帝二次伐大宛中,“益发戍卒十八万(至)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休屠即在今甘肃武威县北腾格里沙漠边缘,屯田当在休屠以北的沿石羊河而下,深入于沙漠之中的地带。这里是军事要道,若以1/3在此,则有六万戍卒在此戍守屯田,人均屯田20亩,规模也是很大的。
  五、河湟屯田
  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人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似共犯汉边。汉朝于前6年派义渠安国使羌,了解情况。义渠前去,召集先零部落头领三十多人,以逆而不顺之罪,全部斩首,又调兵抢杀先零之民千余人。于是羌人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震恐,犯汉侵边,攻城邑、杀官吏。义渠安国所率三千人,被羌人所攻,损失惨重,退到令居,向皇帝求援。这时朝中大臣多赞成酒泉太守辛武贤的意见,速派大军长驱千里进剿。汉宣帝认为赵充国已七十多岁了,派人问他谁可以为将;赵充国答:“无逾于老臣者矣!”又问:“将军度羌虏如何?当用几人? ”赵充国答: “我到前线了解情况后,再作进军计划。 ”
  赵充国到了金城(今兰州),率一万骑兵渡过黄河。羌骑来挑战,赵充国坚守不出。赵充国调查到羌人的?、千等部落是被胁而叛。于是着人告诉各部落的人说: “汉军前来是诛有罪的首恶,区别对待,立功赎罪者,还可论功行赏。 ”
  这时宣帝已批准辛武贤的方策,调集六万多人,决定先击?、■两部落。赵充国上书:侵扰者乃先零羌、而不是?羌。“今置先零,先击?,释有罪,诛无辜。起一难,就两害,诚非陛下本计也。 ”建议: “先诛先零已,则?、千之属,不烦兵而服矣。 ”帝纳之。
  赵充国率部进军到先零羌所在地。先零羌见汉大军突然到来,大惊,仓皇逃跑。抛弃辎重车辆,强渡湟水,且因道路狭险,溺水死者数百人,投降及战死者五百多人,缴获车辆四千多辆,马牛羊十余万头。对?羌地区则秋毫无犯。?羌大喜归汉。根据敌我形势,赵充国提出在临羌至浩门一带,罢骑兵,招募民众。“缮乡亭,浚沟渠”进行屯田。只以少数骑兵卫护屯田者,“益积蓄,省大费”。此时,羌众已动摇,前后来降者万余人。赵充国上书 “留兵屯田十二便 ”。
  “步兵九校,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清并行,一也。又因排斥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贫破其众,以成羌虏相叛之渐,二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农业,三也。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临羌,以示羌虏,扬威武,传世折冲之具,五也。以闲暇时下所伐材,缮治邮亭,充入金城,六也。兵出,乘危侥幸,不出,令反叛之虏窜于风寒之地,离霜露疾疫瘃堕之患,坐得必胜之道,七也,无经阻远追死伤之害,八也。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又无惊动河南大开、小开使生它变之忧,十也。治湟陋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十一也。大费即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 ”宣帝认为很好,准奏。
  河湟屯田于神爵元年开始,屯田地区在临羌至浩门间的湟水沿岸,吏士万人,“田事出,赋人二十亩”。“垦田二千顷以上,并有郡骑及属国胡骑”两千,为“田者游兵”,保护屯田区,神爵二年(前60年)五月,赵充国根据羌众伤亡及投降者甚多,力量已大大削弱,屯田已完成历史使命,请罢屯兵。宣帝得准,于是整旅还朝。
  六、冯奉世陇西屯田
  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秋,陇西羌乡姐旁种反,元帝派冯奉世等率军万二千步兵骑兵前去平叛,初战失利。元帝增派军队六万余人,“十一月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级,余皆走出塞 ”。元帝下诏: “罢吏士留屯田,备要害处。 ”
  七、徙民实边军民联防
  西汉取得河南、河西两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但因匈奴统治者长期肆意掠夺蹂躏,民不聊生,大批居民外逃,十室九空。土地荒芜,地广人稀。汉武帝为从根本上改变面貌,决定徙民实边。
  公元前 26年(元朔三年),卫青率精骑,取河南地,在当年“募民十万口”以实边。
  前121年(元狩二年),霍去病大败匈奴,驻河西的匈奴浑邪王降汉,汉廷“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地以南新秦中以实之 ”①。
  前119年(元狩四年)“关东贫民徙陇西,北地、西河、上郡、会稽凡七十二万五千口 ”②。这里的陇西包括河西,移民约 20万于河西。
  前118年(元狩五年), “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
  前111年(元鼎六年), “分武威、酒泉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 ”③。
  前101年(太初五年),发“谪戍五原”。所实之地,除朔方、五原,西河等地外,还有金城郡及河西地区。
  前108年(元封三年),武都氐人反,分徙酒泉郡。
  徙民河西一直至东汉末。成帝永始四年(前3年),江苏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牒有“平曲丞胡毋(玖)七月七日送徙民敦煌”。平曲为西汉东海郡之辖县⑤。
  这些移民,由政府组织派官吏送到边郡屯田地区。由郡县将他们编为伍、里、连、邑等行政编制。给他划拨公田,贷与耕牛及生产资料,给他们盖房屋。初到时衣食也由政府供给。经济自立后,向国家交租纳税。垦民农忙时进行生产,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一旦敌人入侵,他们便与驻边戍卒一起,并肩战斗,迎击敌人。这是西汉军事方针上的大变革。以往是军队单独作战,现在是军民联防。以往是从中原长途转运粮食,以供军需,现在是军屯加民屯就地解决驻军品的粮食供应,大大减少了国家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边郡人口增加了,巩固了边防。民屯对国家的贡献是很大的,所以历代相沿不废。
  汉代西北边郡民屯的人数,当在百万以上。不仅对西北地区的开发,而且在保卫边疆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二节 东汉陕甘宁青屯田
  东汉河西屯田,是西汉的延续。新、汉之际,河西地区的实力人物是窦融,刘玄更始二年(24年),他被任命为张掖郡国都尉到了河西。“及更始败,融与梁统等计议曰:‘今天下扰乱,未知所归,河西斗绝在羌胡中,不同心戮力,则不能自守,权均力齐,无复以相率,当推一人为大将军,共全五部,观时变动。’议既定,而各谦让,咸以融世任河西为吏,人所敬向,乃推融行河西大将军事。”①融当得知刘秀称帝,虽与中原隔绝,但他遥归刘秀,遣长史刘钧奉书献与于洛阳,光武帝“授融为凉州牧 ”。
  窦融治理河西:“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且重视边防,“修兵马,习战射,明烽燧之警,羌胡犯塞,融辄自将与诸郡相救,皆如符要,每辄破之”②。据居延汉简记录,河西地区设有屯田机构。“□月甲午朔乙未行河西大将军凉州牧守张掖郡属国都尉融使告部从事□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太守张掖酒泉农都尉武威太守言官二大奴许岑。”甲午朔为东汉建武七年(3年)三月。农都尉是主管屯田的官员。说明张掖、酒泉有屯田。
  在河西走廊地区,南边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不易翻越,是个天然屏障。所以,在汉代防羌人图边,主要是守住祁连山山口,如武威的庄浪河谷口,张掖境民乐县的扁都口(大斗校谷),敦煌的当金山口等。在此筑塞、驻军防守即可。走廊北边主要是沙漠地带,武威与张掖之间的龙首山以及西边的合黎山、马鬃山,海拔是2000米,相对高度500米,驼马都可以通过,所以汉武帝决定筑长城。据《汉书·西域传》即有关文献记载:武帝在设立四郡的同时,即筑令居塞。以后又修筑了酒泉与玉门间,敦煌与盐泽间图北边的长城。在居延还筑了遮虏障。从金城西到盐泽,凡军事要地,依战争需要分别建筑城、塞、障、亭。而张掖北面的居延,扼南北交通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加之水土资源丰富,可耕可牧,是屯田的好地方。所以汉武帝决定将居延建成要塞,驻重兵,设防屯垦,向北面伸出触角,以巩固河西走廊这一条带状防线。
  黄河沿岸屯田区
  汉和帝永元年间,烧当羌扰边,“数为寇盗”。和帝命邓训率军出击,“前后斩首一千八百余级,获生口二千人,马牛羊三万余头”。羌迷唐降。朝廷命邓训:“遂罢屯兵,各会归部,唯置弛刑徒二千余人,分以屯田,为贫人耕种。”这是东汉河湟屯田之始。后经金城长史上官鸿建议:“开置归义,建威屯田二十七部。”太守侯霸提议:“置东西邯屯田五部,增逢留二部,帝皆从之。列屯夹河,合三十四部。”①据刘光华先生推论:军队一校千人,屯田一部,按五百人计,三十四部屯田人数将一万六七千人左右。
  龙耆屯田区
  由于烧当羌远徙,右扶风隃糜侯国之相曹风上书:“建复西海郡县,规固二榆,广设屯田,隔塞羌、胡交接之路,遏绝狂狡窥欲之源。”帝准之。“于是拜风为金城西部都尉,将徙士屯龙耆 ”②。
  湟中屯区
  《后汉书·西羌传》载:永建四年(29年)冬,“右扶风韩皓代贤为校尉..因转湟中屯田,置两河间,以逼郡羌,皓复坐征。张掖太守马续代为校尉两河间羌以屯田近之,恐必见图,乃解仇诅盟,各自儆备。续欲先示恩信,乃上移屯田还湟中,羌意乃安” ③。
  阳嘉元年(32年)以湟中地广,更增至屯田五部,并为十部。其规模当在五千人左右,种地十万亩上下。
  汉阳屯田
  中平元年(84年),黄巾起义,波及河陇,朝中权臣惧,主张放弃凉州。傅燮坚决反对,遭忌。于中平三年被排“出为汉阳太守”。“燮善卹人,叛羌怀其恩化,并来降服,乃广开屯田,列置四十余营,安置降羌” ④,深得羌人拥护。
  有北地,安定郡屯田。
  汉顺帝永建四年(29年),尚书仆射虞诩上书,建议将因避乱而内迁的安定、北地郡还归旧土,“书奏,帝乃复三郡,使谒者郭璜督促徙者各归旧县,缮城郭,置侯驿,既而激河浚渠为屯田,省内郡费岁一亿计” ⑤。
  第三节 两汉西域屯田的管理制度
  西域屯田是随着西域形势的变化,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屯田的管理系统也是逐步完善的。大体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在西域都护府成立前,多是由汉廷临时指派。公元前0年在轮台进行屯田,是由“使者校尉”负责的。公元前77年,在此屯田的负责人是扜弥太子赖丹以校尉的身份在此管理屯田。公元前68年,在渠犁屯田是由侍郎郑吉、校尉司马熹管理的。在楼兰屯田开始“遣司马一人”,后来又“更置都尉”。从以上可以看出,开始在西域屯田的负责人并不固定,有使者校尉、侍郎、司马校尉、都尉等。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是武官,说明屯田与军事的关系是异常密切的。
  第二阶段。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仆都尉由此罢”汉统一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屯田校尉始属都护”。公元前48年在车师设戊己校尉,,管理屯田,管理系统逐步完善。
  汉在西域屯田是和军事一体化进行的。屯田长官既是屯田的组织者,又是军事指挥员。“田卒”既是屯田的劳动者,又是汉驻西域持刀戍边的士兵。其管理系统有:
  (一)西域都护
  都护是汉在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也是西域屯田的最高负责者。《汉书·百官公卿表》有“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当为神爵)年初置。..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
  (二)校尉、都尉
  西域的屯区也称田官区。“都护治乌垒城..与渠犁田官相近”。“渠犁田官”即“屯田校尉”①。如车师前部田官为戊己校尉。也有的田官是都尉,如伊循的田官为都尉。校尉、都尉均可设府,有属吏。戊己校尉有“丞、司马各一人”。除“丞”外,还有“史”。王莽时匈奴寇车师,时戊己校尉刁护“遣史陈良屯桓且谷备匈奴寇,史终带取粮食,司马丞韩玄领诸壁”②。除戊己校尉外还有戊校尉和己校尉。公元74年,东汉明帝派耿恭为戊校尉,率士兵到金满屯田;关宠为己校尉,率士卒到柳中屯田。楼兰简中还有“河平四年十一月庚戌朔辛酉口守居卢訾仑车师戊校”的记载。
  (三)曲侯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戊己校尉下有“侯五人,秩比六百石”。《后汉书·百官志》载:“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曲是都尉、校尉属下一级屯田组织,主管官称侯或曲侯。如楼兰简有:“口者马君在部后曲侯尊丞商会史利 ”的记载。
  戊己校尉有“侯五人”,即五个屯田区之长官。楼兰简称作“曲侯”,而曲侯又分属校尉之别部司马代管。据以上所述,西域屯田的管理系统大致如下:
  东汉后期,废除西域都护,设西域长史和屯田司马,负责屯田事宜。
  第四节 两汉西域屯田的特点
  两汉在西域的屯田,始于西汉武帝,发展在昭、宣之际,直到东汉桓帝。屯垦基本上都属于军屯性质。但在北方及河西地区的大规模屯田,主要是移民屯垦;而西域由于地理遥远,民族不同,语言各异,更由于经常处于战争状态,所以主要实行军屯。如《册府元龟·屯田叙》所说:“因戍营田,因田积谷。兼兵民之力,省飞挽之劳。”就地养兵,一可解决军饷,积累粮草,免去从内地远道运粮的人力费用,为统一战争作军需准备;二即亦农亦兵,劳武结合。平时种田种谷,战时冲锋陷阵。屯田长官既管理屯务,又是作战指挥官,随时可率屯兵作战。
  两汉的屯田点大多选择在战略要地。大抵是西汉重南道,东汉重北道。这主要是西汉时汉匈争夺多在南道;东汉时匈奴无力南道,汉匈争夺多在北道的缘故。但无论西汉或东汉,屯田点选择的特点,基本上在战略要地。有的处于西域中央,如轮台、渠犁;有的正扼交通要道,如伊循、车师;有的地当西域门户,如伊吾卢。其地大多土壤肥沃、水草丰美、位置优越,而更重要的是军事要地之故。《后汉书·西域传》评说:伊吾卢、高昌壁、金满城,“此其西域之门户也,故戊己校尉更互屯焉”。屯田中心也随形势而变,如西汉时都护府设在西域中心乌垒城,一是便于全面控制西域;二是距屯田中心渠犁较近,物资供应便利。屯田中心后移至轮台,又移至车师,主要是着眼于战略的考虑。
  两汉西域屯田的作用极其巨大,历史意义极为深远。
  1.屯田促进和巩固了西域与祖国内地的统一。
  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即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①这话充分证明了汉代西域屯田的战略价值。
  两汉屯田保证了对匈战争的粮食供应,使汉军能在西域立足。自给自足,不加赋于西域人民,与匈奴掠夺形成鲜明对照,因而赢得民心,获得支持,并最终取得胜利。两汉统一西域的过程,是在西域发展屯垦的过程,而屯垦反过来又促进了两汉统一西域的大业得以完成,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设戊己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②西域从此纳入祖国版图,这在当时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屯田不仅促进和巩固了祖国统一,而且在实边戍边上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边即为开发边疆,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平定内部动乱;戍边即为保卫边疆,防止匈奴侵扰及外来侵略。兴屯垦,西域安定,丝路畅通;而废屯垦,边疆往往陷于混乱,丝路断绝。
  2.两汉屯田于西域,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铁器和冶铁技术的传入。西域人民早知冶铁,但质量较差,后来受内地先进冶铁技术的影响,技术大为改进。《汉书·陈汤传》记,当时西域生产的兵刃,“颇得汉巧”,就是明证。经过考古,在天山南北发现不少汉代冶铁、炼铜的矿冶遗址。昭苏乌孙古墓中发现铁铧,为汉代遗物。乌孙冶铁技术的提高和发展,与汉在乌孙的屯田有关,也和细君、解忧公主带来的工匠及技术传授有关。两汉冶铁技术的传入对西域生产力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农业技术和水利技术的传入。屯田和水利息息相关,随着屯田的扩大,内地来西域屯田的士卒,带来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及水利灌溉技术,在西域推广传播,从而加快了西域各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如今从轮台、渠犁、楼兰、焉耆、库车、若羌等地的汉代屯田遗址上,仍可看出当时的田埂和沟渠的痕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以前尚不知造井,通过汉人传授,才得以学会。据《史记·河渠书》等史籍记载,可知今天吐鲁番盆地的 “坎儿井 ”,就是汉代关中 “并渠法 ”的发展。
  铁器和冶铁技术的传入、农业技术和水利技术的传入,促进了西域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西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奠定了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
  3.屯田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两汉在西域的屯田,大多属于军屯性质,除军事作战的职能外,还有保护“丝绸之路”南北道的任务。屯垦使中西交通畅行无阻,使者、商贾络绎载道,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发展,西域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辈,少者百余人”,“一岁中使者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 ①。当时汉朝派出的使”节,每批多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一年之中,多者十余起,少则五六起;路程远的要往返八九年,路程近的也要三五年。
  东汉统一西域之后,“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地。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客贩,日款于塞下”②。西域的使者和商人,也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云集汉朝边塞。
  4.屯田使丝绸之路上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蚕桑、缫丝技术也伴随着兴盛不衰的丝绸贸易传入西域。还有瓷器、漆器、茶叶及桃、杏、梨等工艺品和农产品。各国频繁地送子入汉朝为侍子,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西域的葡萄、西瓜、苜蓿、胡麻、核桃、石榴、大蒜和胡瓜等农产品,在祖国中原安家落户,成为内地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而骆驼、名马、毛皮、毛织品等农畜产品,更成为长安、洛阳市场上的名贵商品。至于西域(乃至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杂技,也对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两汉屯田促进了西域和祖国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高和丰富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保护了丝绸之路,增进了各民族的友谊和团结,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巩固。两汉在西域的屯垦是开创性的,为历代王朝开发新疆,统一祖国,开辟了一条宽广的大道。

附注

①班固撰:《汉书 ·主父偃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司马迁撰:《史记·平准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班固撰:《汉书 ·武帝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班固撰:《汉书 ·地理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范晔撰:《后汉书 ·州郡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⑥《中国通史 ·秦汉时期》上册。 ⑦班固撰:《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⑧司马迁撰:《史记·平准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班固撰:《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班固撰:《汉书 ·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班固撰:《汉书 ·王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司马迁撰:《史记·平准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班固撰:《汉书 ·匈奴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见《汉印文学证》。 ④《汉简缀述》,第4页。 ①徐东尧、余贤杰:《敦煌军屯的几个问题》。 ②徐东尧、余贤杰:《敦煌军屯的几个问题》。 ①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 1975年版。 ②班固撰:《汉书 ·武帝纪》,中华书局, 1975年版。 ③班固撰:《汉书 ·武帝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班固撰:《汉书 ·武帝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文物》,1996年第 8期。 ①范晔撰:《后汉书·窦融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范晔撰:《后汉书 ·窦融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范晔撰:《后汉书 ·西羌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范晔撰:《后汉书 ·西羌传·和帝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范晔撰:《后汉书·西羌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范晔撰:《后汉书·傅燮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范晔撰:《后汉书·西羌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西汉会要·职官二》。 ②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陈寿撰:《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范撰:《后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班固撰:《汉书 ·张骞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范晔撰:《后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