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其他石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73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其他石窟
分类号: K879.3
页数: 25
页码: 426-4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其他石窟的情况,包含了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等。
关键词: 其他石窟 艺术 龟兹

内容

一、森木塞姆石窟
  森木塞姆石窟位于库车城东北约46千米,牙哈乡克日希村的库鲁克达山山沟内。分为东、西、南、北区,编号有52个,窟形较为完整的有19个。
  森木塞姆石窟在窟形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大像窟。大像窟本是中心柱窟中的一种窟形,由于其前室高大,一般都超过10米,原曾塑有巨大的佛像,故以之为名。一是中心柱窟,有的为长方形平面,纵券顶,中心柱正面开大龛,左右开甬道入后室;有的为方形平面,横券顶,中心柱四壁开龛,左右开甬道入后室,后室后壁开明窗。一是小穹庐藻井带弧面八角形顶支提窟。此种窟形为方形平面,无中心柱,窟顶十分特殊,为整个龟兹地区其他石窟中所无。一是带甬道的讲经窟。这种窟的特点是规模很大,面积达30平方米左右,横券顶,窟内四周凿出台阶,开有壁炉和明窗。一是毗诃罗窟,多数是长方形平面,横券顶。窟内凿出石台,开有壁炉和明窗。
  森木塞姆石窟壁画的风格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壁画都是用粗线条画出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内用平涂法来表现细部。树木大都作帆形、蝶形或掌形。
  前期壁画的题材多取佛本生故事和佛因缘故事。而佛本生故事中又以猕猴的题材居多。
  森木塞姆石窟中有壁画的洞窟是中心柱窟、大像窟和方形窟,其中中心柱窟壁画数量保存最多、壁画最完整,其次是大像窟。方形窟由于大多数窟形残毁不完整,壁画保存的很少。壁画题材和克孜尔石窟接近,内容主要是反映释迦牟尼的事迹。主要题材有:因缘故事、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此外还有尊像、天相图、伎乐飞天、禅定图和边饰图案等。
  森木塞姆石窟画的佛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都分布在中心柱窟和大像窟内,佛传故事在三种窟中都有分布。因缘故事和本生故事主要绘在中心柱窟和大像窟主室窟顶和左、右甬道券顶。本生故事可识别的题材有22种。
  绘有可考本生故事题材的洞窟有1、11(大像窟)、24、30、36、41、44和48窟:
  (1)鸽王救途人。见于1、44、48窟三个窟的主室窟顶。画面作火中一鸽,鸽旁边坐有一人。此本生见于《大智度论》卷11等。
  (2)梵生焚身救梵志,见于1、36、48窟的主室窟顶。画面作火中一兔,旁为一婆罗门,故事讲述兔王自焚其身,供养婆罗门。
  (3)羼提婆梨忍辱。见于1、30窟的主室窟顶。画面作交足坐一人伸双手,前有一人按剑欲砍。故事讲羼提婆梨示其忍辱,断臂不悔。
  (4)昙摩钳闻法焚身。见于1窟主室正龛上方、右甬道内侧壁和11窟(大像窟)左甬道券顶。画面作一人立于火焰之中,左右各立一人扶持。故事讲昙摩钳为闻佛法,自焚其身。
  (5)须达拏施舍。见于1窟主室正龛上方和左甬道内侧壁。画面作圆庐中坐一人,前立一人执小儿手。故事讲须达拏太子施舍妻、子与财物给人。
  (6)稻田本生。见于11窟左甬道券顶。画面作一人举双手,左手心立一鸟,上有一鸟。故事讲婆罗门捕鸟旋放。
  (7)龟本生。见于11窟左甬道券顶。画面作树下坐一长发人伸左手,长发人前面、左边各有一池、一物,右边有一龟、一鸟。故事讲制瓶人误伤湖中龟甲。
  (8)凝乳搬运作生。见于11窟左甬道券顶。画面作树下坐一人,左立一束发人,双手托一果物。故事讲一园丁向王官献庵摩罗果甘味。
  (9)健相师。见于11窟左甬道券顶。画面作庐中坐一人,前边一人两手扶地,旁立二人。故事讲剑相师救厄于人。
  (10)足迹善知童子。见于11窟右甬道券顶。画面作地下卧一人,一飞在空中的夜叉攫取之。故事讲马面女夜叉抓获婆罗门。
  (11)农夫本生。见于11窟右甬道券顶。画面作一人爬梯,旁立二人。故事讲一仙人架梯救王,抓获盗宝贼。
  (12)盘达龙王。见于24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一人捉蛇,故事讲一婆罗门捉蛇相验。
  (13)睒子孝养父母。见30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一人持弓骑马,水池边跪一人举瓶汲水。故事讲睒子孝亲,披鹿皮打水,被国王打猎误伤。
  (14)设头罗健宁舍身为鱼。见于30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一卧鱼,旁二人,一立一跪。故事讲设头罗健宁舍身为鱼,以救饥馁。
  (15)鹦鹉王救火。见于30窟主室窟顶。画面作林中火起,鹿、野猪、兔等兽奔逃,上一鸟,空中斜立菩萨。故事讲林中失火,鹦鹉王衔水救火。
  (16)汪水大虫本生。见于30窟主室窟顶。画面作水中浮一人头鱼身怪,体侧各有二物。故事讲汪水大虫遭报。
  (17)大隧道本生。见于36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交足坐一人,左立一人,座前有枯骨。故事大药断骨识性别。
  (18)樵人背恩。见于44窟主室窟顶。画面作洞中一熊头,一猎人引弓射杀。故事讲熊救樵人,樵人背恩,化作猎人,引弓射熊。
  (19)合掌信士断珠。见于44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一跪者捧珠,右为一禅定比丘。故事讲合掌信士判断宝珠。
  (20)弥兰商主入海。见于48窟主室窟顶。画面作方城中端坐一人,双手抚膝,头顶圆轮。故事讲弥兰商主入海救珠,在罗刹城遇难,被迫头顶圆火轮。
  (21)猕猴深坑救母。见于48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一圆池中露一猴头,池旁三猴作援助状。故事讲猴母不慎落水,猕猴奋身救助。
  (22)狮子王救众鹰。见于48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一猴跪,旁一狮。故事讲鹰抓幼猴,狮子王救助。
  (23)魔法使。见于48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一裸上身、下着皮裙人,单足立,左腿后折,双手合升。故事讲魔法使诸种情节。
  绘有可考因缘故事题材的洞窟有1、24、30、41、44和45窟。
  (1)梵志燃灯供养。见于1、41、44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一袒右肩比丘,双手或头顶举灯。故事讲梵志燃灯供养千佛。
  (2)盎崛鬘遇佛。见于1、44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一人,执剑砍佛。故事讲盎崛佛,后被度化。
  (3)丑陋比丘。见于24、44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一人,执剑砍右腿折身后。故事讲佛度丑陋比丘。
  (4)波塞奇画佛。见于41窟主室正壁龛上方和45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一人,举画布或画笔、画钵。故事讲画师绘佛像,佛手自作画。
  (5)水牛因缘。见于1窟主室窟顶、右甬道外侧壁。画面作一猴骑牛。故事讲佛度水牛缘。
  (6)罗云洗佛足缘。见于1、47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跪一人,持水瓶洗佛足。
  (7)旃阇女谤佛有孕。见于1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跪一裸女,双手举胸,面向外,右坐一比丘。故事讲一婆罗门女对佛诽谤。
  (8)哑譬因缘。见于1、44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地上一蛇盘曲。故事讲佛为毒蛇拔牙,令其不动。
  (9)弊狗因缘。见于1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方座上卧一犬,旁坐一比丘。故事讲佛度弊狗因缘。
  (10)杀鹅比丘缘。见于1、44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坐比丘、婆罗门等,左右各一鹅。故事讲佛度杀生比丘。
  (11)恶牛因缘。见于1、44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有一牛,怒目作冲撞状。故事讲佛度化恶牛因缘。
  (12)众魔怖佛。见于1、30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立四臂魔怪,引弓射佛。故事讲佛成道后降伏众魔。
  (13)舞师女做比丘尼。见于30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一女做舞状,另一人举双手交足坐。故事讲佛度舞师母女为尼。
  (14)商主迦多罗支弃施辟支佛。见于30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执钵,旁立一裸女举双手。
  (15)提婆达多伤佛。见于41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一人,举巨石砸佛头部。故事讲提婆达多以石伤佛。佛巍坐不动。
  (16)舍利佛摩提施佛塔。见于41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立一合十女,佛头华树上一塔。
  (17)调伏醉象。见于44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坐一比丘、一大象。故事讲提婆达多欲使醉象伤佛,佛以神力驯服。
  (18)度摩尼晏陀。见于44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水池一人牵小儿,一比丘合十跪。
  (19)婆罗门供食出火。见于44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池中火起,一婆罗门持钵向池中倒水。故事讲婆罗门供佛食馔,扑救池火。
  (20)度旷野夜叉。见于44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跪一夜叉,双手托一小儿向佛。故事讲佛度化食儿夜叉。
  (21)婆罗门献珠。见于44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一人捧宝珠供养。
  (22)布施华盖。见于47窟主室窟顶。画面作佛旁左侧一人胡跪,双手高举一华盖,故事讲一商人妻子向佛供养华盖。
  佛传故事壁画,内容是表现和颂扬释迦从降生到涅槃事迹的。森木塞姆石窟的佛传壁画较之克孜尔石窟就显得贫乏些,全面表现佛一生经历的画面不多,一般是选取其中重要片段或个别重大事件。出现的佛传壁画题材有说法图、立佛、龙王守护、涅槃图、焚棺、八国争分舍利等。
  说法图通常画在中心柱窟主室左右两壁上,森木塞姆中心柱窟主室两侧壁现存说法图的见于1、30、33、36、41和45窟。说法图画上下二列或三列,画面为方形或横长方形,中心部位是坐佛像,前后左右是听佛说法的人物,构图简略的听法人物仅三四人,庞杂的可达20多人之多。人物多的上下分四列,但是直接有关的听法者在下面的两列或三列,其余的只是为了烘托,表示听者众多。说法图还有画在左右甬道内的。如31窟右甬道、32窟、36窟左右甬道的内外侧壁均画说法图。36窟左右甬道画上下两列说法图,佛坐在中心位置,左右前后是听法四众,说法图场面和绘于主室左右壁的相同。方形窟画有说法图的见于42窟和46窟,42窟主室正壁和左、右壁画说法图,每壁画上下三列、左右四幅说法图,共36幅说法图。
  立佛题材在森木塞姆石窟出现较多,绘于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中心柱窟主室两侧壁画有立佛像的见于26、44和48窟。26窟主室左右壁的立佛像延伸到左、右甬道外侧壁里端。44窟主室两侧壁各画两幅立佛像,画面中心是立佛,前后左右绘有听佛说法的人物。48窟主室左、右壁各绘五躯大立佛,中间立佛在肩部两侧各画有两个小坐佛,左、右甬道外侧壁和后甬道正壁均各画三身大立佛。方形窟绘有立佛题材的见于3窟和46窟。3窟主室正壁画三身大立佛,前壁及左、右壁画面漫漶不清。46窟主室左、右壁绘有立佛像,立佛边绘有听法四众。
  中心柱窟主室门道两侧壁绘有龙王守护的见于44和48窟。44窟门道两侧壁画有龙王,龙王头顶上画有伸出数蛇的龙盖。48窟门道两侧壁各画有一天王和一龙王像。
  大多数中心柱窟和大像窟的后室或左、右甬道,都以佛涅槃为主体内容。涅槃像塑出或画出,安排在后室(后甬道)正壁或前壁,其左、右则布置与涅槃相联的情节。涅槃题材出现较多的有焚棺和八国争分舍利,但都以涅槃为中心。后室塑出佛涅槃像的见于11、32、36和43窟。后室前壁(中心柱后壁)上部塑出佛涅槃的是森木塞姆石窟突出的一个显著特征。见于11、32和43窟。
  佛涅槃图画在后室(后甬道)正壁或前壁的见于5、18、19、27、30、40、41、44和45窟。佛涅槃周围有塑出和画出的举哀弟子、婆罗门多卢那及金刚像。后室(后甬道)除塑或画佛涅槃外,与之相关联的情节焚棺和八国争分舍利图,常画在与佛涅槃相对的壁画。部分焚棺图中的棺材上画有龙头。如1窟后甬道前壁画出焚棺图,棺材上画有龙头,棺材四周画出火焰,火焰上方有一列用白线画出的佛塔,现可看到6个。八国争分舍利图除可见到婆罗门多卢那和国王手捧舍利盒外,个别洞窟还在他们的下方画出城墙及武士形象,表现出争舍利的场景。如30窟后甬道正壁画上下两列画,上列画分舍利,下列画出城墙及两个穿铠甲的武士。41窟后甬道前壁上部中间画婆罗门多卢那,两侧画有四个国王,手捧舍利盒,下部画有戴头盔、穿铠甲的武士形象,表现争舍利的场面。方形窟中,有的则将涅槃像画在前壁门道上方,位置十分突出。如42窟在前壁门道上方右侧画一小型涅槃像,周围画出举哀弟子和天人,画面非常精美。
  天象图主要绘于中心柱窟、大像窟主室窟顶中脊、左右甬道和后甬道(后室)券顶,出现较多的有日神、月神、风神、龙王、金翅鸟、立佛和大雁。
  窟顶壁画除了天相图外,部分洞窟还画有莲花、宝珠、立佛、菩萨、飞天等题材。如5窟左、右甬道与后甬道顶均画大莲花,莲花直径约20厘米,颜色为黑、白和淡土红色。窟顶画立佛与菩萨交替出现的见于中心柱窟40窟和方形窟39、42窟穹窿顶,窟顶中央绘条幅画,中绘立佛与菩萨(每四个一组交替出现)。39窟与40窟立佛与菩萨中间还画有长条形宝珠和十字形宝珠。
  窟顶绘飞天的见于中心柱窟32窟、40窟后甬道和大像窟43窟主室、后甬道。32窟后室顶画有8个飞天,呈舞蹈、合掌礼拜姿势,站在莲花台上。40窟后甬道顶画三身飞天,手舞飘带。43窟主室券顶两侧各画12身飞天,后室顶画站立姿势的18身飞天。
  天宫伎乐图见于26、44和48窟。26窟主室左右壁上部、左右甬道上部和后甬道两端壁上部均画有天宫伎乐图,画面通栏,每两个半身伎乐天组成一组,呈舞蹈和奏乐姿势,出现的乐器有琵琶、阮咸和横笛等。44窟主室券顶两侧下沿画天宫伎乐图,两身伎乐天一组,在一个拱形龛内,呈包厢式,用竖条格界分开。伎乐天有的舞蹈,有的奏乐。48窟主室正龛上方画有四身伎乐天,有手持琵琶奏乐的,有手舞璎珞舞蹈的,伎乐天都呈飞翔姿势,表情细腻,舞姿优美。
  山林禅定图仅见于26窟,26窟主室券腹和两端画面有山林禅定图,图中有禅定的僧人、婆罗门像,也画有动物和山水、树画。值得引起注意的,中心柱窟30窟主室前壁弓形面上的壁画是绘壁结合的。壁画背景是黑色的,壁面上有许多小桩孔,系塑人物形象的,因画面残破,题材不清,这种在中心柱窟主室前壁采用绘塑结合的壁画不见于克孜尔石窟,在森木塞姆石窟也是唯一的,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边饰图案出现较多的有各种形状的葡萄叶纹、鱼鳞纹和其他纹饰。如1窟主室叠涩水平画面斜方格葡萄叶纹。26窟枭混线脚的下阶水平面画斜方格十字形葡萄叶纹,圆柱画面斜方格葡萄叶纹。41窟主室左右壁上方画鱼鳞纹,枭混线脚下阶水平画面以三个圆环套在一起为分格线的纹饰,纹饰为枝蔓缠绕。42窟主室四壁上方叠涩水平画面有大叶缠绕纹,在水平面的四个角上,纹饰中还夹画有动物像,有牛、鸟等动物。
  森木塞姆石窟是一种典型的龟兹石窟,其形制皆属龟兹风格,壁画风格龟兹风、汉风和高昌回鹘风三种风格都有发现。马世长先生在《新疆石窟中的汉风洞窟和壁画》一文中谈到森木塞姆石窟出现的汉风壁画,如44窟主室券顶下沿处,画有半团花边饰一周,纹样是宝相花,与唐代中原地区类似的纺饰相仿。46窟穹窿顶以一大莲花为饰,其下装饰有帷幔和流苏,穹窿顶与侧壁连接处塑出叠涩,其上纹饰是五瓣花,以卷曲的长叶,此窟中的装饰花纹几乎全是汉式风格。40窟窟门东侧前壁上,有一身跪姿女供养人像,手捧莲花,下身穿汉式的宽博大裙。东甬道券顶画伎乐飞天两身,衣饰、面容皆为汉式,披巾飘逸,如“吴带当风”天空飘浮五瓣小花,一身伎乐持汉式乐器笙,飞舞吹奏。甬道顶部全是汉风伎乐。后,甬道后壁(正壁)左侧有一龛,龛右下角处画一身著汉装的男供养人,作跪姿,头戴幞头,身穿盘领长袍,腰束革带,是唐代通行的袴褶。除上述汉风壁画外,中心柱窟5窟后甬道正壁画有四躯大立佛,立佛身光画成波状火焰形,系汉式画法。方形窟39窟半球顶画四佛四菩萨交替出现,佛背光画成细苗形火焰,也属汉系画法。44窟甬道顶画有龙王,龙王头顶画有汉式云头。另外,30窟主室窟顶下沿还出现了联珠圈边饰,珠图直径约为5厘米,珠图内画的是白点纹,这和克孜尔第8窟供养人服装上的联珠野猎头纹、珠联团花纹有所不同。
  1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有前室。
  左窟顶画因缘故事,因缘故事之下画出一行本生故事,有“须大拏太子本生”、“兔王焚身供梵志本生”、“鸽王本生”、“四兽闻法本生”等。
  左、右壁画说法图。窟门上壁画出山林、独木桥和各种动物。树大多画成箭形。右甬道右壁也画出山林、独木桥和各种动物,有猴子骑牛、奔鹿等。
  中心柱后壁画出“焚棺图”和举哀弟子。
  5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画有因缘故事。左甬道顶画出法轮。右甬道顶也画出法轮。
  左甬道左壁画有立佛,项光用雉堞形花纹构成,背光用波浪状的双线条画出光环,用土红色勾线,涂以黄色。右甬道右壁也画有立佛,款式同于左甬道左壁之立佛。后室后壁画出四躯立佛。
  中心柱后壁画一涅槃佛,着淡黄色袈裟,用土红色线条勾出衣服之褶襞。
  11号窟
  大型纵券顶中心柱形窟,即大像窟。
  左、右壁各凿出五行凹槽,凹槽之间的壁画凿有小孔,小孔中尚留有木橛的残骸。
  中心柱正壁曾塑有高达10余米的大立佛,大立佛已毁,大立佛站立的台基尚存。
  左甬道顶画天象图,有坐两马拉车的日天和月天,有僧人打扮的火天,有女性的紧那罗,还有金翅鸟和大雁的形象。左甬道左壁画有“降魔图”、“须大拏太子本生”等,并且画出山林野兽:一棵树上有两只猴,两棵箭形树之间的一只鹿,等等。
  后室顶画出法轮、三宝标、天雨花等,只用黑白两种颜色。后室左、右壁用红色打底,画出天雨花等。后室后壁凿有大涅槃台。
  18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中心画天象图,已残。窟顶左、右两侧画因缘故事。佛坐于方座上,袒露左臂,用极细的线条绘出衣服的褶纹。佛的身旁绘出一个因缘人物。
  右甬道顶画天象图,有日天、龙神、大雁等形象。左甬道右壁上部为山林动物,下部为千佛。
  中心柱后壁上部为山林图,下部为涅槃佛,并画出举哀诸天。
  19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凿出凹槽。左、右壁上部也凿出凹槽。窟门两侧的壁面上开出两个小龛。左甬道左壁尚存佛头、比丘头残图。
  20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中心柱形窟正壁开龛,龛上壁面留有须弥山浮雕残迹。
  右甬道顶画出山林动物,山林中间画出朵朵小花,动物则有奔跑着的鹿、爬树的猴子等。右甬道左、右壁俱画说法图,人物用细线勾勒轮廓,然后稍作晕染。
  后室顶有伎乐天七躯,作出奏乐和舞蹈之形状。伎乐天的衣服以雪青为底色,再用粗线勾勒出轮廓和褶纹,其飘动之巾带劲健如利剑。伎乐天赤裸上身,腹部晕染出四块圆形的肌肉。其中有一躯伎乐天,上身着点花衣衫,无翻领,短窄袖,下着裙,赤双足,稍作晕染。伎乐天双足分开地站立着,周围画出天雨花等。伎乐天的下部画出舍利塔。后室后壁在原有壁画之上重新涂色,但尚未作画。
  21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全窟已坍毁,仅存左甬道与后室的一部分。左甬道顶画天象图,有一坐车的日天和身着僧服的火天的形象。左甬道左壁画出山林动物,并且还画出龙王和护法天王像。后室后壁残存山林动物的图像。
  22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右两侧画因缘故事,因缘故事画之下有一行本生故事画,其内容如下:(1)有一个人站在河水中,旁边有两个人正在扶持着他,把他从河水中救出来。待考;(2)地下有一棵树,一个人正倒着身子从山上掉下来,在树上的空间处。似为摩诃□太子舍身饲虎本生;(3)一个婆罗门坐在地上,旁边燃着一堆火,火堆中有一只小白兔。此为兔王本生;(4)有一只象躺在地上,象的身上站着一个人,正在用如斧砍割象肉。此为大象本生;(5)一个人坐在一棵树下,一只老虎正在吃他的脚(待考);(6)两个人坐在地上,旁边有一个面目可憎的人,正在用手拉着一个孩子。此为须大拏太子本生。
  左、右壁的上端凿出大凹槽,下为说法图。窟门左、右壁开龛,壁面上还留有残画。中心柱正壁开龛,龛上残留须弥山浮雕。
  左甬道左壁,上端画山林动物,有猴子爬树、双鸽、猴子摘果,树下的一对孔雀等,中间画一立佛四菩萨。佛的面容丰腴,用色富丽。左甬道顶画天象图,残留坐于方座上的日天和持锡杖的火天形象。左甬道右壁出画出山林动物,有猴子跳跃、猴子跪着吃食等形象。
  后室顶画天相图,有紧那罗、龙神等残像,龙神表现为一条有着两个头的蛇。后室后壁为供养舍利图。捧着舍利盒的诸天用细线勾勒,稍作晕染,穿着华丽的服饰。供养舍利图之上画出山林动物:有奔跳的鹿、有猴子倒立摘果子、有正在吃草的鹿、有一棵树下的一对孔雀、有一棵树下的一双野雉、有猴子拿着木棒玩水、有一只孔雀在树下对着树上的一只孔雀和一只鹰,等等。
  中心柱后壁画出涅槃图和举哀诸天。
  24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甬道顶画出菱格。甬道左、右壁是模印千佛。
  后室顶也画出菱格。后室左、右俱为模印千佛。
  中心柱后壁也为模印千佛。
  25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中心画天象图,已漫漶,无法辨识内容。窟顶左、右两侧画因缘故事,也已漫漶。
  中心柱正壁开龛。左甬道顶画出菱形格。左甬道左、右壁画出舍利塔。后室后壁左、右端各开一龛。中心柱后壁画出涅槃佛与举哀诸天。
  26号窟
  横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中心为一身立佛,一个凿出的圆心、一身坐佛、再一个凿出的圆心。佛头上高髻,袒露右臂。窟顶与下壁连接处画出回纹图案、菱格图案。菱格图案系白底红线红点。
  窟门左、右两壁各开有一龛。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内壁面上画出一条条横条,横条中间为一个人大圆点,大圆点上小下大,似为千佛。龛楣的上面画有天雨花;龛楣的侧面画有天宫悬楼,中间画出伎乐天;龛楣的下面画有供养比丘。中心柱的左、右壁与后壁都开有佛龛,龛内壁画上画有图案,与中心柱正壁龛内壁画上画出的图案相似。
  甬道凿出门楣。甬道顶成横券状,画出鳞形图案。左甬道左壁,上面部分画出天宫伎乐,下面部分画出立佛。伎乐天的腹部裸露,晕染成六个色块。左甬道右壁,开有佛龛,龛侧壁面上画出金刚力士。右甬道左壁,开有佛龛,龛楣上画有金刚力士。右甬道右壁,上面部分画天宫伎乐,下面部分画立佛,立佛身旁画有供养比丘。
  后室顶呈横券状,中心部分画出天象图,尚残留火天、龙神、紧那罗等形象。横券两侧画有山林苦修图,中间插画各种动物。后室左壁,上面部分画出天宫伎乐,下面部分开出一立佛龛。后室右壁,上面部分也画出天宫伎乐,下面部分也开出一立佛龛。后室后壁的正中开有明窗,明窗两侧壁画上面立佛四身。
  中心柱后壁开出坐佛龛,龛楣画有供养菩萨,间有宝带、旗幡、天雨花。
  27号窟
  小穹庐藻井带弧面八角形窟。左壁尚有天宫墙栏残画。
  28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右两侧画出因缘故事。佛穿红色袈裟,袒露右臂,坐于狮子座上,背后画出花树。
  左、右壁中间开有很深的凹槽,壁画已荡然无存。右甬道顶画有山林动物图,其中的猴子倒立的形象最为精美。后室右壁开有明窗。
  29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右两侧画因缘故事,但是已经残疲不堪,尚能看清的只有一幅:佛坐狮子座上,头上有宝盖,旁边站着一个婆罗门。后室顶画有天相图,有画成蛇样的龙神形象。
  35号窟
  大型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右两侧画因缘故事,以山林为背景,构成菱形格。因缘故事画的下方画出一行本生故事。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上壁面尚留有须弥山浮雕残迹。
  左甬道顶画有山林动物。左甬道左、右壁画有说法图。右甬道左、右壁亦画有说法图。
  后顶室画有天宫伎乐。后室后壁凿出涅台,壁上画有山林花草。
  中心柱后壁开有佛龛,龛上与龛侧壁面画供养比丘。
  39号窟
  穹庐顶方形平面窟。
  穹庐中心画出一个日轮,周围辐射出九个条幅,条幅中画出各色人物,但是由于壁画曾遭烟熏,已经难以辨识其真面目了。
  40号窟
  穹庐纵顶中心柱形窟。
  此窟原为一纵券顶中心柱形窟,后有人在纵券顶上开一穹庐,故而该石窟既有穹庐作顶,又留有纵券顶的痕迹。
  穹庐中心为一圆形凹坑,周围辐射出9个条幅,每一条幅都绘有各色人物,人物的脚部还画出侏儒,但是由于壁画曾遭烟熏,十分模糊。
  窟顶的纵券部分画出因缘故事,以山林为背景。
  左甬道顶画出两躯立佛。左甬道左壁画出一身立佛。左甬道右壁画出一身立佛。立佛俱用极细的线条画出,流利细密,飘动感极强。
  右甬道顶画出两躯立佛。右甬道左壁画出一身立佛。右甬道右壁画出一身立佛。立佛的右臂作了深浅不同的晕染,产生出一种肌肉肥厚的感觉,膝部还画出骨点。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楣画出伎乐天,有一身伎乐天手执箜篌,正在奏乐。
  后室顶画有飞天,线条流畅,衣服飘举感极强,有“吴带当风”之美。后室后壁画有立佛,一端开有佛龛,龛内画出立佛和法轮。
  中心柱后壁画涅槃图,并且画出举哀诸天。
  41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侧,主要画因缘故事,下端有一行本生故事,尚能看清的有“雄狮、猿猴与鸷鸟本生”等。窟顶右侧,主要画因缘故事,下端有一行本生故事,尚能看清的有“猴王舍身作桥救众猴本生”等。
  左甬道左壁画立佛与供养比丘。左甬道右壁画立佛与供养比丘。右甬道左壁画立佛与供养比丘。右甬道右壁画立佛与供养比丘。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楣左侧画护法天王像,龛楣右侧画侧养诸天像。中心柱后壁画出“争舍利图”,图中画出雄伟的拘尸那城城墙。
  42号窟
  穹庐顶方形平面窟。
  穹庐中画出七个条幅,条幅中画出立佛形象。穹庐顶突角拱平面部分则画出伎乐图。叠涩线平面上画出菱形格图案。
  左、右壁划分为四个长条,每个长条内画出四幅说法图:佛坐于正中,旁边为闻法四众。闻法四众属于不同的民族,有的头上有发髻,有的头发蓬乱,有的皮肤黝黑,有的戴着尖形帽,服饰与形状各异。
  窟门左、右侧壁画有护法天王像。
  43号窟
  大型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右两侧各画出三个长条,第一个长条与第二个长条画出本生故事,第三个长条则画出三宝标、天雨花等。窟顶与下壁的连接处,其建筑结构如下:大凹槽—小凹槽—大凹槽—小凹槽—台阶。窟门两侧画有“礼佛图”,有一个比丘引路,后面跟随着10余个龟兹贵人,头上还画出项光。
  中心柱正壁曾塑有大立佛,今已坍毁,但是半圆形的台基尚存。中心柱正壁的上部画有花草树木,间有飞禽走兽,如猴子、野雉等。
  后室后壁凿出涅台,涅槃台之上还凿有凸出之枋头。后室顶画有飞天。飞天之下沿着顶缘画有石窟苦修图。后室左、右壁的基部都凿出台阶。
  中心柱后壁,下部开有一龛,龛上有一涅槃佛的浅浮雕,再上则画出火光。此为火化图。涅槃佛的两侧画出两个举哀比丘,涅槃佛的上方则画出飞天。
  44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右两侧画因缘故事。因缘故事画之下画飞宫伎乐图。左、右壁画大立佛。窟门上壁的叠涩线平面上画出黑底白花图案。
  中心柱正壁曾塑有立佛,今已坍毁,尚存一个半圆形的台基。
  左甬道顶画出一条龙,还画出一峰骆驼。左甬道左壁画出立佛。右甬道左壁画出上下两排比丘的图像。右甬道右壁画出立佛,下方还画出供养菩萨。
  后室后壁画涅槃佛。涅槃佛的头旁有四个举哀人,一为穿百衲僧衣的比丘,一为穿青色僧衣的比丘,其余两个为优婆塞,其中一个穿着长袍,似为中原汉人的装束。涅槃佛的脚旁还有一个悲痛欲绝的龙王。后室右壁,上部画出比丘,下部画出金刚力士,手中提着一个金刚杵。
  中心柱后壁,上部画出火化图,下部画分舍利图。
  45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侧画因缘故事。佛的身旁有一个半裸体的人,正在做着舞蹈的动作;佛的身旁有一个穿着民族服饰的人,双手捧着碗向佛作供养。
  窟顶右侧画因缘故事。佛的身旁跪着一个人,他的头上顶着一只盘,盘中放着一只盛满食物的碗。
  左甬道画出菱形格图案。左甬道左壁,壁画作如下的布局:一比丘、一立佛、一菩萨、一立佛..左甬道右壁画有一立佛、一比丘,背景为天雨花。右甬道左壁画有立佛,以花树为背景。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上壁面画出飞天,衣服飘举。
  后室顶画菱形格图案。后室左壁画有护法天王像,以花树为背景。
  47号窟
  深穹庐顶方形平面窟。
  穹庐进深达两米。穹庐顶突角拱平面成弧形,画出宝相花、缠枝牡丹等图案。
  正壁右上角画出一幅说法图:佛坐于狮子座上,着红色袈裟,衣褶简疏,用线勾出。佛的身旁画出一个穿蓝色衣服的闻法优婆塞。
  左、右壁画大立佛。大立佛的背光是画有花纹,周围画出供养菩萨和供养比丘,俱用红、蓝等色画出,十分鲜艳。
  48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中心画天象图,日天被画成一轮圆月,月天被画成月兔图,此外还有金翅鸟、火天等形象。窟顶左、右两侧画千佛,最下一行为本生故事,有顶生王本生、兔王焚身供梵志本生、鸽王本生等。
  窟门两侧各画出一护法天王、一龙王。
  左、右壁各画出立佛五身,都袒露右臂,以天雨花为背景。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上壁面画出四身伎乐天。龛旁壁画则画出供养菩萨。
  左甬道顶画法轮。左甬道左壁画立佛。左甬道右壁画立佛。右甬道顶画法轮。右甬道左壁已毁。右甬道右壁画立佛。
  后室顶画法轮。后室后壁画立佛,以花树为背景。
  森木塞姆石窟东面土丘上,有一寺院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地面散布有陶片、石膏片、铜饰、铜币、水晶珠及琉璃器残片等。
  二、克孜尔尕哈石窟
  克孜尔尕哈石窟位于库车县城西北11千米盐水沟的沟西南部。从库车县城西去,沿着库车一拜城公路,经大麻扎到桑玛尔巴哈村,入戈壁中。再向西北步行约5千米,到一汉时遗留的烽火台,从此转向东北,入山沟中,走1千米许,即到克孜尔尕哈石窟。
  克孜尔尕哈石窟在却勒塔格山的南麓,与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在却勒塔格山与渭干河之间形成一个三角,组成了龟兹国都附近的一处最大石窟群。
  克孜尔尕哈石窟现有编号的石窟47个,其中窟形较完整的尚有38个,其中保留有壁画的只有11个。
  克孜尔尕、哈石窟在窟形上的特点是毗诃罗窟众多。38个窟形较完整的石窟中,毗诃罗窟就有19个,占50%。再是,出现了特殊窟形的石窟,如24号窟为七角形平面,正中有中心柱,左右有甬道,后壁有奥室,窟顶呈平面状。这种中心柱窟在其他石窟中是见不到的。
  克孜尔尕哈石窟第一、二期以16号、23号洞窟为代表。
  这一期的壁画无论人物、树木或山形都是简陋的,但也出现圆形树丛这类作品。
  克孜尔尕哈石窟第三期以13、14、30号窟为代表。
  这一期的壁画出现了“屈铁盘丝”式的细线条,用色也比较鲜明华丽。人物的姿态自然而富有精神,服饰则华美而多变。整个风格与前期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
  克孜尔尕哈的第四期石窟以21、31、32、46号窟为代表。
  这一期的石窟形制出现了前期所没有的形式,如穹庐顶、六重套斗顶等。壁画题材上出现了千佛的形象,有的千佛是绘出来的,有的千佛则系模印而成。这些千佛的形象都千篇一律,显得十分呆板,缺少生气。
  克孜尔尕哈石窟在石窟形制、壁画风格上,都比较接近克孜尔石窟,而不同于库木吐拉石窟。尽管这三处石窟相距不远,但是相对来说,库木吐拉石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最深,克孜尔石窟次之,克孜尔尕哈石窟是很难见到了。
  11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后室左壁画龟兹供养人,着翻领、折襟、束腰长袍,脚穿靴子,一手下垂,一手执花。
  后室右壁的壁画分成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为菱形格中之本生故事画,有“兔子焚身供养梵志”、“月光王施头”等本生;下半部分画出供养菩萨。12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中心柱正壁原塑有立佛,现在立佛已毁,但是仍保存着一个圆形的台基,台基上雕刻出莲花的纹饰。
  后室后壁有龟兹文题记。
  13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右窟顶有残画,似为因缘故事,因漫漶,画面已不清。
  右壁有说法图六方,也已剥落殆尽。
  右甬道右壁有佛传故事残画。一幅画是这样的:在一所宫殿之中,一个人(头部、上身已残缺)一只腿搁在另一只腿上,悠闲自得地坐在一只锦凳上。锦凳上部成鼓形,中间慢慢收缩,成一细腰,饰以彩带,下部又逐渐放开,凳脚成莲瓣状。此人的前面放着一只三足鼎的容器;另一幅画是这样的:在一所宫殿之中,一个人坐在宝座之上,四周有许多人环绕着他,但因壁面剥落,人物的面目已难看清。可是在宝座边上站着一人,手里拿着一物,似乎正在服侍宝座上的人。从这两幅画的内容来看,描写的可能是释迦为太子时的宫廷生活的图景。
  14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门上壁画弥勒说法图。中心柱正壁开龛,龛上壁面有须弥山浮雕。
  左甬道顶残留伎乐天六躯,各作不同的舞姿。左甬道右壁和右甬道左壁画龟兹武士,他们着翻领、折襟、窄袖的战袍,束腰带,挂宝剑,黑战袍的领口、襟沿、袖口都镶以白边,白战袍的领口、襟沿、袖口都镶以黑边。这是“争舍利图”的一个场面,描绘阿阇世王率四兵前来拘尸那城争舍利的情景。
  后室左、右壁画出骑马的龟兹武士,他们举着战旗,长矛前来争夺舍利。由于漫漶,这些骑士的面目已无法看清了。后室后壁画“分舍利图”,画中可以看到的只是三个手捧锦盒的诸天。
  中心柱后壁画出佛涅槃后火化时的动人景象。画中可以看出熊熊的火光,还画出了一个比丘满脸悲哀、惶恐无措的神态和另一个比丘悲痛欲绝、奋身跳向火堆的动人场面。
  以上这些“争舍利图”、“火化图”、“分舍利图”和“举哀图”都是涅槃主要内容。
  16号窟
  大型高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中心凿出两个长方格,留有残画,似为天宫伎乐图。窟顶左、右两侧也留有残画,似为因缘故事,今已漫漶,难以辨识。
  左、右两壁凿成三个部分。壁的最高处凿出仿木斗栱,下面凿出一条凹槽。这是第一部分;凹槽之下是一块长条形的壁面,壁面下沿又凿出一条凹槽。这是第二部分;凹槽下面又是一条更宽的长条形壁面,下连凿出的台阶。这是第三部分。从这种建筑结构来看,左、右壁往昔似曾塑过佛像。现在由于年代久远,自然力的破坏,塑像和壁画都已荡然无存了。
  左、右甬道顶的中心画天象图,尚可看清金翅鸟和火天的残象。甬道顶的左、右两侧画出一个个方格,方格中画着以掌形树构成的山林,中间插画着飞禽走兽。
  后室顶成盝形,中间以卷草纹图案分成几个长方形,长方格中画着伎乐图。后室右壁画出摩尼珠、天雨花、三宝标等。
  21号窟
  横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中心画天象图,尚残留半个金翅鸟的形象。窟顶左、右两侧为模印千佛。佛坐于莲花座上,以一个着通肩式大衣、一个着双领下垂式披衫的序列连续排列下去。千佛的背后以黑色作底,画出白色的小花朵。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周围的壁面上俱是模印千佛。
  左甬道左壁上部是千佛,下部有一幅“龙舟图”:一只雕刻着龙头的船上站着一个穿着龟兹服式的人。此似为“五百商人本生”故事中的一个镜头,是一幅本生故事画。右甬道右壁的下部画着“摩太子舍身饲虎本生”故事。
  23号窟
  大型高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中心凿出长方形横格,格中画出伎乐图。
  窟顶左、右两侧画因缘故事。佛坐于方座上,以掌形树为背景,配以人物、野兽,构成菱形格。窟顶下缘画出半个菱形格,格中以掌形树为背景,画出箭形树和飞禽走兽等。
  左甬道顶画出一只金翅鸟,头部已坏,鹰爪、鸟兽以及缠在它身上的蛇历历可见。
  后室顶中心画飞天,已经漫漶,两旁画出山林动物,尚清晰可见。有一幅画是这样的:在掌形树丛中,矗立着一棵高耸的箭形树,两只猴子正在做爬树的动作。这幅画把猴子那种活泼调皮的神态充分地描绘出来了。另一幅画也是如此。有两只鹿在箭形树下玩耍,一只鹿奔驰向前,一只鹿则回过头来呼唤着它,形象逼真,十分可爱。后室后壁画出几棵圆形树丛,树丛中绿叶、鲜花互相衬托,极为雅致。
  25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支提窟。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内画出佛的背光和宝盖。
  左、右壁尚未涂白,更未作画,但留有龟兹文题记。
  30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左、右壁各画说法图,已残。左壁的说法图下方画出一道墙栏,墙栏内有三个着民族服式的人。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上壁面留有须弥山浮雕残迹。
  左甬道右壁和右甬道左壁画出龟兹供养人7身,他们着翻领、折襟、窄袖的长袍,腰束带。有的供养人身挂长剑,有的供养人身佩匕首,有的供养人手持宝绳,有的供养人手执长茎花。
  后室顶凿成方形,再用图案花边分成两个长方形格,长方形格中共画出飞天8身。她们头上束发戴宝冠,画出顶光,上身有的赤裸,有的袒右;有的肌肉涂以褐色,有的肌肉则为白色;有的手中托花盘,正在抛撒鲜花;有的怀中抱琵琶,正在弹奏音乐。她们飞行的姿势虽然都是上身仰起、下身伸直,但是双足的样式不同:有的一足伸直,另一只从膝部起弯曲,一直翘到腰间;有的一足伸直,另一足从膝部起不作弯曲,只是稍为上翘,双足成八字形;有的双足相交,稍为分开。她们的衣着也不相同:有的上身赤裸,下身的裙子直落到臀部上端,两边打起两个结,把裙子扣牢。裙角画成被风吹动而作如下的形状:两端成圆形带两个小尖角,中间是两个长三角形;有的上身着镶着深色花边的浅色紧身上衣,用“屈铁盘丝”的画法绘出身上的襞褶。她们的飘带分成各种不同的颜色,都是从颈后向前绕过手臂在身边飞扬。在她们的身后,画出天雨花、三宝标、摩尼珠等,配以蓝色画成的天空,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
  31号窟
  穹庐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中心凿成穹庐状,但是穹庐两侧又成券状,似本来为纵券顶,后来才改成穹庐顶的。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上壁面有须弥山浮雕残迹。
  后室顶的壁面已经漫漶,经过仔细辨认,有坐车者、吹笛者、持牛头者、骑牛者等,以点花作背景。整幅画中无佛像,均为菩萨像。此似为菩萨赴会图。后室后壁画出供养图:一边是一身立佛,一边是一身供养者,他双手高举,托着一个盘子,作供养之状。
  32号窟
  五重套斗顶方形平面窟。
  窟顶为五重套斗,大小相叠,意景深远。
  45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后室后壁画有立佛背光,光在浅绿色的底子上用白色粗细线结合的波浪形辐射线画出第一层宽边,然后在浅绿色底子上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圈构成的第二层窄边,由这两层宽窄相配画出的背光,鲜艳夺目,十分美观。
  46号窟
  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中心为天相图,画出日天、月天和金翅鸟的形象。日天双足交叉坐两轮车上,车轴伸出在车轮外,车上有一方台。日天的外衣从两侧展开,各成三个长三角形,状如翅膀。日天就坐在车内的方台上,身后有一圈用双线条画成的光环。月天的形象与日天基本相似,只是她的光环是用单线条画成的。金翅鸟是一个人面鸟身的怪物,雷公脸似的嘴上叼着蛇。在日天和金翅鸟之间画着火天,还画出两只飞翔着的大雁。
  窟顶左、右两侧画菱形格,菱形格中画因缘故事,但是已经漫漶,无法识别内容。
  三、玛扎伯哈石窟
  玛扎伯哈石窟位于库车县东北30千米的沙土原上。玛扎伯哈石窟和森木塞姆石窟隔克尔希村遥遥相望。
  玛扎伯哈石窟为整个龟兹石窟群中最残破的一处。库车县文管所在玛扎伯哈的石窟编号共44号,其中的24号、41号和42号窟已经全部塌坏,不再存在了。其中的9个已因残破太甚,无法辨别洞窟形制,尚能辨别窟形的32个窟中,两个中心柱窟、三个方形平面穹庐顶中心柱窟、一个长方形平面纵券顶窟;毗诃罗窟为12个,其中的一个为大型毗诃罗窟;禅窟为14个,其中的9个为长近10米的长条形禅窟。
  1号窟
  穹庐顶方形平面窟。
  穹庐中画出八个条幅,条幅中的壁画是如此排列的:一立佛、一伎乐天、一立佛、一伎乐天、一立佛、一伎乐天、一立佛、一伎乐天。穹庐顶突角拱平面上画有“鹿野苑说法图”:佛袒露右臂,肌肉稍作晕染,黑色长袍用线勾出,以色平涂,无襞褶。佛的身旁画出闻法比丘,并有飞天两躯,着白色长袍,用线条勾出衣服之褶纹,双足并列,头部向上仰起,身子向后平伸,飞的感觉不强。飞天的头上画有项光,项部、臂部稍作晕染。佛的座前则跪着两只鹿;穹庐顶突角拱平面上还画出一个穿着黑色长袍的佛,坐于狮子座上,衣服上不画出襞褶,身旁也无比丘,只有两身飞天。飞天头戴宝冠,飞行的姿势与上面描写过的飞天相类似;穹庐顶突角拱平面上的另一角,残留一身飞天,全身着白色长袍,用线条勾出衣褶,头部向上仰起,身子向后伸直,双足并列,姿势呆板,动感不强。
  穹庐顶与下壁连接处画出举帘形图案。
  左、右壁,上部画出天宫墙栏,下部画出说法图。
  7号窟
  长条形禅窟,长达11米,宽仅2米,窟的顶端有一小禅室。左、右壁抹草拌泥,未作画,但留有龟兹文题记。
  9号窟
  横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中心画天象图,日天被画成一轮圆日,火天被画成一个着袈裟的僧人,紧那罗被画成一个双乳高耸的女人,此外还画出法轮。
  窟顶左、右两侧画因缘故事;佛侧身而坐,旁边站着一人,其身与佛相等,似在与佛交谈,双手几乎与佛的手相触;佛穿黑色长袍,袒露右臂,坐狮子座上,身旁站着一个人,头戴尖顶帽,双手上举作贡物之状,而佛的双手伸出,作接物的样子,因此佛与凡人的手似乎连在一起了。
  左、右壁画说法图。说法图中的佛一反常态,不是坐着,而是立着,四周画出闻法四众。
  中心柱正壁开龛。
  左甬道顶画出法轮。左甬道左壁画立佛,以山林为背景。山林中画出两只鹦鹉。左甬道右壁画立佛与供养诸天,以山林为背景。山林中画出一只飞奔着的大头羊。右甬道顶画出法轮。右甬道左壁画出因缘故事和本生故事。有一幅画是这样的:一个头戴宝冠的人坐在中间,旁边跪着一只鹿。此为鹿王本生。中间还画出山林动物:有一棵团形树,一只鹿正在低头吃草等等。因缘故事画和本生故事画的下方还画出立佛与供养菩萨,以天雨花为背景。右甬道右壁的壁画款式相同于右甬道左壁的壁画。甬道口凿出门楣,门楣上画出宝盖,门楣两侧画出天雨花、三宝标等。
  后室顶中心画法轮,左、右两侧画山林鸟兽。后室左壁开龛,龛内有画。后室右壁画立佛。后室后壁画立佛6身。
  中心柱后壁画有金刚力士。
  此窟壁画中的立佛穿黑色长袍,衣服上不画出襞褶,只是简单地以色平涂。立佛的头上画出红色打底的环状点花图案,甚为华丽;菩萨多以细线勾勒出轮廓,不作晕染,面部表情显得十分呆板。
  此窟为玛扎伯哈石窟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洞窟。
  25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主室已残。左甬道右壁画出一棵团形树,茂密的树丛中有一个人,树下有一只老虎。此似为《大智度论》卷四十九、《根本说一切有部破僧事》卷十五中的“熊与樵夫本生”故事。右甬道左壁画出一棵树,树上停着一只鸟,空中飞着一只鸟。此似为《贤愚因缘经》中之“两鹦鹉闻法本生”故事。
  后室顶画山林鸟兽,其中有一条蛇画得形象逼真。
  30号窟
  穹庐顶方形平面窟,带有前室。前室为纵券顶,已残。
  主室的穹庐顶已经塌毁,窟顶与下壁之连接处凿出四层台阶,上面画着环形图案、菱形图案与回纹形图案。
  窟门上壁尚存一涅槃佛残像。
  35号窟
  纵券顶方形平面窟。
  窟顶中心画天象图,由于窟顶塌坏,现在只剩下一幅月兔图,月兔的旁边还画出许多星星。窟顶左、右两侧留飞天的图案,体形已很不完整。飞天之下画出一棵菩提树,菩提树下有一身坐佛。
  36号窟
  长条形禅窟。整个禅窟由一条长近20米、宽只2米的甬道构成,尽头处开一大龛,原曾塑有佛像,现已坍塌,并有作画的痕迹。龛上凿出龛楣。右壁有龟兹文的题记。
  四、托乎拉克艾肯石窟
  托乎拉克艾肯石窟位于新和县城西北约41千米的戈壁山坡上。在维吾尔语中,“托乎拉克”是“梧桐树”的意思,“艾肯”是“水渠”的意思,在托乎拉克艾肯石窟所处的山谷中,泉水缓缓流出,两旁丛生着梧桐树,显出一派生机。
  托乎拉克艾肯石窟共有14个窟,分布在东西相距约5千米的岩壁上。
  在托乎拉艾肯的14个石窟中,有4个为毗诃罗窟,1个为禅窟,8个为中心柱窟。8个中心柱窟中,4个为中心柱形支提窟,3个为方形平面纵券顶支提窟,1个为方形平面穹庐顶支提窟。有1个石窟窟形不清。
  托乎拉艾肯石窟的壁画主要集中在1号、3号和6号窟,其他石窟只有一点残迹。
  托乎拉艾肯的中心柱窟的壁画,从题材与内容来看,属于龟兹石窟的早期阶段。再从其存在着比较多的毗诃罗窟和禅窟(约占总石窟的40%弱)这一点来看,也说明了在托乎拉艾肯石窟中,早期石窟较多,晚期石窟较少。
  与洞窟并存的有一古堡垒,长19米,宽13米,残高1.5米,面积247平方米,由土坯黄胶土混合筑成。1987年,曾出土完整的唐砖,属唐代佛教遗址。
  1号窟
  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中心画天象图,现在尚能看清日天和紧那罗的形象。日天为一轮圆日;紧那罗为一长着两只角,上身赤裸,露出一对乳房的女性形象。窟顶左、右两侧画出因缘故事。佛着通肩大衣,坐于狮子座上,以山林为背景,形成一个个菱形格。
  3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正壁画出宝塔苦修图。佛坐在宝塔中。宝塔两侧各画出两根方柱,方柱由一块红色长方块、一块白色长方块垒起。塔前画出台阶。塔顶成覆钵形,有尖顶。塔外是掌形树,中间画着鹿、兔等动物,整个画面构成一个菱形格。佛坐在塔中的拱形龛内的莲花座上,有的着通肩式大衣,有的着双领下垂式披衫。
  左、右壁除了宝塔苦修图以外,还画出因缘故事。因缘故事中的佛不是坐在宝塔中,而是坐在方座上,头上有宝盖,周围掌形树,构成一个菱形格。佛的身旁,有的是一个人,有的是两个人,有的是一只动物,有的甚至是一棵树。这棵树的画法已与现代画毫无区别;一个主干上画出许多支干,支干上又画出针叶,似为一棵松树。
  后室后壁画出佛涅槃图。佛的巨大身体带着用三条粗线画出的背光横躺在整个壁面。佛的身旁是举哀诸天,他们头戴宝冠,身着锦袍,正在悲哀悼念。后室顶上画着临空而行的飞天,一手持着花盘,正在抛撒着鲜花。这是一个十分庄严、动人的场面。
  4号窟
  穹庐顶方形平面窟。穹庐顶尚留六个条幅,因漫漶,内容已无法辨识。
  6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右两侧画因缘故事。佛坐于狮子座上,袒露右臂,衣服已被全部刮去,过去似曾贴有金泊。佛的头上有一棵菩提树,佛身旁的因缘人物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衣服,肌肉不作晕染。有一个因缘人物头上戴着帽子,身上穿着花的衣服。
  左甬道尚留有山、树的残画。
  8号窟
  纵券顶方形平面窟。窟顶中心有残画,似为一坐车之日天。
  五、阿克塔什石窟
  阿克塔什石窟位于拜城县黑英山乡政府驻地东南直线距离约6千米处,其地貌和自然景观同克孜尔石窟寺相近。石窟依山开凿,旁临阿勒吞阔什河。高于地面约20米的呈凹状小山头,保存有5个座北朝南的洞窟。洞窟外呈院落,东侧临崖处保存有土墙垣,长约14米,宽2米,残高约1.5米;西墙垣已被雨水冲蚀掉,洞窟南端为小山头的断崖。为叙述方便,以靠东墙垣的洞室编号为1。
  1号洞窟平面长方形,横券顶,东壁进深约2.3米,东南角残存有炉灶遗迹,北壁长约4.2米,西壁为1.9米,券顶最高约3米,南为敞开的大豁口,应原有门、窗的位置,但是已不见任何遗迹,其洞窟内烟熏,三壁面没有保存墙皮。隔2.5米厚的岩体即为2号洞窟。
  2号洞窟平面呈方形,横券顶。东壁进深约2.3米,北壁长约2.8米,西壁为2.3米,券顶最高约2.7米,间隔1.3米厚的岩体即为3号洞窟。
  3号洞窟平面呈方形。东壁进深约2.9米,北壁长约2.6米,西壁约为2.6米,券顶最高约2.7米,间隔厚约1米的岩体即为4号洞窟。
  4号洞窟平面呈方形,横券顶。东壁进深约3.3米,北壁约为2.9米,西壁约为3.1米,券顶最高约2.6米。斜漫坡厚约2.3米接5号洞窟。
  5号洞窟平面呈方形,横券顶。西端临断崖,西墙垣被冲毁呈斜坡,不易登临,缺实测。
  就在这组石室南端的断崖下,有一座地面的佛寺建筑遗址。佛寺可能是高层的建筑,现保存人工凿出的岩石甬道和山崖上的僧房字落相联。遗憾的是,佛寺建筑址早已被破坏,只遗留下陶器残片、残石磨盘、残石膏的装饰物件等。陶器的陶质、陶色为夹砂红陶、红褐陶和灰陶,能辨认出的器形有钵、高领的平底罐、釜和瓮等。
  在上述遗址东南约300米处的一条自然冲沟的台地上,依崖开凿有一座僧房。僧房建筑遗址保存较完整,门、窗遗迹、壁炉灶遗址都很完整。室内平面呈方形,没有炕,西墙壁有炉灶,长约2.4米,宽约2.2米,横券顶最高2.8米。门宽约0.78米,明窗约0.6米。这类僧房除了室内没有低矮的土坑和进室内的甬道外,其建筑形制是龟兹石窟中普遍的一种僧房类型。
  六、玉开都维石窟
  玉开都维石窟位于拜城县黑英山乡政府驻地西北直线距离约10千米处。石窟开凿于琼果勒河、博孜克日格河之间的几十米高的砾石阶地上。这是一组有佛殿和禅室相结合的小型石窟寺。石窟寺大体座北朝南,洞窟外有铲平的地面和院墙的遗迹,佛殿和禅室建筑形制保存完整。
  佛殿是一座中心柱窟。根据窟前遗迹观察表明,没有前室。主室平面略呈长方形,券顶中心柱呈方形。主室与后室等宽。门宽约1.2米,通高1.8米,门上端保存有安装门框的凹形槽。门两侧砾石墙厚0.6米。前室通高约3.3米;左前壁宽0.8米,右前壁宽1.1米,左、右侧壁各进深5米,后甬壁约4米宽,通高2.7米,中心柱长约2米,宽约1.5米,左、右甬道宽0.8米,通高约1.9米;中心柱佛龛呈圆拱形,宽约1.2米,高约1.5米。窟内墙皮脱落,无壁画,佛龛尚存,无塑像。
  佛殿窟右侧壁外2米处依崖凿有草庐形式的小型窟龛。龛平面椭圆形,长约1.2米,宽约1米,券顶通高1.7米。龛内壁上保存有结实而平整的麦秸泥墙皮。这种只可容纳一人寂坐的洞窟,实际上就是为习禅僧人所开凿的禅窟。这种禅窟和中心柱窟的组合形式,未闻先例。它的发现,为研究克孜尔中心柱窟形制组合提供了新的启示。
  七、喀拉苏石窟
  喀拉苏石窟位于拜城县亚吐尔乡政府驻地东北直线距离18千米处,喀拉苏河口的两岸砾石台地。台地的顶部,亦即塔格克吐鲁山。山顶有佛寺建筑遗迹,佛寺平面呈长方形,约50平方米,遗址座北朝南,门的遗迹保存有较好的卵石铺砌的台阶通到山下的石窟。石窟依自然冲蚀的地形开凿。由于冲积而形成的砾石崖层疏松,洞窟塌坍严重,残存洞窟有20个。其中平面方形穹窿顶的佛殿窟2座,中心柱式的佛殿窟一座,其余都是僧房窟和禅房窟。中心柱佛殿窟带有僧房和禅房窟组合,并开出甬道通达山顶上的佛寺。大多数的禅窟分布在临河口处,排列比较集中,建筑形制完好。禅窟平面呈椭圆长方形,横券顶。每个洞窟仅能容纳一位僧人禅居。
  八、都干石窟
  都干石窟寺位于拜城县亚吐尔乡政府驻地东北直线距离约16千米处,都干村北。石窟寺开凿于塔格克吐鲁山南麓、来爱银自然冲沟两岸和冲沟中保存下来的“孤岛”似的山丘上。
  石窟寺的主体建筑则开凿在冲沟中间保存下来的山丘上。小山体范围,长约100米,宽约50米,高约20米。山丘南端是经人工削挖出进深约30米、宽约30米,呈“凸”形的平台。利用平台修建佛殿,佛殿建筑布局呈“品”字形,座北朝南。从保存的遗迹观察,正殿背依靠自然山体,是地面建筑,其建筑全被破坏。正殿的东侧,背依山体开凿出较大的立佛龛,圆拱形,高约3米。平台的东侧保存有居室的建筑遗迹。其正殿的两侧,凿有纵券顶的卧佛龛,长约3米。
  石窟开凿于大佛寺的东侧,有二层,分别编号为:
  1号窟,佛殿窟,平面方形,穹窿顶。门宽约1.1米,进深的甬道长约3.2米,主室平面方形,长、宽各约2.5米,高约3米;穹窿顶径约1.3米,深0.7米。
  2号窟,佛殿窟,平面方形,穹窟顶、门宽约1米,进深甬道0.86米,主室方形,长、宽各约2.6米,高约3米,穹窟径1.26米,深0.68米。
  3号窟,僧房窟,主室平面方形,门宽约1.18米,甬道进深约3.4米,主室平顶,长约2.6米,宽约1.6米,高约2米,明窗位置坍塌。
  4号窟,禅窟,平面椭圆角长方形,横券顶,室内面积约4平方米。
  5、6两窟位于下层,也是禅窟,形制和室内面积同4号窟,在双联的禅窟外,残存有土筑墙垣遗迹。墙垣呈方形,长、宽约12米,残高约0.5米,垣厚约0.6米,门宽约1米。
  7、8两窟位于冲沟的东侧。9窟位于西侧,也都是禅窟,建筑形制和面积同5、6号窟。
  九、萨喀特喀石窟
  萨喀特喀石窟位于拜城县亚吐尔乡政府驻地西北直线距离约21千米红山西侧的萨喀特喀艾肯尼沟内。沟内泉水汇集,绿树成荫。石窟开凿于沟崖西岸的砾石层内,登临石窟的攀道和窟前遗址全已坍毁,仅残存石窟的大体形制。
  1号窟,平面长方形,纵券顶,长约2.9米,宽约2.5米,高约3米。窟门遗迹,抹的草泥墙皮等都没有保存,窟内裸露着开凿平整的砂砾石层。
  2号窟,这是附有侧室的洞窟。前室长方形,纵券顶,长约5米,宽约1.8米,高2.1米。南壁凿有甬道式的门洞与侧室相通。门道长约1.4米,宽约0.7米,高约1.2米,侧室东壁坍塌,从遗迹现象分析,似为明窗的位置。侧室平面呈长方形,券顶,长约3.4米,宽约1.7米,高约1.8米。
  十、红山佛寺
  红山佛寺遗址位于拜城县亚吐尔乡政府驻地西北直线距离约21千米处,佛寺背依红山,面临库如克厄肯沟。沟内泉水洋洋,树木繁盛,景色宜人。地面上的佛寺
  遗址,近些年曾多次遭到挖掘破坏。建筑遗址范围,东西约35米,南北约26米,地表散露出陶器、石磨盘、建筑基石、石膏饰面、被挖的坑洞。墙垣壁面的壁画被毁,塑像打碎,其中有一尊雕像经有关部门配合追回,现收藏于龟兹石窟研究所。
  十一、沙依拉木石窟
  沙依拉木石窟位于乌什县英阿瓦提乡政府驻地西北约23千米的沙依拉木塔格山麓。英阿特苏河、臻丹丹河交汇自沙依拉木塔格山口南流,石窟寺在河流的东岸。石窟开凿于山麓,寺院建筑遗址在石窟下面的河床台地上。
  地面的佛寺建筑遗址,面积不大,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30平方米。佛寺遗址多次经过人为扰乱,陶器残片,石膏装饰物、木碳等散露于遗址的地表,听说残佛像等在1983年县地名办普查时取走。
  石窟开凿于山崖,窟前通道遗迹都没能保存,只是洞窟的建筑形制基本保存完整。室内面积均小,平面呈长方形、圆拱形的券顶。临崖均有向西开的小门,门的遗迹明显,但没有门的木构件。洞窟墙壁大都保存有麦草拌泥的墙皮,墙面粉刷白灰,有少数的洞窟残存有局部的壁画,颜色有黑色、石青、石绿、赭红色。现存洞窟14个,形制如下:
  1号窟,平面呈长方形,窟内长约2.1米,宽约1米,高约1.7米,生土墙壁抹一层麦草泥皮,门遗迹坍塌。
  2号窟,平面长方形、圆拱形券顶。窟内长约2.7米,宽约1.9米,高约1.8米,门宽约1.4米。生土墙壁抹麦草泥,砑光后刷白灰,残存壁画中仅见红色,烟熏。
  3号窟,平面长方形,圆拱形券顶。窟内长约1.9米,宽约1.2米,高约1.1米,门宽约1.2米。
  4号窟平面长方形,圆拱形券顶。窟内长约1.7米,宽约1.1米,高约0.8米,门宽约1.6米。
  5号窟平面长方形,平顶,北壁有凹形的浅龛。窟室长约4米,宽约3.8米,高约3米,壁面保存有麦草墙皮,门宽约1.3米。
  6号窟平面长方形,圆拱形券顶。窟室内长约4.3米,宽约2.8米,高约1.7米,墙壁残存壁画遗迹,门宽约1米。5号窟和6号窟中间有通道相连,但是都有各自的门遗迹。两窟位于石窟群据中。
  7号窟,平面长方形,平顶。窟内长约2.8米,宽约1.5米,高约1.3米,门宽约1.6米。窟内北壁凿有一个小龛。墙壁麦草泥皮刷的白灰面,烟熏严重,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壁画痕迹。
  8号窟,平面长方形,券顶。窟室内长约2.1米,宽约1.4米,高约1.4米,门宽约1.8米,生土墙上保存有麦草泥皮。
  9号窟,洞窟坍塌较严重,形制不十分清楚,仅残存龛形遗迹,长约3.1米,高约1.3米。
  10号窟,平面长方形,券顶。窟室长约2.8米,宽约1.4米,高约2.5米,窟门部分坍塌。
  11号窟,仅残存一小龛。
  12号窟,坍塌,存一小龛。堆积中曾清理出壁画残片。
  13号窟,平面长方形,券顶。窟室长约3米,宽约2.4米,高约1.2米,门宽约1米。
  14号窟,为大型洞窟。平面长方形,纵券顶,长约8米,宽约6米,高约1.9米,门宽约1米。该洞窟墙壁没有麦草泥皮,窟很深,且位于后沟的悬崖绝壁处,很可能是储藏室。
  十二、喀拉尤勒滚石窟
  喀拉尤勒滚石窟位于温宿城东喀拉尤勒滚东南5千米。地理坐标:东经80°52′30″,北纬41°02′58″。石窟开凿在黄色砂质岩山腰上,有4个洞窟,编号1~4号,从西往东不规则地排列。
  1号窟为中心柱窟,窟型较小,窟门座向南,内分前后室。前室纵券顶,顶部残存的墙泥上涂有白色粉底,墙上书写有汉字,因多年侵蚀,字迹模糊不清,室宽3.25米,进深3米,高2米。后室中心柱窟93厘米,正壁无龛,左右有小角道。角道和前室内堆积有1米厚的淤沙。
  2号窟为方形禅窟,纵券顶,窟宽1.16米,深1.32米,高1.2米,前墙已塌,窟内正壁底部有1座禅台。
  3号窟为僧房窟,呈东西向,东西长1.92米,宽2.8米,高1.2米,大半窟壁已塌。
  4号窟为僧房窟,门座向南,宽90厘米,高1.08米,室宽1.64米,深2.5米,高1.56米。正壁有1佛龛,龛宽1.5米,高0.8米。龛外又套一刻的弧槽,槽沟宽0.62米,深0.38米。顶部圆槽距地表1.85米,各石窟内未发现遗物。
  1989年11月,阿克苏地区文物管理所普查队对该石窟遗址进行勘察,推断时代为唐朝,属佛教遗址。并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三、托乎拉克店石窟
  托乎拉克店石窟位于温宿县东南阿克苏至拜城公路148千米路标北10米处,石窟开凿在黄土质山丘上,有洞窟7个,其中形制较好的仅剩4个,均属于僧房窟,窟内均无壁画。石窟为魏晋之初的佛教遗址。
  1号窟为纵券顶,长3.5米,高2.5米,深2米,前壁已塌毁。2号窟为横券顶,主室长5米,宽3.5为。东处有侧室,宽1米,深2.5米,高1.2米。3号窟为横券顶,长4.5米,宽3米,高2.8米,前壁塌毁。4号窟为纵券顶,高2.5米,宽3.5米,深4米,前壁塌毁。窟内东角处有一高0.3米,宽0.5米,长1.5米的通气孔。5号、6号窟已无法辨认窟形。
  距1号窟西北300米处为7号窟,在高于地表200米的砂质岩山腰上,凿有1洞窟。从整个石窟的形制来看,7号窟是阿克苏地区发现的石窟中最完好的1个洞窟。横券顶,分主室和耳室两部分,耳室门座向朝南,门宽1.1米,高1.5米,门道厚0.8米,耳室深2米,高1.8米。耳室东西角厅有通往主室的角道,宽1米,高1.3米,深1.2米,角道门壁顶部有两个小洞,直径0.1米,深10厘米。主室顶部砂质岩层中夹有卵石室,室宽3米,深2.5米,高3.5米。两壁中部凿有1火道,高0.5米,宽0.3米,深0.1米。南壁中部开有倒三角形窗口,高1.1米,宽1.2米,厚0.8米。在主室表层中清理出遗物有骨器1件,残棉布1块,已退色。另有兽骨、木炭、陶片等。
  十四、克斯勒塔格石窟
  克斯勒塔格石窟位于柯坪县城西北10千米处。遗址分两部分,坐落于苏巴什河口东西两岸的克斯勒塔格山坡地带,地处北纬40°33′16″,东经78°56′28″之间,为南北朝至唐时期的遗址。
  西岸的佛教建筑遗址,在1974年修建县水泥厂时,已有一部分被破坏,现存遗迹尚能看出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殿堂、佛塔、僧房相结合的建筑群落,建筑是利用地形呈阶梯状分布。山坡下的殿堂遗址已荡然无存。山坡中部残存一处5~7级人工台阶,有一间长5米,宽5米,残高5米的房屋,并有通道,上通顶部殿宇,地上铺有石膏地面,厚约1厘米。该遗址同龟兹地区的一些石窟建筑相似,是一组塔柱式的佛教建筑遗址,顶部的西侧为一殿堂,东侧有一座较大型的佛塔建筑。塔庙建筑部分独具特色,自山脚起利用自然坡度分层修建殿堂,通体由阶梯相连,自下而上高达30多米。
  东岸的建筑群保存较好,规模较大,且布局完整严谨。建筑同样是利用自然坡度分层修建,并有围墙自下而上环绕着建筑群落。围墙为土坯垒筑,残高1.5米,宽约2米。顶部有烽燧建筑遗址。
  在克斯勒塔格石窟遗址内,采集到的标本有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有少量灰陶、轮制,火候较高,器形有小平底、大平底的敞口、鼓腹、单身呀双身器,耳呈条带形并戳有“0”标记,大型陶器有罐、瓮、釜等盛器、炊器,小型的有钵、碗、壶等。采集到的陶纺轮极为精致,直径2.5厘米,厚约1.5厘米,有刻画的莲花纹,背稍呈凹状。1976年,在此曾出土两件南北朝时期的龟兹舍利罐,现存自治区博物馆。
  十五、阿艾石窟
  阿艾石窟位于库车县城北部60千米处的克孜利亚山(维吾尔语意译“红山”)大峡谷中。海拔1560米,地理坐标:北纬42°07′东经83°05′。洞窟所在的沟谷名为库木鲁克埃肯(维吾尔语意为“沙沟”)。窟口开于,峡谷的峭壁上,距谷底30余米。距洞窟不足2千米处的沟口即为217国道的独库路段,国道南侧是库车河的上游河段——铜厂河,即魏之郦道元《水经注》称之“东川水”。河对岸是天山支脉——却勒塔格山的北麓。阿艾石窟于1999年4月被一名维吾尔族牧民发现。同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事业管理局派出文物工作者,对洞窟进行调查和彻底的清理,并将新发现的石窟命名为阿艾石窟。
  阿艾石窟已严重破坏,残存约15平方米的精美佛教艺术壁画,及大量的汉文墨书题记。其窟形为龟兹地区常见的典型的方形窟。平面呈纵长方形,长4.6米,宽3.4米,窟口方向为南偏东37°。窟顶作纵券式项,券顶里端高外端低,作斜坡状,外端稍低于里端0.2米。券顶两侧券腹下沿作一层叠涩,叠涩面宽0.1米。券顶中脊距叠涩面高0.8米,顶部稍趋平缓。正壁高2.5米,上部向内倾斜约0.1米,两侧壁叠涩以下壁面高1.7米。前壁开门,残损,原貌不可辨。洞窟中央有方形坊基,宽2.05米,纵长2.53米,残长0.45米。坛基上原有泥塑及石雕的供奉佛像,是佛教信徒崇拜信仰的主体。
  洞窟保存汉风格的壁画。绘画技法采用四分之三侧视画法。壁画间大量的汉文墨书题记,已是成熟的汉字,是魏碑体向柳体、欧体的过渡,为唐代书法遗迹。
  保存约15平方米的壁画,主要集中于洞窟正壁,左侧壁,纵券顶左券腹;洞窟右侧壁,纵券顶右券腹有少许壁画遗存。保存的壁画残部为经变画中间主题部分,内容为观无量寿经变,包括两侧立轴式条幅内的“十六观”局部,中央为主题造像是无量寿佛,两侧绘胁侍菩萨及众多的闻法天人,上部绘有大量悬浮空中的“不鼓自鸣”乐器,下部绘伎乐、楼台亭榭、动植物、几何装饰图案等内容。左侧壁有五身完整的立佛、菩萨像,从外向里依次为:立佛、药师琉璃光佛、文殊师利菩萨、卢舍那佛、药师琉璃光佛。其间有墨书榜题和刻划题记遗存。右侧壁壁画与左侧壁布局基本对称,但大部分斑驳剥离,残存部分以菩萨、会佛为主要内容,从里向外依次为:菩萨、观世间菩萨、坐佛。右侧壁间以汉文题记。此外,左侧壁两处共18身,纵券顶大部壁画已剥落,左侧券腹仍存有九列,共152身千佛造像。千佛皆作结跏趺坐,着双领下垂袈裟,赭色、白色两种相间分布,座下都有莲花宝座。
  侧壁汉文榜题集中于洞窟的两侧壁立佛、菩萨间,一般作墨色竖边框,左侧壁有遗存。可识读的由外向里依次为:“清信佛弟子行官杨□□五月十五日□拜记”(18字);“文殊师利菩萨似光澜(?)为合家大小敬造”(16字);“清信佛弟子寇庭俊敬造卢舍那佛”(14字);“清信佛弟子寇庭俊敬造药师琉璃光佛”(16字)。
  供养题记集中于券顶,残存壁画间共17处,墨书竖写,部分已脱落。可识读的有:清信□□□□□”,“裴心(?)喉□□”,“傅□□□□佛供养”“彭□敬造七佛供养”,“梁信敬造十方佛一心供养”,“寇俊男善爱造七佛供养”,“女,弟(?)敬造七佛一心供养”,“赵王□□造上(?)七佛供养”,“寇□□□□七佛供养”,“寇俊男善爱七佛供养”,“妻白二娘造七佛一心供养”,“□□□造千佛一心供养”,“申令光敬造十方佛供养”,“李光晖造十方佛一心供养”。
  刻画题记于左侧壁卢舍那佛右下方有竖写的两列:“已巳年五月十五日白光□。”左侧壁第一个立佛左侧上方存古代少数民族文字题记,刻划横写,共10行,岁月磨蚀,无法识读。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