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关考古资料辨证、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86
颗粒名称: 三、有关考古资料辨证、分析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158-1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通过考古资料结合各方面情况分析,有充分根据可以说明尼勒克县奴拉赛古铜矿遗址、巩乃斯河南岸出土的这批铜器均属塞人文化遗存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 塞人 考古资料 研究

内容

上述三批考古资料,阿拉沟竖穴木椁墓原简报已说明为塞人文化。巩乃斯河南岸一组青铜器原报道认为是“乌孙的遗物”。尼勒克县奴拉赛铜矿开掘者应属何民族,尚未见涉及这一问题。
  结合各方面情况分析,有充分根据可以说明:上述考古资料,应均属塞人文化遗存,是研究新疆古代塞人历史的珍贵资料,应作塞族资料处理。
  尼勒克县奴拉赛古铜矿遗址,时代在春秋至战国早期,所在地点是战国时期统治伊犁河流域的塞人王国辖境,开采、冶炼这一铜矿的主人,自然非塞人莫属。说战国时期的尼勒克,在塞人统治之下,这从《汉书》所记“乌孙国……本塞地也”,可以确知。因为据文献、考古资料,已经可以肯定:尼勒克县,在乌孙王国时期,是属于其统治境域中心地带的③。乌孙以前的战国时期,地属塞人,自可明见。
  另外两批资料,新源县境巩乃斯河南岸出土青铜器,与阿拉沟竖穴木椁墓出土文物,其风格是一致的。但终非发掘所得,一些具体情况已难明究竟,故着重对阿拉沟竖穴木椁墓资料予以剖析。
  阿拉沟木椁墓简报提出了有关墓葬属于塞人遗存的正确结论,但未充分展开。
  从葬俗上看,竖穴木椁、封丘成链向排列,在中亚谢米列契地区所见塞种墓葬,同样具有这种特征①。头骨钻孔,这一具有特点的葬俗,在中亚阿尔泰地区所见塞人墓葬中,也有相同的实例②。
  从出土文物分析,阿拉沟所见承兽铜盘,方盘中伫立二兽,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所见方盘,对角蹲踞二兽,这类风格的文物,在中亚地区的塞种文化遗址内,是出土不少的。中亚学者称之为“祭祀台”,认为与袄教崇拜有关,是塞人文化的典型文物之图一③。阿拉沟出土不少的虎纹圆金牌,与中亚哈萨克斯坦麦阿密地区出土的塞人文物,卷曲的“豹”形象的圆金牌相同④,从金牌图案造型到作用,实际也是一样的。猫科类猛兽的图案形象,被认为是萨迦—斯基泰装饰艺术中重要的图案主题之一⑤。
  这些因素,从不同角度帮助揭明:阿拉沟竖穴木椁墓,肯定为塞种文化遗存,这是正确的。
  巩乃斯河南岸出土的这批铜器,原报告称之为“乌孙文物”,值得斟酌,因为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文化面貌,经过20世纪60~70年代持续二十多年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对乌孙墓葬中出土文物的基本风格、总体特征,人们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⑥。以之对比新源县这批青铜器,基本风格是不同的。因此,视其为乌孙文化系统的文物,缺少充分的根据,这是一。从另外一方面看,如前所述,这批铜器中的承兽铜盘(原报道称为“高脚铜灯”)与阿拉沟竖穴木椁墓所见承兽铜盘,风格一致。这种承兽铜盘,与兽足铜釜,往往共出,被视为塞人文化中的一个典型现象。在中亚谢米列契、天山地区,常有所见⑦。新源县巩乃斯河南岸这次见到这一文物组合,铜釜的造型、风格,与苏联谢米列契所见,几乎也是完全一样。这就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文化现象。其他如“对虎相向踞伏圆环”、“双飞兽相对圆环”,这里的“对虎、翼兽”风格、整个圆环的造型,同样是比较典型的塞人艺术特点。在伊朗出土的萨迦文物中,可以找到相同的实例⑧。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新疆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帷幕初揭时,就策划、设计并组织出版了《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应该说,它在当年,是紧密呼应时代要求而出版的一套好书。在这套丛书中,我应命承担了《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当年交出的,其实并不是一本专著,而只是将手边积淀了丝路文化痕迹的部分论文,编集在一起,交了卷。本书内容包括: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古研究;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唐西州白水镇初考;尼雅考古与精绝文明;天山东部的石雕人像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