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西部地区人居生态环境的古今演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03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西部地区人居生态环境的古今演化
分类号: C924.2
页数: 6
页码: 208-2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部地区人居生态环境的古今演化包括石羊河流域古今生态的演化,石羊河流域山体植被状况,石羊河流域的河湖分布状况,石羊河流域古今生态变化的若干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西部地区 人居 生态环境 古今演化

内容

一、石羊河流域古今生态的演化
  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是一形胜之地:“天梯亘前,沙河绕后,左有古浪之险,右有西山之固,东控宁夏,南距黄河,西连番部北际沙漠”,是谓重地。在西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开设武威郡,辖区较大。清朝时设凉州府,下辖镇番(今民勤县)、武威、永昌、古浪、平番(今永登县)五县。今日之石羊河流域行政设置与清代相比,有所变动,设有金昌市(辖1区1县即金川区和永昌县)面积9593平方千米,武威市(辖1区3县,即凉州区和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面积33000平方千米。总计面积为42593平方千米。
  清代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相当好,特别是山体植被堪称是被松柏,丰草所覆盖,有的是终年积雪下流成川。根据《大清一统志·凉州府志》所记载的十多座山,在清朝还是四季常青,郁郁葱葱。
  明清时期石羊河流域,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湖泊星罗棋布,在《嘉庆重修一统志》中记载了众多河湖的情况,了解历史上的河湖状况可以使我们的以古察今去认真思考历史变迁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冷静深思生态环境的变化带给我们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是什么,人们应该如何科学地处理人与环境的协调问题,因小失大、舍近求远、鼠目寸光会带来难以弥补的生态灾难,在这里我们根据有关古籍的记载,再现石羊河流域昔日风采,天、地、人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和谐的景象。
  (一)石羊河流域山体植被状况
  青山:其位置在武威县东二百五十里、山多松柏、冬夏常青。
  松山:其位置在武威县东三百一十里,上多古松。
  天梯山:其位置在武威县南八十里,《魏书》记载太延五年议讨沮渠牧、李顺等言,自围河以西,至于姑臧志南天梯山上,冬有积雪,深至丈余,春夏消释下流成川,引以灌溉。
  青山:其位置在武威县南,《寰宇记》记载山下有湫(大水池)甚广,人触之,立有风雹暴至。看来这个大深潭还十分神秘。
  姑臧南山:其位置在武威县西南一百二十里,西连永昌县界。《汉书·地理志》记载姑臧县南山、在县一百三十里。《寰宇记》记:番和县南山一名天山、又名雪山。山阔千余里,其畜称是、连互数郡界、美水丰草。尤宜畜牧。葱岭以东,无高于此。《引都司志》云:姑臧南山在凉州卫西南一百二十里,又雪山在永昌卫南一百八十里、怀凉州南山相连、夏积雪不消、亦名祁连山,按此山西连山丹甘州台肃之祁连山。以及塞外之雪山脉皆连互。名多互称。故杜佑《通典》曰:自张掖而西至于庭相去三千五六百里。而山皆周编。
  西山:其位置在武威县西二十里,县志载,山有乐泉、可以疗病。
  第五山:其位置在武威西一百三十里,炭山堡西南,《隋书·地理志》云姑臧县有第五山。《寰宇记》载第五山夏函霜雪,有清尔藏林、悬崖修竹,自古为隐士所居。
  苏武山:其位置在镇番县东南三十里。山右有苏武庙,谷传为苏武牧羊处。
  燕支山:其位置在永昌县西,西接甘州府山丹县界。《隋书·地理志》载番和(今永昌县)有世支山,即此。《引都司志》载松山在永昌卫西八十里,又名大黄山焉支山,一山而连跨数处,山在高古城北一里,广二十里,山产大苋,又产松木,故以为名。
  里松林山:其位置在古浪县东四十五里,山上多松。
  柏林山:其位置在古浪县东南七十五里,山上多柏树。
  西山:其位置在古浪县西五十里,亦名雪山。
  白岭山:其位置在古浪县西。《寰宇记》云在昌松县西南,山顶冬夏积雪,望之皓然,寒气异于余处,深冬人绝引路,鸟飞不下。
  万花山:其位置在平番县(今永登县)西南?《庄浪汇》记载山下有泉暖。
  棋子山:其位置在平番县(今永登县)西南二百里,相连者为皋子山,道险林密,为番人巢穴。
  大松山:其位置在平番县(今永登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接兰州府兰县界,山多大松。其北又有小松山在阿堡十五里。
  (二)石羊河流域的河湖分布状况
  石羊河流域的河流、湖泊在清代以前水源相当丰富,单单泉水的分布就多达5万多处,水是生命之所在,怪不得人们把武威称为“金张掖,银武威”,在这里根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及有关书籍的记载把清朝时期的水系状况作了一概述。
  谷水(即石羊河,又称谷水)《嘉庆重修一统志·甘肃》载,在武威县东,该河流“经东北镇番县(今民勤县),东出边海,亦名武始泽,即今三岔河也”。清代的三岔河,也就是今日之石羊河。
  《汉书·地理志》记载:“姑臧县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入海,行七百九十里。”汉时的姑臧,就是今日的武威市。汉代的武威县,在今日之民勤县东北50余公里处。
  《魏书·地形志》载:“武威郡襄城县(今民勤县境)有武始泽。”
  《水经注》卷40载:“都野泽,上承姑臧武始泽。泽水二源,东北流为一水,迳姑臧县(今武威)故城西,东北流,水侧曰灵渊池。??泽水又东北流迳马城东,谓之马城河。又东北与横水合,水出姑臧(今武威)城下,侧城北流,注马城河,又东北清涧水入焉。又与长泉水合。又东北迳宣威县故城(在今民勤县西南石羊河畔)南,又东北迳平泽、晏然二亭东。又东北迳武威县故城(今民勤县东北约50余公里处)东。届此水流两分,一水北入休屠泽,一水又东迳一百五十里入猪野。”根据《嘉庆重修一统志·凉州府》引旧志的说法为:三岔河(今石羊河)在凉州卫东北三十里,上源曰金塔寺山口涧,源出天梯山,北流止南把截堡(今武威市南)西分二流,一支北流经卫城西,又屈经城北,而东流至三岔堡。一支东北流经南把截堡北,又东经卫城东到三岔堡,与西一支合,又合杂木山口涧,是谓三岔河,至镇番卫南分为二小河,经卫之西南溉田,又东此,经卫东三十里,又北汲者为海。
  清代的三岔河,是汇诸山涧之水而成,大致有蹇占山口,土弥干山口,金塔寺山口,杂木山口,苋羊川山口。
  从汉至清朝,我们可以看到石羊河即历史上的谷水,其危端湖水的变化。根据《汉书·地理志》武威县下注曰:“休屠泽在东北,古文以为猪野泽”。这里的“古文以为猪野泽”是指《尚书·禹贡》篇所说的“原隰底渍”,至于猪野泽即汉时休屠湖已经一分为二了。上到《水经注》谷水即到武威县后,一入休屠泽,一入猪野泽,可知大湖已经一分为二了。而即到了清代,石羊河的尾端湖由原来的两个现在变成了一个,即清代的鱼海亦名哈喇伯。
  以上为清代所述的石羊河的正流,那么,其支流也是不少的。
  五涧水,在武威县(今武威市)东。
  《水经注》清涧水,俗谓之五涧水,出姑臧(今武威)城东,西北流注马城河,合有杂林涧,工凉州卫东南七十里,源出天梯山,北流经古城堡西,又东北经大河驿东,又北合苋羊川,折而西北流,入三岔河。
  苋羊川,东卫东南一百七十里,源出古浪雪山,有灌溉之利。
  土弥干川水,在武威县(今武威市)西南五十里。《寰宇记》:番和县(今有弥干川,古匈奴为牧放之地,鲜卑语髓为土弥干,言此川水肥美如髓故名。
  《行都司志》:土弥干山涧,在凉州卫西南七十里,即五涧水浴水,又有蹇占山口涧,在卫南一百五十里,土弥干山涧的卫西南大口子,北流经卫西,又东北流,左合蹇占山涧,入三岔河。该山涧出自户为南雪山。
  长泉水,在古浪县北,《水经注》:长家水出姑臧(今武威市)东,次县(今古浪县北)西北,历黄河阜而东北,注马城河,《旧志》:今有河,东凉《旧志》州卫东北五十里,源出塞外红泉,西流入边,折而北流入三岔河。
  除上述外,当时凉州府的平番县(今永登县、已归兰州市管辖)也有数水发源,但都向东南流入黄河,这里不再赘述。
  还需提及的是:还有古浪河和水磨川二水各自渚为海,并非流入石羊河。古浪河在汉代叫松陕水,《汉书·地理志》武威郡苍松县(今武威市东南)南山,松陕水所出,北至揟次(今古浪县北)入海,《旧志》云:今名古浪水,在古浪所南八十里,有二源,一出分水岭,一出所东南山,俱北流至城东合为一。又东北流出边,按此水由土门堡出边,又东北百余里猪为泽,清代谓其泽为白海(在今内蒙古界)。
  水磨川水,一名云川,自永昌县西东北流,经新城堡北,水磨堡西,又东流经永昌城北,又东北经凝远堡西,北流出边,经旅界,猪为大泽,蒙古名河喇鄂模(在今内蒙古境)又有考耒河,在县西南八十里,东北流入水磨川,按舆图,此水流二百余里,又五百余里许,猪于泽其长与三岔河相等。
  从今天看来,水磨川水和古浪河下游的尾端湖泊已经消失。
  牧羊川,在永昌县北三十里,文车泽,在威县东,《元和志》在姑臧东三十里。
  叙述了清代时期凉州的山、水之外,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湖泊的状况和分布:
  休屠泽,《尚书·禹贡》谓其为猪野泽,《汉书·地理志》言“武威县休屠泽在东北,古文以为猪野泽”。《水经注》谓武威北有休屠泽,俗谓之西海,其东有猪野泽,俗谓之东海,通谓之都野。到了清代,名称变为白亭海,《引都司志》:白亭海一名小阔端海子、五间涧谷水流入此海,《旧志》白亭海即猪野泽。三岔河自镇番(今民勤县)东北流出边,又三百余里猪为大泽,方广数十里,俗名鱼海子,蒙古名哙嗽鄂模,即古休屠泽、但《水经注》谓其东别有猪野泽、与汉《志》异。
  沙喇泊。在休屠泽西二百余里,水磨川自凝无堡北出边,注入其中,方广三四十里。然而这个湖泊已在地图上见不到了,前文方水磨川水与三岔河水的长短不相上下,果不虚言,因为水磨川水发源于冷龙岭东,均向北流去,三岔河之水之泽谓沙喇泊,且方沙喇泊在休屠泽西二百里,就文献记载而言,此湖的纬度起码与镇番县(今民勤县)相同。
  昌凝湖,在旅南界,《旧志》直永昌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凝远堡北四十里,东至镇番县(今民勤县)一百五十里,多水草杨木,明季青马都游牧于此。
  长草湖,在旅界凝罗山北。
  摆方湖,在旅界上平番县(今永登县)东北边外。
  马跑泉,在旅界,直永昌县(今永昌县)北三百十里,又高泉、平泉、赤纳泉皆在旅界。
  双泉,在旅界,直镇番县(今民勤县)西北三百四十里,泉有三处,又有乱井儿亦在旅界。
  查阅地图,小的湖泊且不说,清朝时期还可看到的比较大的湖泊,今日已从地图抹去了。
  鸭儿湖,在镇番县(今勤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中多芦草。又天池湖在县北二十里。......
  柳树湖,在镇番县(今民勤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共溉田二千四百九十八顷。
  昌凝湖,在永昌县(今永昌县)东北一百二十里。绥远堡北四十里。东至镇番县(今民勤县)一百五十里。中多小草杨木。
  摆方湖,在平番县(今永登县)东北塞外、庄浪景记湖在河莹迤北二百八十里。
  灵泉池:在武威县《水经注》:武始泽迳姑臧城(今武威市)西,东北流,水侧有灵渊池。王隐《晋书》曰:汉末博士敦煌侯瑾,善内学,语弟子曰:凉州城西泉水当竭......寰宇记:灵泉池在姑臧县南城中。
  天池,在武威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山上,四时不涸。
  鱼池,在武威县东北一里,阔二百里,周围有湖、草树密,为公余游息之地。
  小池,在镇番县(今民勤县)东四十里,俗呼龙潭。
  龙潭泉,在平番县(今永登县)、水旱无盈缩。
  近城泉,在武威县东五里。又黑水林泉在县东三十里、红水泉在县东五十里,水色微红。海藏寺泉,在县北十里,以上四泉皆流入沙河,溉田甚广、又然的泉在县北三十里。
  暖泉,在武威县东一百二十里,又有明白泉在永昌县西三十里,二六雾出、四时常温、东北流注水磨川。又一在永昌县(今永昌县)东三里、一在县北一里。
  一碗泉,在永昌县西四十里。又鹿泉,在县西北一百里。
  双泉,在永昌县(今永昌县)西北二百里,亦名双井。又草茅泉在县北六十里,矮鹿泉在县东北七十里。
  马跑泉,在永昌县(今永昌县)北三百一十里,又育梁泉在县北四百三十里,平泉在县东北二百六十里,芝纳泉在县东北五百里,皆在边外。
  青羊泉,在平番县(今永登县)东五十里,又四眼泉,在县东南七十里,犁耙泉在县西四十里。
  龙泉,在平番县(今永登县)......。
  罗锡泉,在平番县(今永登县)北七十里,泉周七里。冬夏不涸。又沙泉,在县东北八十里,又家保界有沟泉,溉田甚广。
  河井,在镇番县(今民勤县)西北二十五里、青池西边外,又有井在县西北二百二十里,小白盐池边,甘洌可饮,又腻古井在县西二百里边外。
  三井,在镇番县(今民勤县)西北二百四十里边外,有泉三外,又有乱井儿在县西北一百七十里边外,有泉数处,因名。
  (三)石羊河流域古今生态变化的若干方面
  如今的石羊河与历史上的石羊河相比,发生了令人可怕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猪野泽,休屠泽彻底消失了。早在西汉前期,猪野泽和休屠泽曾经是匈奴休屠王的驻牧地,《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均有记载。据说,由石羊河注入的湖泊东西长120公里,南北最宽处达50公里左右(吴晓军:《西北生态启示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32页)——但是,随着历史的变化,从清朝末年到解放前夕:
  由于石羊河下游诸湖泊水源缺乏甚至消失,就变成湖荒地和自然绿洲,其中部分荒地被开垦成灌溉农田,有些低洼之地成为蓄洪区。(冯
  绝武:《区域地理论文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349页)。距民勤县城北90公里的青土湖,作为石羊河的尾闾湖,到1924年再没有接纳石羊河下泄水量,勉强维持到1953年,湖水完全干涸,(吴晓军,《西北生态启示录》,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33页)。
  其二是河进人退,民勤县面临消失的境地。
  早在汉代建立的武威县,已经被黄沙所掩埋,它的原址是在今民勤县以北靠近休屠泽的地方。造成全县已有13.5成亩的人工沙枣林枯梢或死亡,10万亩耕地,50万亩耕地沙化。近400万亩天然草场被黄河覆盖(黄茂军:《民勤消失》,刊《经济观察报》2003年9月23日)。如不采取强有力措施,民勤难逃消失的劫难。
  其三是河流湖泊干涸,地下水急剧下降,无法生存的百姓不得不背井离乡。
  河水断流,泉眼之奄息,在石羊河的中下游来说是无回天之力。永昌县境内有石羊河支流金川河和清河、原本泉水丰盈,据历史记载,全县共有大小泉眼578万余处,多年平均泉水流量每秒7.006立方米,年径流量2.2091亿立方米,但由于地表水的减少和地下水的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许多泉水枯竭,清水河流域原有的17条泉流,除乌牛犋、小河犋梅杞犋尚有少量泉水外,其余泉流全部干涸......1985年全县泉水年径流量降至1.181亿立方米,比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减少364.5%(吴晓军:《西部生态度启示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12第1版,35页)。
  由于地表无水、迫使为延续生存的百姓向地下索水。民勤县从70年代至今,30年间打井万余口,各类机井每年超采地下水4.62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每年以0.5米~1米的速度下降。
  据说,由于生态条件所迫,近年来已有3万多群众背井离乡走上了不归之路。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丝绸之路人口研究》

本书主要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五代、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元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明朝时期丝绸之路的人口问题,丝绸之路人居生态环境的变迁等内容。“丝绸”之路研究丛书汇集了中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丝绸之路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是国内最权威、最全面、最系统的学术著作。《丝绸之路人口研究》内容涉及考古、历史、民族、宗教、人口、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领域。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