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改革与创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35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改革与创新
分类号: J825.32
页数: 2
页码: 150-151
摘要: 本节记述了各地不同的方言语音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歌、曲艺、戏曲。秦腔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
关键词: 剧种 秦腔艺术 阿克苏

内容

各地不同的方言语音是形成不同风格民歌、曲艺、戏曲韵律的基础。秦人所用声腔模式早在西周时期已形成了。《诗经》中所列的十五国风,是代表不同区域不同风格的乐调,其中的雅音即最早的秦声。中国戏曲文化至宋元时期已趋完整,明末清初,地方戏曲臻于成熟,广于传播,秦腔到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已四处传播了。依次可以说,秦腔艺术是一个古老的剧种。它西渐至甘肃河西四郡一带近5个世纪,随各类载体首先西传至丝绸之路北道一线也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在那悠悠岁月里,秦腔的主要载体:以此为生计的各类戏班;在农闲工余之际组合的自娱班;社会各阶层中的一些票友联谊性演出。这几种负载体多为传承和模仿,且各班成员技能参差不齐,在承继与模仿的过程中难免会与摹本产生差距。如最早进入迪化屯城的秦腔仅是一些个体艺人在街头卖唱“被人们俗称‘老桄桄’或‘桄桄戏’”的形式出现的,随后在商贾、会馆的资助下专业戏班得以组成,从戏目内容到表演程序臻于完整。
  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品势必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秦腔艺术成熟与明,广播于清。清亡,社会大变革,在辛亥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下,1912年8月,以陕西省修史局总修纂李桐轩(陕西蒲城人),修纂孙仁玉(陕西临潼人)和范紫东等人为核心,以“开发民智”,“修风易俗”为宗旨,在西安创办了“易俗社”,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方式进行秦腔艺术教育,培养演员甄别旧剧,编写新剧,进行艺术改革。先后演出了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剧,深得民众赞赏。到20世纪20~30年代,易俗社先后赴汉口、北平游演,受到戏曲艺术名家指导,大为受益。这应是秦腔自成熟、传播以来首次创新的记载。
  清末民初,是新疆建省之后重振各业并趋恢复繁盛时期,各地会馆、商贾也加剧了与内地的各类联系,那股秦腔创新之风也会随着艺人们的游走传入新疆各地。
  抗日战争时期,以陕甘宁边区的延安为中心,以何仲平、马健翎为首,成立了民众剧团。同期,边区各地均先后成立了秦腔剧团,如八一剧团等。他们编创了许多反映当时人们斗争生活的秦腔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如《好男儿》、《查路条》、《中国魂》、《血泪仇》、《一家人》、《打虎计》、《鱼腹山》等。使秦腔艺术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有人说秦腔是“吼”出来的,这种“吼”也确表现了高亢激越、粗犷朴实的民风气概。试想,在那个历史时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秦人之裔,既要与自然环境抗争,又要承受封建体制的重压,双重的磨难使心境压抑、悲愤,这种情绪以声音的方式表现出来,势必要一吐为快,要吼,吼出深藏于肺腑之郁闷不快之情,吼,才能吼得酣畅淋漓,吼得尽情尽意。这种吼难免带有原始之味,粗犷之意。而音乐艺术之内涵就是情感。早期的秦腔艺人认为非此不足于表情,非此不足于表意。于是这种唱腔模式便世代沿袭下来至今。另外,早期的戏班演艺主要靠演员在台上着力的吼,气沉丹田,声灌额顶才足以使声音致远,使观众能听清戏文。由此也造就了秦腔各行艺人的唱腔模式。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丝绸之路戏曲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的秦腔、豫剧、京剧与河北梆子戏、曲子戏、秧歌戏、皮影戏、木偶戏等各种戏曲艺术以及对它们的研究。不仅为国内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也推动了国内丝绸之路研究的开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