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阿克苏地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北里之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0151
颗粒名称:
二、“北里之舞”
分类号:
J709
页数:
3
页码:
89-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先秦西方影响的北里之舞艺术研究情况。
关键词:
艺术研究
西方
北里之舞
内容
《史记·殷本记》载:“(帝纣)好酒淫乐..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相间,为长夜之饮。”
“北里之舞”是一个有钟有磬伴奏的乐舞。在青铜器时代,除了各种精美的礼器之外,为宫廷宴享礼仪乐舞伴奏的青铜乐器也十分考究。从已出土的乐器和殷墟甲骨文中所提到的乐器来看,商朝为宫廷乐舞伴奏的乐器已有鼓、鼗、铃、磬、编磬、钟、编钟、陶埙、陶缶和仑等。这些乐器均为打击乐器,商朝尚未出现弦乐器。在这些乐器当中既有定音打击乐器,又有吹奏的管乐器,音程也有明确区分。而且均为中原地区华夏族自产的用陶器、青铜器制作的乐器。而殷商宫廷里举行的“北里舞蹈”则明显反映出与华夏族的审美道德观完全不同的西方舞蹈特点来。
“北里之舞”的舞者裸体,在用酒灌满的池塘边舞蹈,男女舞者在挂满肉条的树林间追逐歌舞。这令人联想到古希腊的舞蹈艺术。古希腊是人体艺术创作最辉煌的文明古国,早在史前时代,古希腊就曾经出现过大量的人体雕刻和绘画艺术。古代希腊人非常崇尚人体美,一个结实、健美的人体备受人们羡慕与尊敬。人们重视形体锻炼,并经常在神庙门前,体育运动会上,展示炫耀自己柔美强壮的身体。在古希腊不仅男子注重体魄的训练,女子也积极参加训练。
古希腊每年秋季都要举办酒神祭上的歌舞表演,舞蹈中有一人扮演酒神——狄俄尼索斯,由50人为之伴舞。普拉克西台利的《赫尔美斯与小酒神》的塑像,反映了古希腊人对酒神的崇拜之情。古希腊盛产葡萄,因而喜用葡萄酿酒。祭酒神、作歌舞成为古希腊的民俗传统。
殷王朝的“北里之舞”就是舞者在用酒灌满的池塘边跳舞,这是否受了古希腊“酒神祭”的影响呢?如果是的话,它又是怎样传来的呢?
《路史·后记》十三《注》引《竹书纪年》载:“少康即位,方夷来舞,献其乐舞。”再如古本《竹书纪年》载:“(夏)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五门。冉保庸会于池,诸夷入舞。”也就是说,夏王朝时,就已有许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来朝献舞,其中可能会有经阿富汗、新疆、甘肃而来的希腊舞蹈艺术。这种情况下,想必见多识广的夏王宫乐师师涓就在商纣王炮烙的威逼下,创编了与中原华夏族思维观念不同的具有古希腊风格的酒池肉林之舞。
“乞寒舞”是与“北里之舞”相似的另一西域舞蹈。它曾在北周时极为盛行。《周书·宣帝纪》载:“甲子、还宫。御正武殿,集百官及官人内外命妇,大列妓乐,又纵胡人乞寒,用水浇沃为戏乐。”林梅村指出,“胡人乞寒是西域胡人的一种裸体舞蹈。”①“胡人乞寒”与“北里之舞”都是舞者赤身裸体的舞蹈。它们虽不是同一舞种,但却都是来自中亚,或者西亚或者更遥远的西方世界的舞蹈。
在中原华夏民族居住地流行的西方舞蹈中还有“株离舞”。《周礼·春宫氏》郑玄注则说:“西方之舞曰株离。”《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曰:“舞以大夏。”《新唐书·西域传》挹但条:“大夏即吐火罗也。”林梅村研究“株离舞”实际是“朝那舞”,朝那一词来自吐火罗语。吐火罗语楼兰方言称犬为s'vana。这个词源于古代印欧语k'uo(狗)。朝那语大概是吐火罗语楼兰方言。先秦文献中或谓犬戎为昆夷、串夷、混夷,这些不同的称谓,可能是吐火罗语的音译。《后汉书·地理志》安定郡记载:“朝那·乌枝·有瓦亭,出薄落谷”。薄落谷在今宁夏清水河发源地。“薄落”是吐火罗人对“水”的称谓。林梅村还根据《逸周书·史记解》记载:“昔者义渠氏有两子,异母皆重,君疾,大臣分党而争,义渠以亡。”认为“义渠”在今宁夏北部。宁夏固原及附近地区是先秦时期吐火罗人的活动中心。因此,株离舞是西域吐火罗人舞蹈①。
带有游猎民族色彩的舞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存在。如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了一件绘有舞人舞蹈的彩陶盆。舞蹈图绘在陶盆内部上部,分三组,每组五人,牵手而舞。他们赤身裸体,仅在头上做一索头的发式,身后拖一条尾饰,表现了游猎民族祖先的一种审美观念。
青海大通县位于中国西部,它地处古代中西文明交汇的主干道,因此也可以认为是与西方民族进行最早交往的地区。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带给人们两种设想:(1)彩陶盆上的舞蹈,也许是受了西方游猎先民舞蹈的影响;(2)或者说,就是当地原始游猎民族的舞蹈。中国古文献中也有关于这一类舞蹈的记述,如《尚书·益梭》:“鸟兽跄跄”、“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就可以视作为西北游猎民族的舞蹈。在宁夏境内的贺兰山,甘肃境内的祁连山、黑山,青海、新疆境内的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等地区的岩画上有许多生动的游猎民族的舞蹈形象。
新疆康家石门子岩画上有古代游猎民族的女性舞图。舞者共有九位,她们个个亭亭玉立,裸体、丰乳、细腰、圆臀,脖颈细长,两腿修长,头梳双叉角或单叉角,双臂弯肘平举,一手臂在上,一手臂在下,五指分开,双膝朝里并拢。从其动势来看,舞者身体呈上升趋势,像一种类似迪斯科的扭胯摆臀舞蹈动作,双手臂随胯部的左右摆动而上下交替挥摆,完全是一种西方式的舞蹈动作。东方舞蹈动势与西方舞蹈动势是完全不同的,东方舞蹈由于是在农耕文化圈内生成的原因,舞蹈大多呈坐腰、坐胯,双腿微屈打开的姿态,而西方舞蹈则是扭胯、摆臀,跳跃性动作较多。从康家石门子岩画上看,舞蹈受西部地区中亚、西亚一带游牧文化的影响。
在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就已与西域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那么,类似新疆康家石门子岩画上的舞蹈,或者说中亚、西亚一带的舞蹈,在那时通过不同的传递方式传入了中原地区。那么,它们是怎样传递而来的呢?
众所周知,殷商时期青铜器的冶铸极为兴盛,青铜器文化以中原为中心点向四方传播。殷商时代,中外各民族之间的交往除了掠夺战争之外,便是人们围绕青铜器而展开的商业贸易活动。目前在中国发现的商代青铜器的重要遗址有:河南偃师二里头、郑州洛达庙商代早期遗址、郑州二里岗商代中期遗址和湖北黄陂盘龙城二里岗型商代遗址。与中国殷商青铜器文化同一时代的西方,也就是在中亚、西亚一带,有阿凡纳西沃文化和安德罗诺文化、卡拉苏克文化和以南土尔克曼为中心的纳马兹加V期和N期文化。沈福伟先生研究证明,殷商与中亚、西亚地区的青铜器文化,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过交往,其根据是在中国河北的唐山、内蒙伊金霍洛旗以及河西走廊发现了起源于中亚南部冶炼红铜的器物。公元前1000年在费尔干纳一带形成的楚斯特文化也与中国有某种联系。“在巴里坤、吐鲁番、罗布尔、伊吾等地发现小件铜铃证明新疆的居民通过横贯天山南北的草原和沙漠路,在草原游牧民族和农牧定居民族之间充当着一种新的文化传递者的角色。”①
由此得知,在殷商时代中西文化是以青铜器物为媒介来进行贸易交往的。随着青铜器物的贸易交往,中原发达的青铜文化也必将伴随青铜器物的交换而传入西方。中国西部的甘肃、宁夏、新疆、内蒙等地的乐舞岩画,以及古史文献上记载的舞蹈均可证明这一点。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美索不达米亚乐舞艺术研究、古埃及乐舞艺术研究、古希腊乐舞艺术研究、古罗马乐舞艺术研究、波斯乐舞艺术研究、古印度乐舞艺术研究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