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可爱的伊犁》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2713
颗粒名称: 历史沿革
分类号: D625;D92;F426
页数: 2
页码: 114-115
摘要: 尼勒克县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也是古代乌孙西迁途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尼勒克”是蒙古语,意为婴儿,有生命力的含义。根据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古时在尼勒克地区居住过塞种人、大月氏(rouzhi)人、乌孙人、匈奴人、突厥人。自汉代始,这片土地历辖于乌孙国、悦般国、西突厥等。元明时称“阿日喀什”。清代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努克城”,又名“倪利克”,因驻有300户回人,又称“喀什回子之城”,属伊宁县治。
关键词: 尼勒克 尼勒克县 伊犁地区 古铜矿遗址 伊宁县

内容

尼勒克县地处祖国西北边陲,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也是古代乌孙西迁途中的一个重要驿站。“尼勒克”是蒙古语,意为婴儿,有生命力的含义。根据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古时在尼勒克地区居住过塞种人、大月氏(rouzhi)人、乌孙人、匈奴人、突厥人。自汉代始,这片土地历辖于乌孙国、悦般国、西突厥等。元明时称“阿日喀什”。清代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建“努克城”,又名“倪利克”,因驻有300户回人,又称“喀什回子之城”,属伊宁县治。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从伊宁县分出,设“巩哈设治局”,次年升格为巩哈县。1954年更名为尼勒克县。195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将巩哈县改为倪俐克县,后经准化正音为尼勒克县。
  读一读 民国二十一年(1932)前,尼勒克县属伊宁县管辖,后随巩留县从伊宁县析出,属巩留县管辖。民国二年(1938)二月尼勒克地区从巩留县分出,成立巩哈设治局。民国二十八年(1939)六月,又升格为巩哈县,隶属伊犁行政长公署。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十一月,三区革命总部将巩哈县改为尼勒克县。
  1945年成立尼勒克县政府领属于三区革命政府。在同年召开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将尼勒克县人民政府改为尼勒克县人民委员会。
  1951至1955年3月,隶属伊犁专员公署。1955年3月至1975年9月隶属于伊犁地区。
  1975年9月至1979年划归伊犁地区。1979年6月至1984年12月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1985年1月,伊犁地区恢复后,尼勒克县划归伊犁地区。2001年起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
  资料 奴拉赛古铜矿遗址:位于尼勒克县城南约3千米的阿吾拉勒山北坡,喀什河南岸边,一条呈东西走向的奴拉赛(蒙古语)铜脉顺沟展布。根据古铜矿遗址内竖井中古圆木遗物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2500年左右,即相当于春秋时期。古铜矿遗址分为采矿和冶炼两大部分。采矿遗址已发掘出10余处采矿竖井,洞口窄小,1米见方,由于年代久远,均已塌毁,冶炼遗址距竖井不远。洞口周围和竖井中发现大量矿石和圆形或扁圆形的石锤。冶炼遗址距竖井不远,有低于地面1.5米,长20米,厚达0.5米的炉渣层,粗炼后的白冰铜块含铜最高的达60%以上,说明当时用木炭作燃料炼铜,这对研究春秋时期青铜文化、政治、经济、民族历史均有重要意义。
  奴拉赛古铜矿遗址是新疆地区发现最早的矿冶遗址,从工艺流程、冶炼温度、矿渣和钢坯等几个方面看,都已达到较高技术水平,为研究中国新疆地区早期冶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知识出处

可爱的伊犁

《可爱的伊犁》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介绍了伊犁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资源特产、名胜古迹、民俗风习、古今人物、民族团结、建设成就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