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可爱的伊犁》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72652
颗粒名称: 五、历史沿革
分类号: I267;C55;G634
页数: 2
页码: 77-78
摘要: 巩留县1930年(民国19年)设置为县,地辖今昭苏、特克斯、察布查尔、新源、尼勒克及伊宁县的一部分。因辖地广阔管理不便,经多次分割,直至1948年巩留县版图定型。设县后,巩留县隶属关系多次变更;1930年隶属伊犁镇守使,1936年伊犁行政区改为专区,巩留隶属伊犁专区;1944年底伊犁成立“三区革命”政府,巩留县隶属临时革命政府;1954年11月,取消伊犁地区建制,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为州直属县;1975年州地分设,巩留隶属伊犁地区;1979年取消伊犁地区建制,巩留县为州直属县;1985年1月恢复地区建制,巩留县隶属伊犁地区;2001年4月取消伊犁地区建制,巩留县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
关键词: 巩留县 察布查尔 伊犁地区 阿拉木图 维吾尔人

内容

巩留县1930年(民国19年)设置为县,地辖今昭苏、特克斯、察布查尔、新源、尼勒克及伊宁县的一部分。因辖地广阔管理不便,经多次分割,直至1948年巩留县版图定型。设县后,巩留县隶属关系多次变更;1930年隶属伊犁镇守使,1936年伊犁行政区改为专区,巩留隶属伊犁专区;1944年底伊犁成立“三区革命”政府,巩留县隶属临时革命政府;1954年11月,取消伊犁地区建制,成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巩留县为州直属县;1975年州地分设,巩留隶属伊犁地区;1979年取消伊犁地区建制,巩留县为州直属县;1985年1月恢复地区建制,巩留县隶属伊犁地区;2001年4月取消伊犁地区建制,巩留县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
  读一读
  巩留县民族变迁
  巩留县历史上是游牧地,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民族间的迁移、流动、融合不断发生,直到清末这种组合才日益平静。据考证,生活在这里的古代民族有塞人、大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契丹人、蒙古人、维吾尔人、布鲁特人、哈萨克人、藏人等。
  清代是巩留现代民族形成的时期。据有关资料记载,蒙古人已向巴音郭楞、特克斯等地迁徙。维吾尔人在1760年(乾隆25年)以后陆续由南疆迁入巩留一带屯田垦植(史称回屯),到19世纪初叶维吾尔人逐渐增多。但是19世纪60年代,由于战乱,一部分维吾尔人迁往伊宁一带,一部分则流入阿拉木图一带,直至战乱结束后,才有部分回归。巩留境内的哈萨克族主要是1871年以后,阿木班部首领塔扎别克所率的1000余户牧民,由阿拉木图到达县境定居,其后克宰衣等部系亦陆续迁入巩留。锡伯族是公元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为开发托古斯塔柳一带,从察布查尔抽调250户兵丁而进入巩留的。汉族很早以前就生活在巩留这块土地上,大批进入则是在1950年以后。其余回族、俄罗斯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也大多于清代进入巩留。

知识出处

可爱的伊犁

《可爱的伊犁》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介绍了伊犁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资源特产、名胜古迹、民俗风习、古今人物、民族团结、建设成就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