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孜·卡德木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9619
颗粒名称: 艾孜·卡德木拜
分类号: F323;I247;F426
页数: 2
页码: 1225-1226
摘要: 艾孜·卡德木拜(1889~1947),男,哈萨克族,生于布尔津,少儿时学经文启蒙。后到吉木乃加克比开设的经学堂学习。宣统二年(1910)在吉木乃拉斯特务农。他在与当地的汉族、俄罗斯族交往中学习汉语、俄语。民国6年(1917)回布尔津给部落头人当助手,参与处理各种民间事务和纠纷,办事公平合理。民国9年(1920)被任命为佐领。
关键词: 办公室 牧民定居 布尔津县 农业生产 动员群众

内容

艾孜·卡德木拜(1889~1947),男,哈萨克族,生于布尔津,少儿时学经文启蒙。后到吉木乃加克比开设的经学堂学习。宣统二年(1910)在吉木乃拉斯特务农。他在与当地的汉族、俄罗斯族交往中学习汉语、俄语。民国6年(1917)回布尔津给部落头人当助手,参与处理各种民间事务和纠纷,办事公平合理。民国9年(1920)被任命为佐领。
  艾孜管理部落事务以来,引导牧民定居,从事农业生产。民国19年(1930)初动员群众开挖“特列克”大渠;民国25年(1936),他号召牧民开发耕地,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发展教育,请来苏联工匠在布尔津县海流滩修建木房,建成牧民定居的第一个村庄。还组织牧民从事洗羊毛、磨面、制松胶等手工生产。民国27年(1938)开发耕地,把45户贫苦牧民组织成互助组,从事农业生产,购进犁、铧等农具,采用新技术进行播种、收割,农业获得丰收。民国29年(1940)建皮革加工房,发展了简单的手工业生产。
  艾孜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民国23年(1934)在阿山冬牧场建学校。民国24年(1935),艾孜动员群众捐款集资建学校,建有3间教室、1间办公室和容纳150人的礼堂。民国26年(1937)又组织群众捐款在海流滩兴建了学校。为提高师资水平,民国28年(1939)从部落选派一些青年到迪化学习。
  艾孜教育群众和睦相处,维护各民族团结。民国22年(1933)马赫英窜扰阿山时,他协助沙里福汗、乌木尔太等人做了很多工作。“三区革命”时,他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同土匪的破坏活动做斗争,受到“三区政府”的好评。民国36年(1947)10月去世。原中纪委副书记韩光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哈萨克部落头目艾孜佐领是有文化的人,除精俄语外,汉语说得很流利,每次到县城他总到我办公室或宿舍来。我下乡检查时,他把心爱的棕色走马让我骑,介绍牧业生产和牧民的情况。”新疆大学历史系苏北海教授在《哈萨克文化史》中写道:“艾孜佐领是布尔津县窝衣莫克乡人,除建学校、清真寺外,还开挖渠道种地、办厂、兴建牧区村庄,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阿勒泰地区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4

《阿勒泰地区志》客观记述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概貌、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特别是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风貌和各项事业的新成就,是了解阿勒泰地区区情的一部资料书。记述时限,上限以事物开端为起点,追溯其渊源;下限截至1995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