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统战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889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统战工作
分类号: D624;D613;F426
页数: 3
页码: 771-773
摘要: 1950年地委成立后,阿山专区开展的社会和政治活动,都首先与民族上层人士协商,争取他们的协助和支持。建政工作组、征粮组、内部评议阶级成份工作队下乡以后,开展工作的第一步便是联络部落上层,请各代会代表、水利委员、新盟会基层负责人及当地有代表性的人物一起开会研究。这些人员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们的信任,积极协助进行工作。1952年剿匪和1958年的平叛中,有影响的民族上层人士和宗教人士,深入山区,做首要分子的说服争取和协从人员的分化瓦解工作,获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民主人士 文化大革命 统战政策 宗教人士 政协委员

内容

1950年地委成立后,阿山专区开展的社会和政治活动,都首先与民族上层人士协商,争取他们的协助和支持。建政工作组、征粮组、内部评议阶级成份工作队下乡以后,开展工作的第一步便是联络部落上层,请各代会代表、水利委员、新盟会基层负责人及当地有代表性的人物一起开会研究。这些人员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们的信任,积极协助进行工作。1952年剿匪和1958年的平叛中,有影响的民族上层人士和宗教人士,深入山区,做首要分子的说服争取和协从人员的分化瓦解工作,获得良好效果。
  根据统战工作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原则,地委争取、团结和保护一批民族上层、宗教人士以及曾经一度误入歧途与人民为敌的人。1953年,专区在社会改革中宣布保护上层统战人士121名。1955年,干部队伍内部肃反,地委统战部报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批准,保护谢尔德曼(专署畜牧科长)、瓦黑提台吉(富蕴县三区区长)、哈依尔哈孜(青河县政协副主席)等19名民主统战人士。
  党在牧区推行不分不斗不划阶级和保护发展牧主经济在内的经济政策,公社化和公私合营时,对牧主实行赎买政策,也都取得积极效果。哈巴河县52名、福海县45名牧主都先后写申请书,要求加入公私合营牧场。哈巴河县80多岁的宗教人士胡尔加哈孜3次骑马去乡政府申请合营,并在宗教活动中说依麻木有责任贯彻党的政策。
  根据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统战部门在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安排上层民主人士,发挥他们的作用。至1956年,在乡以上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安排各界上层民主人士246名。在7个县的人民代表中,安排各类统战人士195名,占人民代表总数的40.88%;在7个县的政协委员中,安排各类统战人士213名,占委员总数的73.7%;安排政协常务委员64名,占常务委员总数的71.91%。
  据1959年统计,全地区共有各类统战人士700名,其中民族上层271名、牧主200名、宗教界人士136名、工商界17名、文教界29名、民主人士32名、社会人士15名。在700名统战人士中,实职安排157名,其中民族上层45名、宗教界6名、牧主22名、工商界7名、文教界15名、民主人士61名、社会人士1名。虚职安排388名,其中民族上层207名、宗教界74名、牧主81名、民主人士6名、工商界6名、文教界10名、社会人士4名。实职虚职共安排545名,占统战人士总数的77.9%;其中,民族上层252名,占271名上层人士的92.9%,宗教界80名,占宗教界136名的58.8%。
  地委、行署在给统战人士安排工作和职务的同时,对未安排职务无工资收入的155名统战人士和各县选出的100名人民代表在经济上给予了照顾,年补助金额达到122580元。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党的统战政策受到破坏,统战人士遭到冲击。1970年上半年,各地批判原“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的政策,补划阶级成分;批判统战政策是“投降主义政策”,对一部分统战对象,在清队和“一打三反”中搞扩大化,伤害了一部分爱国民主人士的感情。党的宗教政策也遭到破坏,有的清真寺被造反派拆除。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统战政策逐步得到恢复。尤其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统战工作恢复正常。1979年2月11日,地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并下发文件,对“文化大革命”中和历史遗留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平反决定。为“文化大革命”中、“文化大革命”前受到错误批判的和冤假错案中受迫害、受牵连的人员平反。1984年11月2日,地委成立落实统战政策领导小组,根据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精神,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987年,统战部门落实政策工作结束,为政协委员287人,宗教界人士120人,右派、地方民族主义分子及有牵连的484人,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15人,土匪问题及有牵连的人员、工商业公私合营时划高的资本家等共计3941人落实政策。这次落实政策中,还否定了1970年各地补划的阶级成分,清退了“文化大革命”中查抄的744户统战人士的财物6732件,赔偿110700元。全区落实统战政策共开支经费4034995元,下达劳动指标安置工作415人,收回城镇解决粮户关系530余人。对被落实政策的人在政治上彻底平反,经济上适当补偿,工作上合理使用,生活上妥善安置。
  随着政策的落实,大部分统战对象在政协任职。1982年,全地区7个县的307名政协委员中,党外人士240名,占委员总数的78%;114名政协常委中,党外人士57人,占50%;47名正副政协主席中,党外人士16人,占34%。同时,在7县的38名人大正副主任中,有5名非党人士,占13%,还有一批统战人士被推选为乡、县、州人大代表和县、州政协委员以及自治区和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根据自治区的有关规定,调整了统战对象的生活补助费。地区所属7县领取固定生活补助费的统战人士共209人。凡领固定生活费不到35元的增加到35元;39元到50元的增加10元;50元以上的增加15元。全地区每月原发生活补助费7484元,调整后发9274元,比原发生活费提高23.9%,每月最高领取175元,最低领取35元。此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上涨,统战人士的生活补助费也相应提高。
  1985年后,爱国统一战线的职能有所扩展。地委强调广泛团结,凝聚人心,完成新时期的总任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工作;调协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安排人事,合作共事,加强政权建设;联络友谊,沟通感情,做党外代表人物的工作。统战部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贯彻民族宗教政策,进行“一五”、“二五”普法教育,设置和完善人大、政协联络工作机构,协助县乡人大、政协和政府的换届选举,妥善安排统战人士的工作和生活,组织统战人士外出参观学习以及依法加强对宗教的管理。到1985年,全地区开放清真寺23所、宗教活动点34个,有伊斯兰教依麻木以上的宗教人士179人。
  1990年,地委统战部积极配合地委的中心工作,参与全地区6县1市及97个地直单位的民族团结模范单位的创建工作。同时加强了对宗教的规范化管理,全地区6县1市乡村的97个寺庙组织建立了寺院和宗教人士档案。1991年,对34名教职人员进行了考核,其中免考6人、不及格8人,对20名合格者颁发了证书。认真落实县市筹办“伊斯兰教经文学习班”的工作,全地区共开设11个班,招收学员86人,及时制止非法宗教活动。1991年,对天主教、基督教在阿勒泰地区的活动情况做了细致的调查,造册填表登记,对教徒进行教育,劝退非法教徒近百名。1993年,查处哈巴河县发现的甘肃积石山别藏清真寺散发有煽动性宗教宣传品《急救呼吁书》,布尔津县书店购进的《脑筋急转弯》画册等事件,解决宗教“热点”、“难点”问题。1994年,在全地区各乡成立宗教管理委员会、村成立宗教领导小组。地区从1991年开始组织宗教人士学习,并开展评选“双五好”活动,是年共评选出“五好”清真寺7个,“五好”宗教人士13名。1992年,表彰“五好”清真寺11个,“五好”宗教人士35人。1994年评选出“五好”宗教活动场所15个,“五好”宗教人士45人。1995年,统战部门根据地委和自治区统战部的要求,继续以民族、宗教工作为重点,坚持“稳定压倒一切”,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地区稳定会议精神,指导各县(市)举办统战人士稳定工作培训班,提高各族统战人士、尤其是宗教人士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觉悟。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阿勒泰地区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4

《阿勒泰地区志》客观记述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概貌、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特别是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风貌和各项事业的新成就,是了解阿勒泰地区区情的一部资料书。记述时限,上限以事物开端为起点,追溯其渊源;下限截至1995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