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寒潮 大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790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寒潮 大风
分类号: F293;F426;I267
页数: 3
页码: 134-136
摘要: 寒潮、特强大风是阿勒泰地区的主要灾害之一。寒潮以每年的11、12月和次年的2月为最多;特强大风则以每年的4月、5月最多。阿勒泰地区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平均每年有8次寒潮和10次特强大风。
关键词: 阿勒泰地区 阿勒泰 布尔津县 吉木乃县 生产建设兵团

内容

寒潮、特强大风是阿勒泰地区的主要灾害之一。寒潮以每年的11、12月和次年的2月为最多;特强大风则以每年的4月、5月最多。阿勒泰地区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平均每年有8次寒潮和10次特强大风。
  民国34年(1945)冬至民国35年(1946)春,全地区遭受大风、大雪、寒潮的袭击,牲畜倒毙严重,牧民死亡多人。
  1956年冬,吉木乃县喀尔交一农民在打柴返回途中,遭遇大风、寒潮,冻死。
  196()年春,全地区遭受寒潮、大雪危害,牲畜损失严重。是年11月16~19日,又遭寒潮、暴风雪袭击,损失牲畜10万多头(只),冻死20余人,冻伤57人。
  1962年4月,阿勒泰县巴里巴盖等地,大风吹走已播种在农田的种子。
  1965年11月21~22日,吉木乃县的寒潮天气,冻死4人及大量牲畜。
  1966年2~4月,全地区的寒潮、风雪天气频繁,尤以3月15~17日的寒潮、大风影响最重,仅富蕴县就倒毙牲畜19万头(只),冻死牧民3人。全地区死亡牲畜达85.50万头(只)。是年12月17~19日的强寒潮,全地区最低气温达-40℃以下,阿勒泰测站达-43.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新疆军区接新兵的汽车在风雪中熄火,冻伤致残数人,冻死5人。
  1966年春,在吉木乃县喀尔交的一次西北向的大风中,地区社教工作团一名队员由食堂到宿舍的途中,被大风漫卷,顺风奔走,一夜之间达45千米外的木乎尔台,冻僵倒地。次日,被当地牧民发现,经医院抢救脱险。
  1975年1~3月,寒潮冷空气5次入侵布尔津县等地,冻死牲畜18万头(只)。
  1976年3月15日,吉木乃县电厂厂长等一行3人,乘车至15千米外的地方拉柴油,返回到距县城5千米处遇偏西大风,被困在驾驶室中两天两夜。第三天,大风减弱后,才弃车步行返回。3人皆被冻伤,经治疗后脱险。
  1977年春,全地区遭受寒潮、大风危害,牲畜严重减产。
  1978年4月,阿勒泰县盐池等地,大风吹跑100公顷的小麦种子和表层土壤。秋季的大风又使该地区成熟的小麦大量落粒,每公顷损失418.50千克。
  1979年4月10日的寒潮、大风天气,哈巴河县冻死羊羔3500只;布尔津县损失牲畜2051头(只),冻死羊羔3754只,刮坏棚圈20个,刮跑毡房4顶。
  1980年5月27~28日的大风,布尔津县的风速达28米/秒,麦苗有的被风沙埋没,有的被风连根刮走。同年5月27~29日,福海县的风力达11级,损毁小麦380公顷,玉米303公顷。
  1980年8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一团被大风吹落的小麦粒,每平方米达4000粒,全团损失小麦15万千克。
  1983年4月底至5月初,布尔津、哈巴河、吉木乃县等地,两次大风刮走播种后的小麦6600多公顷,填塞水渠70余千米。
  1984年4月23~24日的强寒潮,全地区冻死牲畜6.30万头(只)。
  1986年12月7~8日,全地区遭遇寒潮,死亡牲畜3000头(只)。
  1987年11月16~24日,青河县遭受寒潮危害,冻死牲畜1500头(只),冻伤4.70万头(只),致使560匹马流产;冻伤200人,冻死3人;交通中断7天。12月底,全地区遭寒潮危害,冻饿死亡牲畜达1万余头(只)。
  1993年春,南沙窝冬雪深厚,牲畜觅食困难,弱畜剧增,牧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志

《阿勒泰地区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4

《阿勒泰地区志》客观记述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的概貌、物产资源和风土人情等内容,特别是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风貌和各项事业的新成就,是了解阿勒泰地区区情的一部资料书。记述时限,上限以事物开端为起点,追溯其渊源;下限截至1995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