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时光隧道:天山天池散文选》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62142
颗粒名称:
分类号: P618;I267;C55
页数: 3
页码: 124-126
摘要: 据清代文人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所考,《穆天子传》今存六千余字、书五卷,后人以记载盛姬死事一卷补缀于后,成为现在的六卷。前面四卷最为珍贵,它较为详细地载述了周穆王从宗周(今西安西南,另有人认为是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启程,到西方巡游后,东归南郑(陕西华县)的全部经过。书中对周穆王西行的日期、里数、途经地方及沿途风情悉有记录。
关键词: 周穆王 帕米尔高原 塔里木盆地 穆天子传 陕西华县

内容

据清代文人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所考,《穆天子传》今存六千余字、书五卷,后人以记载盛姬死事一卷补缀于后,成为现在的六卷。前面四卷最为珍贵,它较为详细地载述了周穆王从宗周(今西安西南,另有人认为是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启程,到西方巡游后,东归南郑(陕西华县)的全部经过。书中对周穆王西行的日期、里数、途经地方及沿途风情悉有记录。虽然由于久藏地下,原书简文多有漫漶之处,其中又遗失许多,憾有缺文,后人还掺杂些渲染夸大之辞,然而,纵览全书,它仍不失为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著述和西部旅行记。
  从史书记载及后人研究来看,周穆王之西行巡礼,显然是受了属臣河宗伯天的启示和影响。周穆王起初率众从宗周启程后,是向北行的。他们一行渡漳水,过雁门关,便行抵河宗之邦(今内蒙古河套以北),受到守居于此的河宗伯天的迎接。依惯例,祭河,尔后河宗伯天使人献上美玉,并对周穆王言道:“天子,这是由帕米尔高原上采来的美玉,昆仑山有高原四处,泉水七十处,你应该到昆仑山去,看看帕米尔高原上的美玉。”河宗伯天又向周穆王介绍了帕米尔高原那绚丽多姿的风光以及盛产的珍禽异兽、奇花异木。穆天子年轻好奇,闻之心动,遂下决心西巡远游。河宗伯天则自告奋勇,愿随天子一道前往。于是,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上八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开始了声势浩大的西行壮举。
  他们一行西渡黄河,经燕然山(今杭爱山)前行至青海西宁市一带。由此西进柴达木盆地,复到塔里木盆地,西行驻舍于珠泽(白玉河与黑玉河间),又从北登帕米尔高原,一路跋涉,抵达山顶。站立在高山之巅,穆王环视四野,乾坤辽阔,禁不住感叹道:“帕米尔高原真不愧是天下唯一的高山(春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在这里,周穆王接受了当地酋长奉献的“玉荣枝斯之英”(于阗玉石)。又因为该地是“百兽之所聚,飞鸟之所栖”之地,周穆王留此狩猎五日,铭迹于此。再西行抵赤乌地(塔什库尔干一带)。离此北行逾“群玉之山”(一说是天山南部密尔岱山),此山因“琼瑶幽之,弦望无际”故又称作“玉山”。又西行数日,至玄池(伊塞克湖,或阿姆河)、“奏广乐”,联欢活动持续三日。复西行,即达西王母之邦。西王母对周穆王的到来显然十分欢迎。周天子“执玄圭白璧”,并送主人锦绶等物。瑶池之上,两人饮宴酬酢对酒当歌,好不悠闲自在。
  与西王母依依惜别后,周穆王一行继续向西北方向行进,饮楚河水,猎于大旷原(吉尔吉斯草原)。巡历迄此,便始踏上东归的征途,先行至“黑水之阿”(叶尔羌河),这里生产“枝斯、璇瑰、……玲瑙(皆为玉石名)等天下绝伦的玉石。复取道裕勒都斯东行,经西膜(哈密),甘肃的河西走廊诸地,辗转返归南郑(陕西华县)。往还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之久。
  从周穆王巡游的路线不难看出,其西行路程实即后来汉代人所共知的“丝绸之路”南道,古人又称“羌中之路”,因为当时在塔里木盆地南缘以及今青海西宁一带,多是古代羌人流徙活动的地方。西汉年间张骞出使报告中写道:“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汉书·西域传》)。这一方面说明汉初中原地区与羌族的关系比较紧张,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当时人们业已知悉由此道可通西域。周穆王东归路线实即后来汉代之“丝绸之路”北道。至于周穆王为何绕道山西和陕西,经河北、青海至西域,则因为当时函谷关以西均是泰国属地。后来,秦与六国作对时,六国使臣、商旅当时皆绕道南行。故此,周穆王西行,行经此道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于西北地区地理方位的详细记述是《穆天子传》里最有价值的部分。尽管目前这些地方的具体方位仍难以确定,学术界迄今也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不过有一点,大家还是观点一致的:“即书中(指《穆天子传》)道里风俗,证明今之地望,大致相当”(《中国古代史料学》)。而这些地理位置及风俗民情的记载则反映了战国时期中原内地人们对西北诸地的了解程度,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出处

时光隧道:天山天池散文选

《时光隧道:天山天池散文选》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8

本书系天山天池为核心视点的散文选,我们将以人文天池为起点,对大天山、大西域、乃至天山山脉两翼的整个中亚文化进行散射状的立体观照与解读。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我们期望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发现,尽早在现有的自然天池景观的基础上,再造一个精神的天池,一座亚洲大陆地理中心的历史文化丰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