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祭祀祖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55986
颗粒名称: 2.祭祀祖先
页数: 7
页码: 54-60
摘要: 祖先崇拜是萨满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祭祖规则和仪式。在祭祖过程中,也经常出现祖宗牌位、祖宗像以及象征祖宗神位的神偶。祭祀祖先是每一个萨满的重要职能。萨满既是祭祀的主持人,也是祭祀仪式的传承人。

内容

祖先崇拜是萨满教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套祭祖规则和仪式。在祭祖过程中,也经常出现祖宗牌位、祖宗像以及象征祖宗神位的神偶。祭祀祖先是每一个萨满的重要职能。萨满既是祭祀的主持人,也是祭祀仪式的传承人。
  过去,满族人家每户都有祖宗龛,俗称“祖宗板儿”。由于满族人以西为贵,祖宗板都放在西墙上方。除了祖宗板外,西墙上一般任何其他物品都不能挂。满族人家三面有炕,即南炕、北炕、西炕。祭祖时,将祖宗像或祖宗牌位挂在西墙,将祭品放在西炕上,因此满族人家的西炕是不许外人随便坐的。与这种习俗有关的是,满族人不食狗肉,也不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人将狗皮帽子放在炕上。这些禁忌都与祭祖有关,外人如果违反,被视为大不敬。
  满族人家的祖宗板上一般放有:祖宗匣、香炉碗、蜡台、家谱等。祖宗匣里面有祖宗像、谱书等。这些物品平时不许拿出来,更不许给外人看,以视敬重祖先。满族祭祖一般在秋天或者在年底举行,有时也与续谱一起进行。续谱就是将近年来没入谱的人写入本族族谱内。按照满族的传统,已故的人用黑笔填写,在世的人用红笔填写。家谱及谱书,在过去满族家家都有。最早的家谱是用满文记录的,后来的家谱是满汉合璧的。家谱一般都从远祖开始,历经几百年,记载十几代。比如,居住在黑龙江沿岸的傅氏家族(满姓fuca,富察)家谱,就记载了本家族15代人的情况。家谱用满汉合璧的形式写成,其元祖(ungga da)为“会锡”(mafa hoisi)。这部家谱是傅家于民国十七年(1928)修定的,而且采用了当时已经不用了的满文,亦是十分难得的。
  满族祭祀有家祭、野祭之分。所谓家祭,主要就是祭祀家神,其中包括祭祖、背灯祭、院祭等。所谓野祭,就是对野外神或自然界诸神的祭祀,其中包括鹰神、虎神、蛇神、蟒神等。祭祀祖先属于家祭范围,由家萨满来主持。
  满族祭祖是每个家族的重大事件。届时,家族的所有成员都要通知到,并且不管离家多远都要参加。“查从前旧制,每有祭祀之家,务于祭期前一日挨家均皆请到,言称明日叩头。所以阖族帮忙,每家一名。至第二日祭期,务必齐到”①。黑龙江沿岸满族瓜尔佳氏祭祖的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摆好祭桌和祖宗牌位架,将粘豆饼摆成三排,家主行一跪三叩礼,请祖宗升位。满族祖先大都是布偶、木偶、画像等实物,而瓜尔佳氏的祖先却是用布做成的牌位。三位祖宗分别为红色、黄色、蓝色牌位。每个牌位上分别写有满文ici soorin(右位)、dulimbai soorin(中位)、hashū soorin(左位),表示祭祀时所处的位置。祭祀时,在祖宗牌位架上挂一块长方形的黄缎布,三个祖宗牌位就挂在黄缎布上。在黄缎布的两侧可以清楚地看到几行满文。左边写的是“移居于黑龙江镶红旗头佐佛满洲瓜尔佳氏谨呈祖上”,左边写的是“光绪二十七年……”,表明祭祀者的祖籍、姓氏和立此神位的年代。祖宗升位后,摆上供品,点上香炉,众族人列跪于地,萨满开始念神歌。神歌念毕,众人行三叩之礼平身。萨满将酒水向祖位略弹一点,将香炉微微抖动,然后请祖宗升入祖先匣内,供于祖宗龛上。家人再行一跪三叩礼,祭祀完毕。
  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祭祖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大致说来,清代保留得比较完整,每家每户都要按时举行仪式。辛亥革命以后,满族祭祖受到冲击,但在广大农村和满族聚居的地方仍然有所保留。新中国成立以后,除边远地区以外完整的祭祀仪式渐少,但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这种祭祀仪式在民间还有所保留。比如,居住在沈阳市内的满族觉罗氏,原住沈阳市郊区白辛台,后迁入沈阳市内,为满族正黄旗。新中国成立以后,已经住在大城市并且成为工人阶级一员的觉罗氏后裔,仍然保留着祭祖的习俗。在他们家的墙上仍然设有祖宗板子,并且每年都要进行祭祀。祖宗龛由两块厚厚的板子组成,每块板大约长70厘米,宽40厘米。在祖宗板子上放有:用黄布包的家谱及捻香碗4个、蜡台两个、木勺一个、木盆一个、蝇拂一个、铃杆一个。祭祖时,还要在板子下边粘上纸挂笺。这些祭祖器具都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由于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觉罗氏的祭祖形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一般只有在每年的除夕晚上才举行一次。届时,点上香和蜡烛,家里的男孩儿给祖宗磕上3个头,然后吃饭。整个祭祖仪式就这么简单。与昔日那种全家族几十口、甚至上百口人在一起,杀上几头猪,萨满来跳神的热烈场面无法相比。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尽管时代有所变化,满族祭祖的传统仍然有所保留,即使在大城市也是如此。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文革。“文化大革命”中,觉罗氏的这种简单的祭祖方式也不可能有了,在一片“破旧立新”的呼叫声中,祖宗板变成了废木头,记载十几代人的家谱也化为灰烬。从此,觉罗氏几百年来的祭祖传统被彻底取消了。自此,后人很茫然,他们对自己的祖先一无所知。听老人讲,觉罗氏远祖的名字叫“托火布”,其他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祖先崇拜与灵魂不灭的观念紧紧相连。先人虽已故去,但先人的灵魂、行为仍然在影响着他的后代。他们既可以保佑家族、部落,为后代造福,又可以责罚后代,给后代带来灾难。所以人们要时时想到祖先,处处善待先人。每个民族都有祭祀祖先的习俗,其仪式或繁或简,但其心情却是一致的。当然,如今人们祭祖,大都远离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而更侧重于亲情与思念。

附注

 赵志忠:《一部珍贵的满族民间祭祀规则——兼论满族家祭》,载《世界宗教研究》,1993(2)。

知识出处

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

《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

出版者:民族出版社

出版地:2010

主要内容包括:满族萨满文化遗存之萨满、萨满信仰、萨满仪式、萨满神歌、萨满艺术以及萨满访谈录、萨满文本等。本书是国内第一部有关满族萨满文化遗存的著述,对满族萨满文化遗存情况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将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萨满文化研究材料。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