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献爱心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伊犁州国税志(1994~2014)》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32020
颗粒名称: (八)献爱心活动
分类号: G641;F812;G647
页数: 4
页码: 397-400
摘要: 1996年按照伊犁州党委的部署,伊犁州国税局负责霍城县清水镇可可达拉牧业村的包村帮扶工作,干部职工与45户贫困牧民结对子帮扶,截至到2000年机关和干部职工积极捐款捐物累计达15万元,帮助贫困牧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2003年伊犁州党委确定巩留县塔斯托别克乡卡拉巴克村为州国税局对口帮扶对象。2008年伊犁州党委又重新确定巩留县塔斯托别乡卡拉巴克村为伊犁州国税局包村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子”帮扶对象。
关键词: 伊犁州 干部职工 国税系统 国税局 结对子

内容

1.热心扶贫帮困。
  1996年按照伊犁州党委的部署,伊犁州国税局负责霍城县清水镇可可达拉牧业村的包村帮扶工作,干部职工与45户贫困牧民结对子帮扶,截至到2000年机关和干部职工积极捐款捐物累计达15万元,帮助贫困牧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2003年伊犁州党委确定巩留县塔斯托别克乡卡拉巴克村为州国税局对口帮扶对象。2008年伊犁州党委又重新确定巩留县塔斯托别乡卡拉巴克村为伊犁州国税局包村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子”帮扶对象。2003年以来,伊犁州国税局党组非常重视扶贫帮困工作,为了继续深入持久开展机关包村定点帮扶和干部“结对子”扶贫工作,使贫困农牧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成立了扶贫帮困领导小组,确定机关党委具体负责此项工作,指定专人负责,责任到人。领导每年都要多次赴实地调研,了解情况,确定帮扶项目,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扶贫工作,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扶贫帮困计划予以实施。
  2003年捐资2万元维修该村的办公室。
  2004年捐资5万元购买106只羊(其中母绵羊100只,公羊6只),作为初次试点发给有养殖经验和能力的26户贫困家庭,扶持其发展畜牧业脱贫致富。根据2005年养殖情况,每年有计划地扩大养殖扶贫户数,截至2010年底,共扶贫36户,发放366只羊,扶贫资金累计25.6万元,36户贫困户绵羊存栏数达877只,累计出售385只,收入38.5万元。
  2005年捐资10万元,为该村修建村组砂石公路4千米、修桥涵20座,修建水泥混合桥2座。村级道路桥梁的修建改善了该村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增强了牧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2006年捐资2万元,为该村“农家书屋”购置农牧科普书籍2100余册。捐资6万元为12名辍学学生和3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入学。
  2007年干部选择26户特困家庭“结对子”帮扶。根据“结对子”特困家庭情况,制订发展计划和增收措施等。截至到2010年底,干部职工积极为26户特困家庭捐款捐物累计达6万余元,帮助贫困牧民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并陆续资助该村品学兼优的特困大学生上学。
  2009年投资资金5万元,新建了70平方米的村级卫生室,卫生室设有打针室、配药室、诊疗室,缓解了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通过几年的对口帮扶,卡拉巴克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加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牧民的生产得到了发展,生活得到了改善,贫困户数量逐年减少,为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2010年1月22日,巩留县塔斯托别克乡卡拉巴克村派出村民代表向伊犁州国税局赠送了一面写有“人民公仆心系百姓安康、慷慨解囊引领群众致富”的锦旗,表达全体村民的感激之情。
  2011伊犁州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扶贫开发部门包村和干部“结对子”帮扶工作的通知》,确定伊犁州国税局“十二五”期间帮扶对象为巩留县阿尕尔森乡阿克塔木村,确定19户特困家庭为干部“结对子”帮扶对象。2011年3月5日,伊犁州局召开专题会议,认真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扶贫帮扶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研究和部署了“十二五”期间包村定点扶贫和干部“结对子”帮扶工作,并成立了机关包村定点扶贫和干部“结对子”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四、七月两次由领导带领相关人员,会同巩留县国税局领导对该村村级党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民生产、生活和2011年开展扶贫项目走家串户进行实地查看、调研,并与乡人大主任、分管副乡长和村党支部书记、村长等对接、座谈,认真分析该村发展集体经济、脱贫致富和机关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子”帮扶等工作。2012年为该村捐助总价值3万元的计算机两台,打印机一台,改善村级办公条件。并向“结对子”贫困户两名大学生捐助学费6000元。2013年为该村3户“结对子”特困家庭捐助富民安居帮扶款3万元。并向“结对子”贫困户两名大学生捐助学费6000元。2013年2月12日,在伊犁州直“送书下乡”捐赠图书活动启动仪式上,伊犁州国税局向该村“农家书屋”捐赠养殖、种植、文学著作、科技知识等方面书籍1500册,价值22500元,丰富了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几年来,伊犁州国税局从事关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高度,积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找准扶贫工作的切入点,以建立扶贫帮困长效机制为目标,实现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
  2.救助灾区。
  1994年伊犁州国税局成立后,积极组织全州国税系统向地震、洪灾地区捐款捐物活动,截至2002年底,累计个人捐款数额达25万余元。1999年,2003年2月24日,喀什地区巴楚县、伽师县境内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灾情牵动了全州国税干部职工的心,向灾区捐款15万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害后,全州各级国税机关和各族干部职工为灾区积极捐款41.7万元,401名中共党员交纳“特殊党费”11.4万元。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灾害、2010年8月7日,甘肃省藏南自治州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全州各级国税机关和各族干部职工为两个灾区积极捐款35万余元。
  3.爱心救助。
  为了发扬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增强全区国税系统的凝聚力、向心力,缓解干部职工及家属在大病医疗费用方面的困难,2003年7月,自治区国税局设立“自治区国税系统爱心救助基金”,制定管理办法。救助金来源于干部职工的捐助,遵循“统一管理、专款专用、爱心救助、讲求实效”的原则实行救助。截至2014年底,全州国税系统已累计收缴爱心救助资金85万余元,申请资助35名身患危重疾病的国税干部职工及家属救助资金52万元。“爱心救助基金”的建立,充分反映了国税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互助的良好精神风貌,体现了国税大家庭的温暖。
  近年来,在伊犁州国税局的倡议下,全州国税系统干部职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发扬团结、互助、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牵动了国税干部职工的心,伊犁州国税局机关干部职工向“7·5”事件遇难和受害的同胞捐款19950元。2011年,全州国税系统干部职工踊跃为身患重病的6名国税干部职工募捐救助83100元,患病干部职工和家属收到捐款后,深切感受到伊犁国税大家庭的温暖。2012年,全州国税系统干部职工为身患重病的6名国税干部募集捐款98720元。2013年,全州国税系统干部职工为缓解因身患危、重疾病而支付高额医疗费用所造成的经济困难的5名国税干部职工及家属捐助208540元。1994年伊犁州国税局成立以来,在敬老院长期义务赡养一名90多岁孤寡老人(张瑞霞),每年为其承担1万余元费用(包括医药费),截至2013年累计承担费用15万余元。伊犁州国税系统还高度重视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力所能及地解决群众的困难和疾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州国税系统为社会困难家庭、伤残人员、疾病人员、福利院、孤儿院以及辍学儿童、困难大学生等捐款捐物累计达125万元。

知识出处

伊犁州国税志(1994~2014)

《伊犁州国税志(1994~2014)》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总社;伊犁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15

在伊犁州国税走过20余年之际,第一部全面、系统、翔实记述全州国税历史的《伊犁州国税志》,经过编纂人员的辛勤笔耕,今天终于付梓面世了。这是记录全州国税事业发展的史书,再现了伊犁国税人“为国聚财、为民收税”20余年的光辉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