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省道227线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9442
颗粒名称: 二、省道227线桥梁
分类号: F426;TU375;TU755
页数: 3
页码: 158-160
摘要: 牧办一桥、牧办二桥 省道227线上牧办一桥、牧办二桥系指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牧业办公室附近的2座桥梁。牧办一桥在哈巴河县城东,省道227线K13+080处,牧办二桥在K13+730处。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新疆公路 布尔津县 额尔齐斯河 布尔津河

内容

牧办一桥、牧办二桥 省道227线上牧办一桥、牧办二桥系指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牧业办公室附近的2座桥梁。牧办一桥在哈巴河县城东,省道227线K13+080处,牧办二桥在K13+730处。
  两桥均是2002年省道227线改建中重建的桥梁。桥梁由新疆公路勘测设计院测设,中国水利水电闵江局施工。两桥结构完全相同,上部为钢筋混凝土上承式连续空心板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单柱墩,2孔,桥面净宽11米,人行道2×0.5米,荷载标准汽—20,挂—100。牧办一桥长31.66米,总造价42.49万元,牧办二桥长36.64米,总造价57.85万元。两桥于2002年9月30日建成通车。
  柳树沟一桥、柳树沟五桥 省道227线上的柳树沟一桥、柳树沟五桥系指哈巴河县萨尔塔木乡柳树沟村附近的2座桥梁(其他小于30米桥未列入)。两座桥梁位于柳树沟村南,省道227线K21+330和K28+910处。
  柳树沟一、五桥均为2002年省道227线改建中重建桥梁。两桥由新疆公路勘测设计院测设,中国水利水电闵江局施工建设,结构完全相同,上部为钢筋混凝土上承式连续空心板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重力式墩,桥面净宽11米,人行道2×0.5米,荷载标准汽—20,挂—100。柳树沟一桥2孔、长31.26米,造价26.07万元;柳树沟五桥3孔、长36.8米,造价45.59万元。两桥于2002年9月30日建成通车。
  托洪台水库桥 托洪台水库始建于1986年,1990年竣工。水库大坝一部分坐落在原哈布砂砾路路基上,原公路沿坝基绕行,当时水库在发电厂引水闸下修建了一座跨渠钢筋混凝土平桥。由于水库大坝高于沿坝基公路,水库渗透造成公路严重翻浆。2004年,经自治区交通厅批准,在距原桥下方300余米的发电厂厂房前重建托洪台水库大桥,公路改线到额尔齐斯河沿岸干燥台地上。
  托洪台水库大桥位于省道227线K44+625处的布尔津县境内。2004年由新疆公路规划勘察设计院测设,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处施工建造。桥梁上部为钢管混凝土上承式拱桥,下部为混凝土重力式桥台,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台基桩22个。1孔,跨径58米,桥长69.04米,桥面净宽9米,设防撞护栏为2×0.5米,载重标准汽—20,挂—100。大桥总投资404.46万元,2004年9月建成通车。
  哈巴河二桥 哈巴河二桥位于省道227线K52+387处的布尔津县境内。过去附近曾有公路小桥,但布尔津河发洪水时,曾有因泻水不及,公路被毁的记录。2002年省道227线改建中,对哈巴河二桥进行了重建。该桥由新疆公路规划勘测设计院测设,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处施工修建。桥梁上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上承式连续空心板梁,下部为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重力式墩,桥长30.09米,2孔,桥面净宽11米,人行道2×0.5米,荷载标准汽—20,挂—100,桥梁总造价27.52万元,2002年9月30日建成通车。
  布尔津河大桥 布尔津河大桥距布尔津县城西2公里,省道227线K56+250处的布尔津河上。
  布尔津河是额尔齐斯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年径流量42.73亿立方米,最大洪峰1720立方米/秒(1969年),年平均流量135.4立方米/秒。50年代,布—哈道路从上游20多公里外绕道涉水过河,到60年代初,在距布尔津6公里的额尔齐斯河上架设钢索,靠水力摆渡过河。洪水期河面太宽,摆渡停驶,交通中断,冬季在冰桥上过河,事故时有发生。
  1971年,新疆公路设计院在测设布尔津额尔齐斯河大桥的同时,也曾测设了布尔津河大桥,选定桥位在布尔津县城西2公里,距河流汇河口2公里处。
  1975年春季,自治区决定在额尔齐斯河大桥完成后继续修建布尔津河大桥,1975年6月自治区公路设计院到现场进行设计。大桥按百年一遇洪水频率,设计流量为2100立方米/秒,流速3.07米/秒。荷载标准为汽—15,挂—80,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设0.75米人行道。桥梁总长323.44米,为16孔跨径20米的装配式T型梁,下部为钻孔灌注桩,高桩承台,实体式桥墩,柱式框架桥台;调治构造物为浆砌及干砌卵石曲坝共1036米,引道长2.66公里。
  1976年5月1日,桥梁工程队四工区正式转入布尔津桥工地开工。至1977年上半年,除了位于深水中的桥墩外,其余墩台工程已全部完成,并完成了部分预制梁、导流坝和引道路基工程等。
  3个位于河道主流的桥墩,枯水期水深分别为2.7米,3.6米,流速1.3米/秒。施工单位以往采用的改河堵水,麻袋围堰筑岛,双层木笼围堰等在这里都不适用,施工方案迟迟不定。经过反复研究,至1977年8月,工地先试用先台后桩法在11号墩取得成功,随即用这个方法顺利完成了12、13两个桥墩的承台和桩基,历时45天。先台后桩法是水中桥墩基础施工工艺的一项革新,它节约投资,加快工程进度,也可保证工程质量。这项成果1978年受到自治区科学大会的奖励。
  布尔津河大桥上部构造的预制安装仍采用蒸气养生和龙门导梁联合架桥机架设。大桥在工艺上的主要改进,一是养生坑顶盖改用双层塑料薄膜覆盖,四周用水槽密封,坑盖安放轻便,密封良好。二是预制梁出坑,改人力绞车为电动卷扬机起吊,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建桥工程还包括导流坝1035米,丁坝4处,引道2.6公里,涵洞5座。工程总决算326.78万元,平均每米桥长造价10103元。
  大桥于1978年9月完工,10月1日举行通车典礼。
  大桥通车后,1979年6月11日,布尔津河发生洪水,流量为892立方米/秒,冲垮了布尔津岸河西导流坝上游的土堤,灌入导流坝与引道路基之间,进而危及布尔津县城,不得已挖开路堤排洪。事后公路局决定将布尔津河西岸浆砌卵石导流坝向上延伸68.5米,此项工程于1980年完成,造价40.27万元。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6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全面客观地记录了阿勒泰地区道路交通发展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地区公路交通建设的历史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地区公路交通建设中的巨大变化。志书中记述的公路交通建设成果,是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心血与汗水的结晶,体现了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创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续发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