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唐元时期的道路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936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唐元时期的道路交通
分类号: I267;C55;F426
页数: 5
页码: 49-53
摘要: 草原丝绸之路远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但到了汉朝时期因北匈奴占据河西漠北一带,丝绸北路受阻,所以基本改为以中道和南道为主。西汉以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主干线基本走向与汉代一致,无大变化。唐代随着疆域的扩大,商贸往来频繁,路线逐渐增多,初步形成了网络,回鹘道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 耶律楚材 别失八里 阿尔泰山 成吉思汗 科布多

内容

草原丝绸之路远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但到了汉朝时期因北匈奴占据河西漠北一带,丝绸北路受阻,所以基本改为以中道和南道为主。西汉以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通西域的丝绸之路主干线基本走向与汉代一致,无大变化。唐代随着疆域的扩大,商贸往来频繁,路线逐渐增多,初步形成了网络,回鹘道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的回鹘道
  回鹘道即参天可汗道。由北庭(今吉木萨尔境内)始,经蒲类(今巴里坤)、郝遮镇(今奇台北道桥),再行经今日的将军戈壁,越大沙漠到回鹘牙帐(今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西南),再经受降城(今包头市西南,黄河北岸),西南行至长安。这条道路沿途设68个驿站,各驿站有驿马及酒肉供应往来贡使。“安史之乱”时期,吐蕃切断丝路南道、中道交通以后,回鹘路一度成为东西方陆路交通,中原与西域联系的唯一通道。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唐王朝在西域建立了巩固的统治,并施行有效的管理,在交通要道设有众多的驿站、驿官,安西、北庭都护府是西域驿站、驿官的总管机构。驿站设驿长1人,并按照事务的繁简等级,配备一定数量的马匹,每3匹马配置一马夫。每驿都有一定数额的经费开支,经费来自于税收。(附:唐代新疆道路交通示意图)
  唐朝在西域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仍然是马、驼、牛、骡、驴,但随着长行坊的建立,牛车(即牛挽车)也在官办的车坊中出现。
  元代漠北路
  成吉思汗西征途中,多次到过阿尔泰山。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第一次到阿尔泰山是公元1202年,第二次是公元1204年。两次都是为了征讨乃蛮部。成吉思汗来阿尔泰山有三条路线。一是由阿尔泰山之东的科布多,经西北之乌列盖特西南行,过乌尔莫盖提达坂之峡,至小克兰河源,顺河而下,抵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汇合处,渡也儿的石河到乞则里八寺海(今乌伦古湖)。二是由科布多西北行,经乌兰达坂南下,旁浩腾湖之西北,至禾木河、龙骨河(今乌伦古河),沿河而下乞则里八寺海。三是经过比斯孜达坂,由科布多南下,沿布尔根河转西行,往南至天山北麓的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向西沿龙骨河到乞则里八寺海南岸。这三条道路都与漠北路相接,实际上是漠北路的分道。另外,从阿尔泰山南脉西行,经哈巴河至台罕脑儿(今斋桑泊)也是一条重要干线。
  宋宝庆元年(1225),成吉思汗西征返回哈喇和林(乌兰巴托西南)后,即大封子弟,将新疆及以西地区分封为三大汗国。乌鲁木齐以东,科布多以西以北,分属窝阔台汗后王封地及甘肃行省和岭北行省。当时从成吉思汗在岭北的首府哈喇和林向西有许多驿道与三大汗国相连接。经新疆的路线主要在天山以北,并以北庭州元帅府为中心,分东、西、南、北四路,经阿勒泰地区的主要是北路。北路,从别失八里向东转北,过阿尔泰山南脉,沿布尔根河至科布多,东行翻杭爱山,经乌里雅苏台至哈喇和林,即从蒙古草原通往新疆的漠北路东段。沿途多水草,宜放牧,故又称“草原之路”或“大草地”。这是元朝入主中原前通往新疆及西部的主要干线。另一路,自别失八里起,偏西北,沿龙骨河至乞则里八寺海,转西北,抵钦察汗国之罕脑儿。
  元朝定都北京后,经科布多,阿尔泰山进疆道路已降至次要地位,而经河西走廊的路线日趋重要。
  公元1271年元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新疆地方的管理,在沿塔里木盆地四周及天山以北广设站赤。站赤是蒙古语,意思为站务管理者。站赤属中书省、通政院和兵部管理。当时从别失八里向北至阿尔泰山,转西北至钦察草原;向东至哈喇火洲或河西一带;向东北至科布多;向西经阿力麻里(今伊犁),塔尔八合台(今塔城),以至中亚、西亚等地都设有站赤。
  新疆站赤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牛、车、轿等。每个驿站设驿令、驿丞、提领、司吏,主持和办理站务事宜。驿站还设有站户、十户为一甲,站户人身固定在驿站,并拨给耕地从事耕种。来往官员的费用除政府津贴外,由站户负担。这种“以站养站”的办法保证了站赤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耶律楚材《西游录》所记路线。耶律楚材曾随成吉思汗西征,将西征旅程写成《西游录》一书,记述了西征路线的前段渡蒙古克鲁克伦,越金山(今阿尔泰山),渡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南下别失八里,西行不刺城(今博乐)。
  邱处机及《西游记》所记路线。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长春真人邱处机在山东栖霞接受成吉思汗行使刘仲禄的邀请,偕弟子18人出居庸关,过张家口,经蒙古哈喇和林到科布多东南的八刺喝孙,越阿尔泰山、经北庭、博乐、伊犁到中亚。回来时由博乐经业瞒城(今额敏县境),乞则里八寺海、昏木辇(今布尔根河)东北行返回蒙古。南行过阿尔泰山时,这里本无车道,据说是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派军士开凿成道。现青河县北花海子山口驿道遗迹尚存,道宽20余米,成形道路长15公里。
  乌古孙仲端出使线路。南宋嘉定七年(1214),蒙古军攻破金朝中都北京,金兵抵挡不住蒙古军的攻击,被迫派乌古孙仲端持国书两次前往蒙古汗庭求和。两次出使的路线为从金国北行到哈喇和林,经蒙古境内西行转南过阿尔泰山、乌伦古河、白骨甸、别失八里、然后西行。这条路线基本和耶律楚材、邱处机西行路线相同。
  常德《西使记》反映的路线。常德于南宋开庆元年至景定元年(1259~1260年),奉蒙古蒙哥汗之命西使至旭烈兀处宣慰祝贺,其行程反映在《西使记》中。具体路线从哈喇和林出发,越阿尔泰山,渡昏木辇河,沿龙骨河西行,经乞则里八寺海、业瞒城、罗城,至阿里麻里(今伊宁市)而至中亚、西亚。(附:元代新疆道路交通示意图)

知识出处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6

《阿勒泰地区交通志》全面客观地记录了阿勒泰地区道路交通发展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地区公路交通建设的历史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地区公路交通建设中的巨大变化。志书中记述的公路交通建设成果,是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心血与汗水的结晶,体现了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创业、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续发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