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民国时期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哈密地区教育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8540
颗粒名称:
二、民国时期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3;G633;G527
页数:
3
页码:
14-16
摘要:
清代末年,新疆省最后一任巡抚袁大化将教育经费挪做军费,各地学校所存无几。
关键词:
新疆省政府
新疆省
教职员
教育局
小学堂
内容
清代末年,新疆省最后一任巡抚袁大化将教育经费挪做军费,各地学校所存无几。
杨增新(1912~1928年)统治后期,推行愚民政策,在兴办教育、启发民智方面毫无建树。各县只有一、二所规模简陋的初等小学。当时,哈密县只有官办学堂3所:
(1)镇番街初等小学堂,教师5人,学生200多人。
(2)蔡湖庙初等小学堂,教师1人,学生20人。
(3)新庄子初等小学堂,教师1人,学生20人。
哈密回王沙木胡索特(1882~1930年),在哈密曾办汉文学堂2所:
(1)忠爱汉文小学堂(也称“王爷书院”),有维吾尔族学生40多人,汉族、回族学生10多人。
(2)简易识字学塾(后与忠爱小学堂合并)。
镇西县在民国初将城内7所官立初等学堂、半日制学堂、简易识字学塾合并为镇西县国民学堂,1923年(民国12年)改称镇西县立小学,1933年(民国22年)改称为“镇西县第一中心国民学校”。
1922年(民国11年),伊吾下马崖办了1所经文学校。
1928~1933年(民国17~22年),金树仁统治新疆期间,镇西县办起永丰乡石人子小学、康乐乡旧户小学和三塘湖半日制小学。
1933年(民国22年),新疆“4·12”政变后,政治形势逐渐好转,社会秩序趋于安定,盛世才执政时,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实行了“以民族为形式,以广大政策(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为内容”的文化教育政策。提出男女平等,发展妇女教育,哈密地区教育有了较快发展。
1934年9月,镇西县一小校长哈忠廉响应新疆省政府号召,提出增设女生班的设想,请示县长未获批准,同年12月,学校直接请示新疆省教育厅,1935年1月批准在县一小开办女生班1班。镇西县一小开办女生班曾得到迪化博大书馆经理朱炳(镇西人士)赞助,同年2月,朱炳来信赞扬开办女生班的事业,并答应赠助课本、风琴,开学前寄到。为开办女子教育,凡报名女生的课本和学习用品均由学校发给。经哈忠廉、苏永桢、达武政、万光祖等分头劝学,从市到郊区很快就有22名女生报了名,1935年3月10日,正式开始上课。从此,开辟了镇女子上学念书的新史篇。
1936~1937年(民国25~26年),镇西共招收女生3个班,学生95人,于1938年3月,正式成立了镇西县女子学校,张克宽任校长,东街文昌宫为校址。
1937年(民国26年)3月,哈密警备司令尧乐博斯、行政长熊效远电请新疆省政府批准成立哈密女子小学。原哈密县只有初级小学(男生)1所,无女子小学,开办女子入学,暂借维文会房舍,经新疆省政府批准后,校长人选由行署电请委派留苏学生阿不都拉(原男校教师)充任。校名为“哈密县立女子初级小学”,招生82名(汉族52名,维吾尔族30名),教员为张家琮、吾甫尔江。1938年7月,女校校长阿不都拉因不通汉语汉文,对开展校务诸多不便,工作困难,呈准辞职后,县立一小训育员韩兆亨代理校长。
哈密县女校校址是老城左公祠与马王庙两处旧房改造而成。哈密县女校(现哈密市二校)的成立,开辟了地区维吾尔族女子读书及民汉女子合校办教育的先河。这所小学,民汉教师之间、民汉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睦相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增进了友谊,被誉为民族团结的典范。
1938年(民国27年)10月,新疆省教育厅咨送省区督学视导计划及要点,请行署派员负责视导。哈密行署行政长刘西屏在同年10月24日批准:派科员张东月随州卫兵一名,按镇西、伊吾、哈密等县之次序,逐一视导。视导后,各县小学教育情况如下:
哈密县:完校1所,教职员13人,学生289人;初小4所,教职员20人,学生235人,其中女生115人;会立学校20所,教职员30人,学生1035人,其中女生48人。
镇西县:完校1所,教职员19人,学生280人;初小2所,教职员5人,学生126人,其中女生58人。
伊吾县:会立初小4所,教职员4人,学生150人。
同年,维吾尔族、汉族、回族文化促进会先后办起了会立小学,学校经费来源均以学产委员会收入为主。张东月在视导报告中称:“哈密学产委员会每年收入票银五百万两,支出全用于城内会立学校,此项学产系前回王分给各台吉的公食地,差事地的收入。回王死后,尧乐博斯把持,由县政府组织学产委员会管理,以目前收入很难支付维文会会立小学20多处的经费和维文会职工工资的开支”。为此,同年12月,维文会及宗教人士吾首大阿訇、乃买尕里二阿訇和维文会委员长吾甫阿吉等21人呈请新疆省政府确定维文会3项经费作为办学经费:①公食地(给回王办事的人食用地);②差事地(由迪化运转车辆至哈密以及内地的人食用地);③慈善地(救济难民)。次年4月,经新疆省政府副主席和加尼牙孜(哈密人、维吾尔族)转呈督办盛世才批准:上项地亩及地租收入统归维文会支配,解决了维文会办学经费。汉文会会立小学经费是靠会产和庙产收入支付,回文会会立小学1所,全以社会捐助和陕西回民的捐资开支。
1940年(民国29年),哈密有公立小学5所,会立小学24所;镇西县有公立小学4所;伊吾县有会立小学4所;总计有小学37所。(公立9所,会立28所)
1943年(民国32年),伊吾设治局改为3等县,接管4所会立小学,并定名为吐葫芦国民中心小学、前山国民小学、下马崖国民小学、淖毛湖国民小学。原苇子峡、盐池2所小学,仍归伊吾维文会管理。
1938年(民国27年)以后,哈密地区的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颇快,中共党员先后来哈工作,张东月任哈密行署第一科一等科员(主管文教工作)。他先后到哈密、镇西、伊吾县调查了30多所小学,提出了改进和发展小学教育的意见;申玲任女校校长后,积极发展妇女教育,女校学生大增。同年,为发展回族小学教育,建立了哈密县三校(沙窝巷小学),学生20多名,多为回族儿童,是哈密开办的第一所回民小学。
1939年(民国28年),哈密区教育局成立,共产党员祁天民首任哈密区教育局长,积极发展哈密教育,召开了地区第一届教育会议,研讨与制定了发展地区教育的规划,为解决缺乏教师的问题,哈密区教育局与“反帝会”主办了两期短期教员训练班,学员20多人。除哈、镇、伊三县教师外,又选拔了一批高小毕业生参加培训,张东月、祁天民、李涛等亲自讲课。同时,协助与动员维吾尔族文化促进会(简称“维文会”)筹办会立学校。同年9月,成立了考试委员会,行政长刘西屏任委员长,祁天民任副委员长,又录取了16名学生(其中维吾尔族学生7名),送往省立迪化师范学校和省立第一中学学习。历届新(新疆学院)、中(省立一中)、师(立师范)学生毕业分配来哈密后,多在教育界工作,对推动与发展哈密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还利用教育战线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募捐寒衣、捐款,深入街头巷尾宣传抗日;开展识字运动,并经常举办讲演、歌咏、话剧、体育等比赛。1941年初,由哈密区教育局组织以教师为主成立了“哈密区业余剧团”,曾公演过《凤凰城》、《战斗》等大型话剧。
祁天民任哈密区教育局长期间,大力发展地区小学教育,特别重视发展民族教育,亲自任教、培训小学教师200多人,他是哈密进步的民主革命教育事业奠基人。1939年12月,祁天民因病殉职,哈密各机关、学校、工商界及乡村群众近千人参加追悼会。祁天民,年仅30岁,为了抗日,为了哈密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各族各界群众送的挽联中,有这样两句挽词:“日寇不除身先丧,继承事业有后人”,“反帝会少了一员健将,教育局失去了好局长”。群众在他的墓碑上,刻了八个大字:“天山永在,正气长存”。
1943年(民国32年),国民党进疆后,新疆省教育厅根据部令,从1943年起,将新疆省各县小学一律改为国民学校或国民中心小学。
1943年(民国32年),哈密县公、会立学校情况(哈密区教育局撤销时的统计)见表3-1:
1944年(民国33年),抗战期间,河南“一童队”(难童)全体人员迁入哈密,住哈密山西会馆。不久,奉首府令成立了“中正小学”。校长由当时专区警察局长李郁塘兼任,学生300多名,9个班,教职工26人,师生的衣、食、住、工资全由省府拨款支付。学校校舍、桌凳和在当地聘请的教师工资,则由汉文会支付。
1947年8月,“一童队”奉命迁往迪化。9月,哈密汉文会又招收小学生200多名,6个班,教职工10多人,仍用“中正学校”校名,校长李力田,教职工工资均由汉文会支付。级任教师每月发面粉45千克,任课教师每月发面粉22.5千克。1949年解放后,“中正小学”改为汉文会会立一校。1950年通过整顿,汉文会会立一校与哈密县三校合并。
民国末年,时局动乱,政治腐败,纸币贬值,物价飞涨,教师生活苦不堪言,但由于大多数教师均系本地人士,在生活上依靠家庭接济,城乡小学教师在清寒的困境中仍能坚持教学。当时,小学处于瘫痪状态。地区有的小学驻了兵,有的小学没有教师,有的小学一班只有几个学生。1949年,全地区有小学55所,134个班,在校小学生4233人,教职工225人,其中民族教职工116人。经文学校约有8处。
知识出处
《哈密地区教育志》
出版者: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地:2003
本志上限追溯到新疆哈密地区教育开办起始的清代中晚期,下限为1990年,全面真实地记载了其教育行政、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等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