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毁约 订单尴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见证七师》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6999
颗粒名称: 农民毁约 订单尴尬
分类号: F323;F426;F326
页数: 2
页码: 137-138
摘要: 望着企业与农民联手打造的“订单”农业一天天临近丰收,霍厂长和农民心里乐开了花。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秋收时节,一直低迷的国内打瓜籽价格,突然上涨到每公斤7元左右,并且销路很旺。闻听价格涨了,年初还求着霍厂长签“订单”的农民,一夜之间翻了脸。受利益的驱动,许多农民单方撕毁合同,开始自己找市场。慌了神的霍厂长只好拿着合同上门收购,但是农民不是藏匿产品,就是隐瞒收成,或者翻脸与霍厂长讨价还价。
关键词: 十三香 订单合同 走向市场 市场规律 精河县

内容

望着企业与农民联手打造的“订单”农业一天天临近丰收,霍厂长和农民心里乐开了花。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秋收时节,一直低迷的国内打瓜籽价格,突然上涨到每公斤7元左右,并且销路很旺。闻听价格涨了,年初还求着霍厂长签“订单”的农民,一夜之间翻了脸。受利益的驱动,许多农民单方撕毁合同,开始自己找市场。慌了神的霍厂长只好拿着合同上门收购,但是农民不是藏匿产品,就是隐瞒收成,或者翻脸与霍厂长讨价还价。
  最令霍厂长痛心的是团场一农工,他种了50亩打瓜籽,收获的时候人力少,多次打电话向霍厂长求助,十三香瓜籽厂安排专业采收机械义务帮他收了回来,20多天后,这户农民竟私自将10吨瓜籽倒卖,人也躲了起来。
  精河县的农民王某是与十三香瓜籽厂签订1000亩的种植合同的大户。在5月份,瓜籽厂为他提供了14万元的预付金。不料,9月2日,十三香瓜籽厂等来的不是送上门来的打瓜籽,而是法院扣押产品的传票。原来与王某合作的三户农民不愿按订单合同履约,官司打到法院。精河县法院以保护农民利益为由,要将本属于十三香瓜籽厂的50吨瓜籽拍卖。十三香瓜籽厂多次用法律手段都未能解决,只好提高价格把50吨瓜籽抢购了回来。
  农民盼“订单”农业,可十三香瓜籽厂与农民首次进行“订单”农业合作,就在这样背信弃义的尴尬场面中收场。年终签约2万亩,预计收获2000多吨的订单合同,只收到了不到1000吨。望着这样的结局,霍厂长欲哭无泪,他说:“农民地难种咱理解,我就是想用订单与农民长期合作,建立原料种植基地,但是农民如此不讲信用,不按市场规律经营,见钱眼开,谁敢信任他们,最终受害的还是农民自己。”
  一手拿订单,一手搞种植,吃上“定心丸”,坐上“致富船”,这本是农民偷着乐的事,农民为啥要自毁长城呢?一些企业界人士认为:由于长期的小农经营,北疆地区的农民存在着目光短、信息闭塞、经营观念滞后的现象,许多农民只是跟着市场转,什么赚钱就种什么,结果一直处于被动之中。加之部分农民只认眼前利益,不讲长远效益,这既破坏农民走向市场化的规律,也把农民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企业与农民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这绝不是一方之利,它对农业生产起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企业找到有保障的货源,另一方面农民也做到“一年早知道”。十三香瓜籽厂的“订单”农业的尴尬证明,在农业走向市场之中,农民兄弟既要把自己锻炼成有头脑、腿长、耳灵的精明的市场经营者,更要时刻规范自己诚信守法的意识。因为,一个不讲市场规律、不守诚信、惟利是图的农民,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原载《奎屯晨报》2003年1月27日第二版 获2003年度全国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

知识出处

见证七师

《见证七师》

出版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书所选作品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反映了七师干部战士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展现了一代又一代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献身事业的英雄业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