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龟兹与龟兹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石窟》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6080
颗粒名称: 二、龟兹与龟兹文化
分类号: P641;P618;TU
页数: 3
页码: 349-351
摘要: 龟兹的地理位置与犍陀罗十分相似,也是处于文化与商业的十字路口。从地图上来看,龟兹位于西域的胸部。它的北面是天山山脉。虽然天山山脉高耸入云,但是山脉中间有几处隘口山道与北方相通。如《汉书·西域传》所记:“龟兹国……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这个乌孙,居于今之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是一个游牧民族。从方向上看,乌孙并不是处于龟兹的正北,而是西北。再是,在天山山脉东段,也有通往蒙古和准噶尔草原的隘口山道,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也可以不困难地进入龟兹。
关键词: 龟兹文化 塔里木盆地 地理位置 十字路口 天山山脉

内容

龟兹的地理位置与犍陀罗十分相似,也是处于文化与商业的十字路口。从地图上来看,龟兹位于西域的胸部。它的北面是天山山脉。虽然天山山脉高耸入云,但是山脉中间有几处隘口山道与北方相通。如《汉书·西域传》所记:“龟兹国……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这个乌孙,居于今之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是一个游牧民族。从方向上看,乌孙并不是处于龟兹的正北,而是西北。再是,在天山山脉东段,也有通往蒙古和准噶尔草原的隘口山道,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也可以不困难地进入龟兹。这就不可避免地使龟兹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如今在龟兹境内留下的一些古代岩画就是这种游牧文化进入龟兹的证明。从龟兹向西,经喀什噶尔绿洲沿喀什噶尔河而上,到锡尔河的中游(费尔干纳盆地),或从帕米尔山中的阿赖高原沿苏尔克阿不河,到达阿姆河中游。龟兹还有一条通向西方的道路,这就是先向南沿和田河,然后从莎车或叶城绿洲进山,取道阿姆河的上游,沿河经瓦罕溪谷,进入阿姆河中游地区,或从该溪谷南下,到达印度河上游地带。这些通道将龟兹同西方诸国连接起来,为西方文化进入龟兹提供了方便条件。从龟兹向东,有两条道路与中原地区相通,这就是《通志卷一九六·四夷三》中所记的龟兹新道与初道。通过东道,龟兹又接受了东方文化的影响。所以从文化交流这个角度来讲,龟兹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十字路口文化。
  在讲到地理位置给龟兹造就一种十字路口文化这个有趣现象的同时,我们更要认识到这种地理位置给龟兹的经济生活带来的不可忽视的特点。龟兹是一个“城郭国家”。所谓“城郭”,就是由戈壁所围绕的一块绿洲。松田寿男与长泽和俊在《塔里木盆地诸国》一文中说“塔里木盆地的北部边缘是天山山脉,南边是昆仑山系诸山。盆地西侧高耸的帕米尔高原,将二者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环形地带。中央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当地降雨量极少。但是,由于周围诸山多数山峰都高出冰雪线以上,冰雪融化成的水,或者从光秃的荒谷中涌出汇成河流;或者在干透了的大地之下形成地下水脉,灌溉着分布在盆地周围山麓地带上的许多绿洲。在塔里木盆地里,人类生活地方只限于这些分布在沙漠周围的若干绿洲上。”〔35〕他们已经把龟兹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说得很清楚了。因为绿洲面积窄小,四面多被沙漠包围,有如大海中的孤岛,所以居民全力利用水来抵抗沙漠的威胁,这是以绿洲为生活场所的最大依靠。若没有这个依靠,或者河流被沙漠侵吞,则整个绿洲就会面临毁灭的命运,楼兰和尼雅等遗址就说明了这一点。作为唯一生活基地的绿洲,虽经不断的努力而被保全下来,但是无奈河水和地下水的份量都是有限的,因之耕地的开拓就有一定的限度,所以生活资料也是很不充足的。在这种情况下,假如绿洲的居民仅仅依靠很少的耕地,就不能提供更多的财富,于是商业成了龟兹居民的一项重要活动,加上地处十字路口的优越条件,使龟兹成为一个商业十分活跃的地区。“龟兹居三十六国之中”〔36〕,草原地带以放牧牛、马和羊为全部生计的游牧民需要交换农业民族的产品,而中国的商队以河西为走廊往来于中、南、西亚,西方的商队为着追求丝绸和瓷器远道来到中国,他们都是以塔里木盆地边缘诸绿洲之桥进行交流的,龟兹在其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在这种十字路口的经济基础之上,必然会产生出一种十字路口的文化,这就是龟兹文化。龟兹文化是古代龟兹人民遗留给我们的全部文化遗产的总和,其中包括丰富的遗物和遗迹。在古代龟兹遗存的许多古城址和石窟寺中,尤以石窟寺遗迹最为丰富。根椐考古发掘的结果,龟兹文化遗存遍布于今之库车、阿克苏、新和、拜城、沙雅、乌什等地,其重要的遗址如下:喀拉玉尔衮遗址、哈拉墩遗址、龟兹古城、苏巴什遗址、顷希阿尔古城、托浦古城、乌什哈特古城、博斯坦托乎拉克古城、塔什顿古城、英格迈利羊达克希阿尔古城、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撒姆石窟、克孜尕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和托乎拉克埃肯石窟。〔37〕
  古代龟兹的疆域大致为西起乌什,东尽轮台,北入天山,南至大漠。这些遗址就星罗棋布在这个范围之内。

知识出处

龟兹石窟

《龟兹石窟》

出版者:新疆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1990

英文题名:The Qiuci grottoes:本书共分三篇十一章,内容包括:龟兹石窟概论、龟兹石窟壁画和龟兹石窟几个有关问题的探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