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牧林水科技应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553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牧林水科技应用
分类号: F426;F326;F323
页数: 4
页码: 1103-1106
摘要: 【农业科技应用】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七师从苏联购进拖拉机和配套机具,开始使用拖拉机耕翻土地和播种。1952年,驻焉耆解放军六师从喀什地区引进春小麦喀什白皮良种。1953年2月,屯垦部队改编为农业建设第二师,开始在焉耆县、和静县、库尔勒县建设机械化军垦农场。1953年,焉耆专区供销社从苏联和内地购进步犁、之字耙、棉花播种机等371件新式中小农机具在各县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尉犁县 农二师 推广使用 轮台县 库尔勒

内容

【农业科技应用】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七师从苏联购进拖拉机和配套机具,开始使用拖拉机耕翻土地和播种。1952年,驻焉耆解放军六师从喀什地区引进春小麦喀什白皮良种。1953年2月,屯垦部队改编为农业建设第二师,开始在焉耆县、和静县、库尔勒县建设机械化军垦农场。1953年,焉耆专区供销社从苏联和内地购进步犁、之字耙、棉花播种机等371件新式中小农机具在各县推广应用。同年,焉耆专区供销社购进一批666、滴滴涕、赛力散等农药和农用喷器在各县推广应用。1956年,库尔勒专区在各县推广冬小麦春耙和玉米、棉花条播、中耕技术。1957年,库尔勒专区在棉花产区推广苏联棉花优良品种108埃夫。1958年,巴州和库尔专区商业部门从内地购进硝酸铵化肥106吨在各县推广使用。同年,巴州和库尔勒专区各县大搞“试验田”和“卫星田”,但由于未按科学技术要求办事而遭失败。1959年,巴州和库尔勒专区引进苏联玉米双交维尔42在各县推广。1960年8月,库尔勒专区从湖北、福建引进种蜂374群。1962年,巴州从自治区引进苏联玉米双交维尔156在各县推广种植。同年,巴州购进第一批国产东方红—54拖拉机。1963年,巴州供销社购进农药1059在各地推广使用。1968年,库尔勒县从农二师二十九团场引进棉花新品种军海1号种植,效果较好。1971年,农二师从辽宁省引进水稻良种矮丰2号在二十九团场试种成功。1973年,农二师焉耆农业试验站培育的春小麦新品种解放3号在巴州各县试种。同年,巴州引进的巴基斯坦春小麦良种墨巴65和南斯拉夫油葵良种“先进工作者”在各县种植后深受农民欢迎。1974年,焉耆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创办小型菌肥厂,生产“5406”菌肥3400瓶在全县推广使用。1975年,巴州地区停止使用赛力散和“1059”农药,开始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除草剂。同年,农二师二十一团场,在稻田施用风化煤(每亩150公斤),减少碱害,提高了保苗率。1977年,库尔勒县兰干公社建成沼气池27个投入使用。1978年,农二师三十四团场培育成的棉花新品种军棉1号在库尔勒县、轮台县、尉犁县和若羌各县推广种植。同年,农二师二十八团场园艺连用塑料大棚栽培黄瓜,亩产5400公斤。1978年,巴州气象局、和硕县武装部及当地驻军组织力量在和硕县乌什塔拉进行12次人工降雨作业,共发射碘化银炮弹578发,降水107.2毫米,缓解了旱情。1979年,库尔勒县引进棉花新品种新海3号种植成功。同年,农二师二十九团场在1000亩水稻田中实施化学除草技术,除草效果达98%。1980年,农二师二十九团场用飞机播种水稻8543亩,并进行追肥、除草和治虫航空作业,水稻亩产量比常规种植高12~30%。1981年,农二师从外地引进地膜植棉技术在14个农垦团场推广。同时,轮台县也在个别公社进行地膜植棉试验。1982年,巴州农机研究所从山东购进一台泰山12型小四轮拖拉机及其配套的悬挂式播种机、割晒机、缺口圆盘耙等在库尔勒市铁克其公社进行示范作业。1983年,巴州从新疆八一农学院引进西瓜新品种红优2号在各县推广种植。同年,农二师二十九团场使用飞机喷洒“速灭杀丁”防治棉铃虫,防治效果显著,但对天敌昆虫杀害过多。1984年,且末县播种巴冬4号冬麦新品种32000亩,成为当地小麦主栽品种。同年,尉犁县推广使用缩节铵,促进棉花多结铃,早成熟,提高霜前花率。同年,库尔勒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恰尔巴克公社哈尔墩大队推广地膜栽培西瓜新技术,亩产西瓜4.2吨,比常规增产一倍多。同年,和静县农技站从呼图壁县引进南斯拉夫玉米良种SC704在全县推广。1986年,库尔勒市卡尔巴克乡和焉耆县七个星乡使用国产野燕枯(水剂)、燕麦畏(乳油)和进口的禾草灵(乳油)除治麦田野燕麦。1987年,若羌县瓦石峡乡农技站推广地膜种植玉米新技术。1987年,巴州供销社购进1364吨磷酸二铵和磷酸一铵在各县推广使用。1990年,和硕县科委从哈密地区引进辽葵杂2号油葵良种在塔哈其乡推广种植830亩,平均亩产185公斤。同年,和硕县苏哈特乡和清水河农场从黑龙江省方正县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畜牧业科技应用】 民国27年(1938),新疆省政府在和硕县夏拉苏木建立军马场,引进苏联种马与本地马杂交,改良的马匹全部供军用。民国31年(1942),新疆省政府在焉耆设立种马场,引进纯血英丹种马和美俄种马10多匹,改良当地马1000多匹。
  1950年,焉耆专区各县采用进口19号疫苗,预防牛羊布氏杆菌病收到一定效果。1953年,博斯腾湖区发生蝗害,焉耆专署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动员当地驻军和民工1100多人,使用苏联支援的4架治蝗飞机喷药148721亩,基本控制博斯腾湖区亚洲飞蝗的危害迁飞。1953年,和静县、和硕县建立绵羊人工授精站,采用人工授精新技术改良绵羊品种。1955年,巴州和库尔勒专区各县使用炭疽疫苗、气肿疽疫苗和羊痘苗预防牲畜疫病,基本控制上述三种疫病的流行。1956年,推广青贮饲料技术,共制作青贮饲料75万公斤,人工栽培牧草6009亩。1957年,农二师从库车县引进一批卡拉库尔羔皮种公羊,在尉犁县塔里木农场对罗布羊进行杂交改良。同年,库尔勒专区各县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对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1958年,开始推广使用猪肺疫疫苗。1960年,新疆畜牧厅从陕西省引进一批萨能奶山羊,分配给巴州10只,与当地土种山羊进行杂交改良。1962年,巴州畜牧科从库车县引进一批三北羔皮种公羊(即卡拉库尔羊),分配到轮台县草湖牧场和尉犁县墩阔滩公社,与当地土种蒙古羊、罗布羊和部分低代杂种细毛羊进行杂交改良。1962年,焉耆县医药公司建立天山马鹿养殖场,驯养公鹿30头、母鹿20头、仔鹿3头。同年,巴州各县开始推广使用羔羊痢疾疫苗。1963年,开始推广使用口蹄疫疫苗和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1964年,巴州畜牧兽医站组织兽医普查和防治马传染性贫血病取得成效。1969年,开始推广使用猪丹毒疫苗。1971年,巴州农业局从福建省福州市、湖南省宁乡县及江西省生产建设兵团引进约克夏猪130头、宁乡猪315头,分配到和静县、轮台县、尉犁县、焉耆县、和硕县、库尔勒县以之改良原有猪种。1974年,开始推广使用肉毒梭菌疫苗。1975年,开始使用破伤风疫苗。1975年,和静县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使用磷化锌大面积灭鼠。1976年和静、和硕等县建设“草库伦”(或称围栏)14000多亩。1977年,巴州开始推广使用马传染性贫血病弱毒疫苗。1978年,巴州农垦局三十三团场兽医站使用灭螺新药血防糊67驱除绵羊绦虫,驱虫率达100%。1979年,巴州建立家畜冷冻精液站,当年引进夏洛来、西门塔尔、瑞士褐牛、新疆褐牛、海神特等5种良种牛的冻精颗粒,采用冷配技术对当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是年,巴州试用国产M5疫苗注射预防牛羊布氏杆菌病。1982年,和硕县包尔图牧场与和静县乌拉斯台农场驱除绵羊寄生虫,绵羊繁殖成活率提高5.54~12.5%,成畜死亡减少1~8%。1982年,开始推广9GZX—1.7型圆盘割草机。1984年,开始推广塑料袋装青贮饲料技术,当年制作青贮饲料253袋,共25.3吨。1984年,巴州农机科研所在焉耆县、和硕县、和静县推广使用天山9MZZ—16型中频电动剪毛机剪毛,工效比人工剪毛提高一倍。1985年,全州建成饲料加工厂12座,有饲料粉碎机260台、铡草机60台,年生产饲料35000吨。1986年,巴州畜牧局在焉耆县北大渠乡推广绵羊易地育肥技术,全乡86户农牧民育肥绵羊3183只。
  【林业科技应用】 1951年,焉耆专署建立苗圃,开始繁植树种苗木。1956年,尉犁县从吐鲁番县引进冬果子(维吾尔语称“克西列克阿尔玛”,一种苹果品种)在当地嫁接繁殖成功。1960年,巴州农科所从外地引进国光、红香蕉、青香蕉等18个苹果新品种种植成功。1961年,沙衣东园艺场从安徽省引进砀山酥梨作为香梨授粉树加以繁殖。1963年,农二师部分农场学习辽宁和山东经验,对香梨树进行整形修剪。同年,巴州农科所从山东省引进金丝小枣,从河南省引进脆枣和圆铃枣在当地进行试种。1963年,农二师结合改建条田,变农田防护林宽林带为窄林带、变混交林为纯树种林、变密植为稀植。1965年,农二师五团(二十一团场)从伊犁地区引进夏里蒙、秋里蒙、冬里蒙、蒙派斯、斯特洛维、金塔干、甜阿波尔时等苏联抗寒苹果品种的接穗嫁接繁殖。1975年,农二师二十九团场采用播种育苗移栽方法营造胡杨林带。1976年,和静县哈尔莫墩乡开始有计划地营造防风固沙林带。1980年,尉犁县建立胡杨育苗基地,同时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扦插育苗种植新疆杨。从1981年开始,新疆林科所在轮台县和尉犁县草湖地区采用引洪灌溉、抚育更新、封禁保护等措施大面积恢复更新天然胡杨林。1986年,巴州农机科研所在沙衣东园艺场试验使用管道输液喷药装置喷施农药防治果树病虫害,功效比人工喷药提高两倍。
  【水利科技应用】 西汉太初四年(前101),汉朝在轮台、渠犁设立使者校尉,置兵屯田。说明当时已初步掌握农田灌溉技术。西汉元凤四年(前77),汉昭帝应鄯善王的请求,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屯田伊循(今若羌县米兰地区),在突布提古城堡附近修引水干渠一条,长8.5公里,有支渠7条,集中分水,渠系完整,水头控制得法,当时的水利工程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索励率屯田士兵在楼兰附近注滨河修建拦河工程,大田三年,积粟百万。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喀喇沙尔(今焉耆)办事大臣纳世通、达桑阿,在开都河沿岸“筑堤二千四百余丈”,疏竣沿河渠道,于各渠首“加修闸座,……设木板以便启用”。这是焉耆开都河的防洪工程建设。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师十八团的1000多名指战员,修建了长56.6公里、引水29立方米/秒、灌溉面积28万亩的十八团大渠,它是有进水闸、节制闸、泄洪闸及过渠桥梁的大型引水工程。1952年,尉犁县县长张福月动员全县1580名民工,在河中打桩,用地产红柳、胡杨和野麻(今称罗布麻)扎制成捆,配以泥土,建成了塔里木河大坝,使尉犁县由于塔里木河改道而荒芜的大片农田恢复了灌溉。1957年,和硕县修建清水河廊道引水龙口和卵石干砌防渗渠道。1957年,轮台县在阳霞乡潜水溢出带打一批机井,用85台马拉抽水机抽水灌溉,后又改为锅驼机抽水,使用不久因机井出水量不足而废弃。1958年4月,在焉耆开都河下游的分岔处修建木结构的宝浪苏木拦河分水闸,采用针式直立闸板挡水,闸总宽106米,共32孔,每孔3米。1959年,库尔勒专署用飞机从武汉市引进一批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鱼种,在库尔勒县阿瓦提建立渔场,进行养殖试验。1961年,库尔勒县库尔楚河渠首首先采用底栏栅廊道引水技术,以后和硕县、轮台县一批山溪河流引水渠首普遍推广使用了这一技术。1961年,阿瓦提渔场繁殖成功鲤鱼和鲫鱼鱼苗。1968年,新疆水利厅从北疆额尔齐斯河运来小白条、中白条、鲤鱼、黑鲫、银鲫、丁鲑等鱼种投放到开都河和博斯腾湖。1968年,在库尔勒县铁门关峡谷孔雀河出口处建成钢筋水泥结构的孔雀河分水枢纽工程,分水枢纽由东西两岸的三个分水闸和居中的泄洪闸四部分组成。闸门为弧形钢筋水泥平板,闸门启闭最初为手动,后改进为电动。1973年,巴州、农二师从江苏省苏州市引进一批莲藕、荸荠、水浮莲等水生植物,在各农垦团场和博湖县、库尔勒县试种成功。1978年,轮台县在群巴克公社和哈尔巴克公社的地下水溢出带打大口井70眼,井径平均2米左右,井深6~7米,单井涌水量30~70升/秒。井筒结构为钢筋混凝土井盘,干砌砖井壁,使用离心泵抽水。1979年,轮台县园艺场打成一眼井径6米、井深9.4米的大口井,单井涌水量达32升/秒,使用泵船抽水,单井取水量达200升/秒,一天可取水2万升,可灌耕地200亩。1980年4月,博斯腾湖扬水站建成,首批四台机组投入运行,1981年11月又有两台机组投入运行,六台机组总功率为4800千瓦,抽水量为36.5立方米/秒。1982年,轮台县在阳霞乡塔力克修建一座梁式钢丝网薄壳渡槽。1984年,农二师采用塑料薄膜加混凝土板,对62公里十八团大渠进行防渗改造,引水流量比原来增加2~3立方米/秒,年节约用水4000万立方米,扩大耕地5万亩。1984年,库尔勒市水电局设计的浅基一字型水闸投入应用,这种水闸结构简单,启闭灵活,比一般水闸节省材料50%。1985年,农二师二十九团场在荷兰欧洲咨询公司专家的指导下建成暗管排水工程。排水暗管埋得深,对改良盐碱土效果显著。1986年,在修建博湖县宝浪苏木分水枢纽工程时,采用射流灌浆定喷技术,工程设计采用双悬臂闸门、油压启闭机、高压喷板桩等先进技术,1986年6月,在轮台县迪那河总干渠渠首建成一座漏斗式沉砂池,解决了迪那河总干渠自1967年修建以来未能妥善解决的泄洪、排漂、冲砂等问题,保证了渠道正常引水。1989年6月,轮台县野云沟乡自压喷灌工程建成,这个工程由自治区水利厅投资修建,工程包括引水渠道和输水管道两大部分,引水量为0.517立方米/秒,输水管道长2050米,喷灌面积10400亩。1990年3月,巴州水管处在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试验推广棉花低垄开沟膜上灌溉技术。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区域内工业、乡镇企业、塔里木石油、电力工业和交通、邮电等等方面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