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市政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526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市政设施
分类号: F293;F426;U416
页数: 3
页码: 821-823
摘要: 【城镇道路】 民国时期,境内城镇街巷均为土质路面。至1949年,全州共有街道21条,总长约17公里,路面宽5~8米,只能走马车,大车过后尘灰飞扬。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汽车流动指数和频率上升,城市的道路建设向扩宽和提高路面档次的方向发展,原有的土质路面逐步为砂石路面所代替。但地处大漠深处的边远城镇若羌、且末仍未改变路窄、人稀、尘扬和马车、毛驴车流量超过汽车流量的基本状态。
关键词: 库尔勒市 平方米 州城镇 高压钠灯 库尔勒

内容

【城镇道路】 民国时期,境内城镇街巷均为土质路面。至1949年,全州共有街道21条,总长约17公里,路面宽5~8米,只能走马车,大车过后尘灰飞扬。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汽车流动指数和频率上升,城市的道路建设向扩宽和提高路面档次的方向发展,原有的土质路面逐步为砂石路面所代替。但地处大漠深处的边远城镇若羌、且末仍未改变路窄、人稀、尘扬和马车、毛驴车流量超过汽车流量的基本状态。1967~1976年,全州城镇共铺设和新建砂石路面2.18万米,填路基2444米,拓宽取直道路7250米,沥青表处2.72万米,面积31.34万平方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经济建设重点的确立,城市道路建设有新的进展。全州各县市城镇拓宽取直主要道路,铺设沥青路面工作逐步展开。至1989年,全州城镇共表处沥青路面41条,全长5.23万米,面积54.83万平方米;拓宽道路8条,全长1.29万米;新修和铺设砂石路面分别为3849米和600米。1990年,全州城镇共有主次干道65条,巷道53条,道路总长202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沥青路面118.8公里,占道路总长度的58.8%;道路总面积290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161.6万平方米。
  【桥梁】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前,境内城镇附近河流无大中型桥梁,居民进出城或乘马涉水,或以筏子、卡盆、木船摆渡。光绪二十七年(1901),署巡检黄世珍在轮台城北兴建“河寿桥”。民国时期,境内曾有多次建桥之举,比较有名的有焉耆城南横跨开都河的“庆平桥”(后易名为中正桥)、且末县且末镇的“板子桥”、库尔勒县城镇的孔雀河桥、轮台县城镇的克孜勒沟红桥。
  焉耆镇的庆平桥始建于民国33年(1944),加固维修于民国36年(1947),该桥规模宏大,工程艰巨,桥长408米,宽4米,有103排圆木栽入河底为桥墩,共102孔,桥面为方木拼嵌,桥两侧设木栏杆,载重4吨;3年后,加固维修,共加固桥墩72排,每排加桩4根,桥长从408米延长到470米,桥面木板横铺一层,竖铺一层,载重量从4吨提高到10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2月15日,在焉耆军分区的主持下,第二次整修庆平桥,并于次年3月15日竣工通车。1953年,在庆平桥下游约一公里处投资6万元建木桥1座,与庆平桥相对,桥长282米,宽5米,桥孔45孔,专供机动车辆通行。人们习惯上称此桥为新桥,庆平桥为老桥。
  1954~1958年,巴州和库尔勒专区在各城镇新建木桥8座,加固维修老桥1座(焉耆老桥)。1956年,为开发塔里木垦区,农二师水利工程处在尉犁县城区孔雀河上新建5孔木桥1座,2月8日开工,4月14日竣工,结束了当地群众靠卡盆(独木舟)摆渡的历史。1960年,全州改建城镇桥梁2座,其中轮台县城东的克孜勒沟红桥,是巴州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为永久性的排架二梁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62.5米,宽8米,荷载汽车13吨,挂60吨。1965年,在距焉耆新桥10米处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1座,桥长287.7米,宽10米,桥墩为重力式灌柱桩,弧形钢板支架,全桥17孔,每孔16.76米,荷载汽车13吨,拖挂60吨。同年,在库尔勒县城区孔雀河上新建浆砌片石结构石拱桥,两侧栏杆刻有神态各异的小狮子40个,取名狮子桥。1961~1965年,巴州城镇新建桥梁7座,维修桥梁5座,改建桥梁2座。在新建的7座桥梁中,有荷载汽车13吨以上的永久性桥梁3座、木质桥梁4座。
  1966~1976年,全州城镇新建永久性桥梁4座,面积553平方米;新建木质桥3座,面积194平方米。库尔勒县城镇葵花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荷载汽车13吨、拖挂60吨,两侧栏杆刻有葵花图案,取名葵花桥。尉犁县城镇孔雀河大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荷载汽车13吨。
  1978~1989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为适应经济建设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客货运量增加的需要,城镇桥梁建设速度加快,在11年中,全州城镇新建永久性钢筋混泥土桥梁11座,面积3914.94平方米;新建简易木质桥1座,面积70平方米。
  1990年,全州共有城镇桥梁57座,其中永久性桥梁55座,面积1.28万平方米;木质桥2座,面积110平方米。至此,传统的木质桥已基本为钢筋水泥结构的永久性桥梁所取代。
  【路灯】 民国25年(1936),库尔勒设治局首次在全镇装置燃油路灯。民国35年(1946),焉耆镇在二街(现广场十字口至老城门)每隔百米设置玻璃方罩煤油灯1盏,共8盏,每天由警察负责燃熄,仅坚持了一年。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境内各城镇居民仍以煤油灯照明,市内大街通衢无照明装置。
  1959年,在“大办工业”高潮中,焉耆火电厂、库尔勒火电厂、且末柴油机发电站相继建成投产,三城镇结束了靠煤油灯照明的历史。焉耆在原一街、三街、五街共安装100瓦白炽灯70盏;库尔勒在紧靠火电厂的路段安置了白炽路灯。和硕、尉犁、且末、和静四县于1960~1963年,若羌县于1969年,轮台县于1976年开始有白炽路灯装置。1980年,开始更新白炽路灯,是年尉犁县尉犁镇将6盏白炽路灯改装为高压水银灯。次年,库尔勒市与和静县城镇分别改装高压水银灯20盏和17盏。1982年,库尔勒市自制椭圆形路灯架60个,和静县城镇在阿尔夏特路、团结路改装高压纳灯48盏。1983年,全州城镇共有路灯499盏,其中库尔勒市177盏,尉犁镇43盏,轮台镇39盏,和硕县75盏,且末镇22盏,焉耆镇62盏,若羌镇20盏,和静镇50盏,博湖镇11盏。1985年,库尔勒市首次将路灯开关由分路设置改为集中控制,改装100盏路灯为高压钠灯。翌年,焉耆镇安装高压钠灯48盏。1990年,全州各城镇共有路灯850盏,其中库尔勒市370盏,轮台镇51盏,尉犁镇39盏,若羌镇20盏,且末镇74盏,焉耆镇151盏,和静镇56盏,和硕镇61盏,博湖镇28盏。库尔勒市的高压钠灯、高压水银灯最多,共有高压钠灯293盏、高压水银灯55盏,占全市路灯总数的93.5%。焉耆有高压钠灯68盏,占全镇路灯总数的45%。轮台镇拥有高压钠灯6盏,占全镇路灯总数的11.7%。
  【排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巴州各城镇的污水排放采用自然蒸发或排入渗坑低洼地的方式处理。1959年,库尔勒计划投资578万元,铺设排水管道38.7公里,但因资金不落实没有搞成。1965年,焉耆镇从大十字到三号桥街道两侧修下水道680米,用条砖砌水道两侧,水泥预制板盖顶。1977年,库尔勒镇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主后从,全面推开”的办法筹建部分地下排水工程,1979年,首先在老城区团结路铺设混凝土下水管800米,1980~1983年累计完成投资261万元,完成老城区管道铺设5.6公里,其中穿越孔雀河底管道75米,新建成提升泵站2座、氧化塘池地280亩,日排放污水量500立方米,下水道服务面积4.5公里,达到了简易的排水要求。同期,和静县境内的部队纸厂建成钢筋混凝土管道3公里,明渠10公里,年排污水量85万立方米。
  1984~1985年,库尔勒市老城区铺设主干管道100米、支干排水管道7746米;农二师投资11万元,完成从师直门诊部至兰干路的下水道铺设工程,与主干道相衔接;南疆铁路临管处自建铸铁管地下排水管道1414米,污水经泵站提升,投入车站东南5.5公里处的氧化塘。1987年,库尔勒市建成占地130亩、日处理污水3万立方米的氧化塘1座、提升泵站2座、窨井300多个。1988年,和静毛纺厂修建全长32.24公里的陶瓷管排水管道,把污水排入跃进钢铁厂副业队以东渠首100米处,年排放污水量200万吨。翌年,尉犁县罗布麻厂修建排水管道1432米,其中直径200毫米铸铁管道912米、直径400毫米水泥管道184米,检查井32个。
  截至1990年,巴州境内有地下排水设施的三县一市(焉耆县、和静县、尉犁县、库尔勒市)累计投资637.6万元,建成地下管道7.56万米,其中钢筋水泥管道3.81万米,铸铁管道5226米,陶瓷管道3.22万米。库尔勒市累计投资484万元,建成地下排水管道总长3.6万米,污水日排放量1.1万立方米。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区域内工业、乡镇企业、塔里木石油、电力工业和交通、邮电等等方面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