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若羌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5258
颗粒名称: 第六节 若羌镇
分类号: F293;F426;F713
页数: 2
页码: 816-817
摘要: 若羌镇(若羌县城)地处青新、大若、伊若3条公路干线交汇点,是新疆联系内地的第二门户。若羌镇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阿尔金山北麓的若羌河东岸。城区规划总面积2.29平方公里,人口5263人。若羌镇汉代为扜泥城,隋代设鄯善镇,唐上元二年(675)改设石城镇,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易名卡尔克里克,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若羌县,没有正规街道。民国34年(1945),基本形成人字形街道3条。
关键词: 平方米 若羌县 公用建筑 林木覆盖率 立方米

内容

若羌镇(若羌县城)地处青新、大若、伊若3条公路干线交汇点,是新疆联系内地的第二门户。若羌镇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阿尔金山北麓的若羌河东岸。城区规划总面积2.29平方公里,人口5263人。若羌镇汉代为扜泥城,隋代设鄯善镇,唐上元二年(675)改设石城镇,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易名卡尔克里克,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若羌县,没有正规街道。民国34年(1945),基本形成人字形街道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40年的改建扩建,布局仍显分散。1984年设若羌镇。
  【道路建设】 民国时期,若羌县城有道路3条,全长800米,路宽5米。1964~1982年,改建胜利路、文化路、团结路、建设路4条主干道,并对路面进行沥青表处。1990年,若羌县城镇有主干道路6条,总长6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3公里;道路总面积7.2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3.6万平方米。
  【供水】 1972年以前,若羌县城镇居民饮用渠水和涝坝水。1973年,建水塔1座,水柜容积30立方米。在水塔附近设供水点2处,后扩大到12处,向附近居民供应自来水。1984~1990年,国家投资108.5万元,兴建集中供水工程,打机井1眼,井深104.25米,建400立方米清水池1座、100立方米水塔1座,埋设铸铁输水管道4000米,日供水1900吨。企业自建机井7眼和水塔1座、无塔压力罐5座,水塔水柜总容量140立方米。
  【供热】 1980年,县医院建供热系统,安装容量为1吨的锅炉1台。1981年,驻若羌部队建成水暖供热系统。1990年,若羌镇有9个单位有锅炉10台,锅炉容量13吨,锅炉房建筑面积1550平方米,主要为办公楼、招待所和工业生产供热供暖。城镇居民仍沿用火炉、火炕、火墙取暖。
  【绿化】 1949~1962年,若羌县城共有树木2.17万株,合48.3亩,县城林木覆盖率4.6%。1963~1978年,林木覆盖率上升到9%。1990年,若羌县城共有绿地面积285亩、苗圃地360亩,城镇林木覆盖率为12.8%。
  【公用和民用建筑】 民国时期,若羌镇仅有几家小商贩,县政府修建的县衙门也是土木结构的房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若羌县城镇兴建一批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体等公用建筑。1990年,城镇拥有公用建筑9.33万平方米,其中教育建筑5039.3平方米,医疗卫生建筑2494.3平方米,文体、广播电视建筑4326.16平方米,商业服务建筑2.94万平方米,邮电、金融建筑2658.57平方米,办公建筑3.4万平方米,仓库建筑2.13万平方米,宗教建筑1045.9平方米,其他建筑3822.12平方米。在公用建筑中有砖木、砖混结构面积4.53万平方米,占公用建筑面积的48.55%。1950年前,若羌县城镇共有住宅建筑187间约5000平方米,均为平顶小泥屋。1990年,若羌城镇拥有住宅建筑面积14.81万平方米,其中砖木、砖混结构1.65万平方米,占住宅总面积的11.1%;公有住宅面积10.71万平方米,私有住宅面积4.1万,人均住房面积28.14平方米。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区域内工业、乡镇企业、塔里木石油、电力工业和交通、邮电等等方面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