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震勘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509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地震勘探
分类号: F426;P618;P631
页数: 2
页码: 660-661
摘要: 1983~1985年,石油物探局地调三处共投入28个地震队,使用模拟磁带地震仪进行二维地震。在阿克苏、阿拉尔、轮台、库尔勒、尉犁、若羌、且末、焉耆、民丰、沙漠腹地做地震测线1.63万公里。
关键词: 地震队 三维地震 石油物探 塔里木盆地 地震测线

内容

1983~1985年,石油物探局地调三处共投入28个地震队,使用模拟磁带地震仪进行二维地震。在阿克苏、阿拉尔、轮台、库尔勒、尉犁、若羌、且末、焉耆、民丰、沙漠腹地做地震测线1.63万公里。1986~1988年,石油物探局地调三处共投入22个地震队年,使用数字地震仪,在阿克苏、沙雅、新和、轮台、尉犁沙漠腹地做地震测线1.58万公里,其中1986年投入8个地震队年,完成24次剖面5369.2公里;1987年投入7个地震队年,在满西异常体区、塔中和孔雀河斜坡区完成地震剖面5116.825公里;1988年,投入7个地震队年,在塔里木盆地沙漠和腹地塔北地区完成地震剖面5267.8公里;1988年10月,由2个地震队组成三维地震队在轮南构造带进行作业,至年底共放2570炮,完成三维地震41.48平方公里。这是塔里木盆地首次进行三维地震勘探。1983~1988年,引进沙漠地震专用设备,并雇用2架米—8型飞机,为沙漠地震队服务。在此期间,地震勘探弄清了塔里木盆地在前震旦系的结晶基底上,经历了古生代地台和中新生代内陆盆地两大发展阶段;证实了“三隆四坳”的构造格局(塔北、盆地中央、塔南3个隆起和库车、北部、西南、东南4个坳陷);发现塔北、塔中两个巨型台背斜构造带和一批大型构造,明确了盆地寻找大油气田的目的层系,侏罗—三叠系在库车坳陷的厚度,东部地区的分布和南部地区的缺失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满加尔凹陷是最有利的生油凹陷,塔北、塔中构造带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发现轮南潜山背斜构造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有丰富的地下水;焉耆盆地存在较厚的中生界地层,是具有一含油潜力的沉积盆地。1989年,石油物探局投入12个地震队,完成地震测线8400公里,完成三维地震2.03万炮,折合面积325平方公里。
  是年12月,海洋石油局1个沼泽地震队进入塔里木盆地。1990年,投入21个地震队,完成二维地震测线356条,计1.52万公里,完成三维地震718.64平方公里。当年石油物探局地调三处的1832地震队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进集体。1991年,投入27个地震队,完成二维地震测线2.07万公里、三维地震542.54平方公里。当年石油物探局地调三处2207地震队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金牌队,石油物探局地调二处239地震队被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长征突击队。
  至1991年底,三年地震勘探明确塔里木盆地经历7次大的构造运动形成的7个区域不整合面,由3个隆起4个坳陷组成,整个盆地为一大型叠合的复合型盆地,沉积岩最大厚度为1.5万米,其中古生界以海相沉积为主,中生界、新生界以陆相沉积为主;确认生油层系有寒武—奥陶系、石炭系、三叠系和局部构造圈闭;发现多种油气藏类型和复式油气聚集带。

知识出处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中)》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出版地:1994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区域内工业、乡镇企业、塔里木石油、电力工业和交通、邮电等等方面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