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3381
颗粒名称: 三、历史沿革
分类号: D625;F426;D92
页数: 3
页码: 173-175
摘要: 瓦石峡古城为汉、唐、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南道要地,曾经繁荣过一个时期,明朝逐渐废弃,被风沙埋没。近代瓦石峡开发于1871年,1944年后,曾设瓦石峡镇,下辖四个保,解放后1950年建区公所,1953年改为瓦石峡镇,1960年为瓦石峡公社,1984年为瓦石峡乡。瓦石峡之名由古瓦石峡延用至今,为维吾尔语音译而来,意味人多而喧闹的大城。
关键词: 若羌县 发展史 撤乡建镇 手工业 工艺品

内容

(一)历史文明
  瓦石峡古城为汉、唐、宋、元时期丝绸之路南道要地,曾经繁荣过一个时期,明朝逐渐废弃,被风沙埋没。近代瓦石峡开发于1871年,1944年后,曾设瓦石峡镇,下辖四个保,解放后1950年建区公所,1953年改为瓦石峡镇,1960年为瓦石峡公社,1984年为瓦石峡乡。瓦石峡之名由古瓦石峡延用至今,为维吾尔语音译而来,意味人多而喧闹的大城。
  现如今,随着若羌县为巴州副中心城市地位的形成,瓦石峡镇已成为若羌县连接南疆西南向发展的前沿。为重塑西南门户的形象,促进全乡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根据全乡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瓦石峡乡于2011年3月提交《关于瓦石峡镇撤乡建镇的请示》,要求撤销乡建制,设置瓦石峡镇,2012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瓦石峡乡建制,设立瓦石峡镇,同月,自治区民政厅下发了《关于同意若羌县瓦石峡乡撤乡建镇的批复》。2012年10月30日,瓦石峡撤乡建镇揭牌仪式隆重举行,标志着瓦石峡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是瓦石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瓦石峡古城遗址
  瓦石峡遗址被当地人称为瓦石峡古城,位于若羌县城西南方向90公里的一片沙丘之中,地处东经87°14′,北纬38°39′,据《沙洲图经》云:“新城东去石城镇(今若羌镇)二百四十里,康艳典之居鄯善(今若羌镇),先修此城,固名新城,汉为弩之城”。《辛卯侍行记》云:“卡克里克(今若羌镇)西去二百里凹石峡,有古城,周三里,盖唐之弩支城也”。由于古城深埋于沙丘中,历代考古学者为觅此城历尽艰辛而未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时,因风沙长期的吹蚀暴露出一座墓碑群才被发现。
  瓦石峡古城包括12处较集中的遗址,3处窑址,2处墓葬区及1处治铁遗址,房屋遗址为唐至宋时期。斯坦因、贝格曼及国内、区内一些专家来此做过调查,曾出土玻璃器、瓷片、钱币、生产工具、饰品、生活用具和元代汉文文书。民间传说八十年代有人在挖红柳包时曾拾得黄金工艺品一只,为一小姑娘一手打伞,一手提花蓝造形,后被文物走私犯骗走。从伞与“鄯善”谐音,花蓝与“楼兰”谐音看,这件工艺品应是鄯善国工匠精心打制的向内地敬奉的贡物。瓦石峡是古代楼兰——鄯善王国的经济中心,早在汉代以前,这里的手工业已颇具规模。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若羌“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从遗址上还保存着的数十间前后相连的手工作坊和全属治炼窑残址看,瓦石峡手工业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粗玻璃器皿为研究古代我国玻璃工业的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遗迹和文物表明,瓦石峡古城从汉至元代相继存在约一千二百年上下,曾为中西方交往发挥着中转站的重要作用。为何历史悠久繁荣兴旺的古城淹没于一旦,经分析似因该城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南边缘,瓦石峡河下游,由于风沙的侵入,使河道淤塞,水源断绝,当时居民无法抵御这一自然灾害,被迫外迁而废弃此城。

知识出处

巴州文史

《巴州文史》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

出版地:2012

此辑中,遴选了巴州八县一市中或已声名显赫,或即将“显赫”的村镇24座。行文中,各作者就其村其镇的地理特点、行政特点、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五个方面择善而述,缀以成文,并以图为佐,读之可遍揽24座村镇古往今来之风云际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