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张名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3332
颗粒名称: ■二、“三张名片”
分类号: G641;G633;D262
页数: 3
页码: 120-122
摘要: 多年来,达西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在巩固棉花、林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外,科学定位、创新模式、强化管理,努力打造“红色达西”、“品牌达西”、“数字达西”这三张新“名片”,推动新农村建设升级。
关键词: 尉犁县 胡锦涛总书记 党的政策 村党支部 爱国主义教育

内容

多年来,达西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与战斗堡垒作用,在巩固棉花、林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外,科学定位、创新模式、强化管理,努力打造“红色达西”、“品牌达西”、“数字达西”这三张新“名片”,推动新农村建设升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达西村就注重突出以“革命传统和法制道德”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强化思想文化阵地建设。1997年,达西村被尉犁县委命名为“尉犁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达西村被自治区党委命名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5年、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两次给达西村复信,鼓励他们生产快速发展,生活更加美好。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复信精神,做大做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达西村成为各级党员干部、群众、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首选地。
  达西村在投资300余万元建成的胡锦涛总书记复信纪念牌、达西村陈列馆、党员活动室等设施。
  2009年6月17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达西村,看望了这里的乡亲们。他鼓励大家再接再励,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红火火。
  达西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1997年被尉犁县委命名以来,强化对农牧民的素质教育,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心线贯穿于工作之中,经过不断的努力,形成了尉犁县爱国主义教育系统规范的良好格局。近年来,达西村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常举办培训班、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和运动会及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拓宽了教育渠道,更好地发挥了教育基地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的作用。截至目前,到达西村参观的人数达到5万余人次,组织“大手拉小手”、“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5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近10万人次。“红色达西”遂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达西投资5.4万元配置了现代化办公设备。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达西村党支部积极实施“数字达西”建设工程,扩大党在农村的影响力,通过项目建设与“远程教育”、“宽带网络”、“数字电视”等项目的有机结合,利用电脑、电视、电话、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构建“数字达西”信息网络平台,健全党的政策、土地管理、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等信息系统,形成覆盖村、集体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市场、种棉大户、党员干部中心户等层面的信息平台。通过“数字达西”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不仅让村民及时掌握党的最新政策、村务公开等情况,还能学习到致富知识,而且通过“麦克风+摄像头+电脑”的方式实现了对重要学习内容的“现场直播”。今年年初,村里举办了一期香梨春季管护技术培训班,村里借助网络进行了“现场直播”,使全村200多名村民在自己家中通过电脑都能同步看到培训的全过程。达西村党支部认为“科技是一把钥匙,如果没有钥匙就打不开门进不了房子,不学习科技,农作物产量就提不高、经济就发展不上去。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通过“数字达西”的建设,村民在学习党的政策和致富信息中转变了观念,逐渐告别了以往饭后聊天、打牌等生活方式,养成了经常到党员中心户收看党的政策、在网上“捞”市场信息的习惯。
  达西村人具有较强的经商意识,他们依靠地缘优势,纷纷在县城开起了饭馆、商店,从事经商,办起了企业,目前,已有15户人家建起了农家乐、风情园从事旅游接待,每年接待人数约为10多万人次,逐步建成了以农业生态观光、民族风情餐饮及民族歌舞娱乐等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较高档次的“农家游”。
  达西村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树立大达西的理念,统一规划建设,不断提升达西村的知名度,形成特色农业园区、观光旅游景区、爱国教育和文化教育科普基地,发展家庭农家乐旅游业,把地缘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发展集体经济一条龙;促进达西民生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和谐。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品牌达西”。整合风情园、香梨园、葡萄园、蔬菜大棚等资源,形成游览罗布淖尔博物馆—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复信精神—亲摘大棚新鲜蔬菜—品味民族风情园饮食—体验农家土炕住宿的品牌旅游线路。

知识出处

巴州文史

《巴州文史》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

出版地:2012

此辑中,遴选了巴州八县一市中或已声名显赫,或即将“显赫”的村镇24座。行文中,各作者就其村其镇的地理特点、行政特点、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五个方面择善而述,缀以成文,并以图为佐,读之可遍揽24座村镇古往今来之风云际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