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物古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3302
颗粒名称: 五、文物古墓
分类号: G623;F426;F293
页数: 2
页码: 78-79
摘要: 建在东周年代,位于和硕县曲惠乡老城村委会西北9公里,县级保护单位。
关键词: 长方形 黄文弼 和硕县 当地人 古城遗址

内容

●红蝶谷墓地
  建在东周年代,位于和硕县曲惠乡老城村委会西北9公里,县级保护单位。
  墓葬共有54座,主要沿着山梁分布(西北——东南),地表标志明显,主要有石围、土石堆两种。石围有两种形制,一种大致呈圆形,另一种呈长方形,以较大的卵石相近立栽形成石围,多数石围已不完整。石围中填土石,稍高于四周,有的中部置石。圆形石围直径4—5米者为多,大的直径达8米。长方形石围边长4—6米、宽2.5—3.5米不等。土石堆均为圆形,堆径4—5米、高0.6米者为多,大者直径达8米,小的直径2米许。
  许多墓葬遭到了盗掘。从盗坑观察,有些墓葬为石室型的,石室以较大卵石或块石垒砌,或为竖穴,或为袋状,石室上棚盖大石块。其中一袋状石室墓室底宽1.2米,口宽0.7米,深0.7米。墓坑附近看到一些陶片,均为手制夹砂红陶,陶质较疏松,火候较低。多为素面陶,亦见彩陶。所见墓葬之石室结构与察吾乎Ⅰ、Ⅱ、Ⅳ墓地相近,所见陶片之质色亦有相似之处,推其文化、年代当亦相近。初步推测,其年代为距今2500年左右。
  ●[汉代危须国古城遗址]
  汉代危须国古城遗址,当地人称曲惠古城遗址。位于和硕县曲惠乡老城村四组,面积为8000平方米,自治区级保护单位。初建于汉至唐年代。上世纪80年代,古城旧址南北宽75.5米,东西长98米,墙高3.3米,墙宽5米,古城东西各有一个城门,曾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但“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殆尽。位于和硕县曲惠乡政府所在地东约300米处,遗址为黄土夯筑。西南角残留土墩,长宽约3.6米,高约2.4米。城为长方形,曾出土过彩陶罐、串球、开元通宝等文物。据黄文弼先生《塔里木盆地考古纪》中记载,此为汉危须国都遗址。
  古城位于曲惠乡所在地的老城村居民点中。目前仅残存一土墩和3段残墙垣。土墩位于一农户宅院的西侧,残长(南北)3.8米,宽3.7米,残高2.4米,断面可辨夯层,夯层厚6、7、10厘米不等,下部夯筑较结实,上部较疏松,夯层亦较厚些。残墙垣位于土墩的南面,断断续续的,但之间并与土墩大致呈直线分布,方向北偏西。较为清晰的有两段,一段残长7.2米,另一段残长8.9米,残宽1.2米,残高0.9——1.5米不等,夯筑,夯层10厘米左右。在第三段(最南段)残墙南端,有一土包(为近人堆土),土包东偏北的一农家院内,亦有一稍高的的土台,当地人介绍,此为原城墙拐角之处。在土台上,见一人头骨,似为成年女性。当地人言,为附近所挖出。见两片夹砂红陶片,其一似手制,另一为轮制。
  1928年黄文弼曾到此考察,当时墙基犹存,东西长98米,南北宽75.5米,墙高3.3米,宽5米;城中有土墩,长宽约12.5米。高5.4米,见些小铜片及红陶片。1957—1958年,黄文弼又进行过调查,该城还残存有夯筑城墙,墙高3—5米不等,城周427米,城中有农田。认为年代为公元前后至八世纪。今之情形大异矣,大部分城墙已无存,城中已为宅院、林带和宅基地。

知识出处

巴州文史

《巴州文史》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

出版地:2012

此辑中,遴选了巴州八县一市中或已声名显赫,或即将“显赫”的村镇24座。行文中,各作者就其村其镇的地理特点、行政特点、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五个方面择善而述,缀以成文,并以图为佐,读之可遍揽24座村镇古往今来之风云际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