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京教育交流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3166
颗粒名称: 与北京教育交流轶事
分类号: G633;F426;D92
页数: 3
页码: 108-110
摘要: 90年代初,巴州政协组织教育界人士赴京学习参观,北京方面随后进行了回访,经过密切交流,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自治州教育事业因此收获颇多。
关键词: 自治州 参观学习 参观团 焉耆县 北京市

内容

杨延才
  90年代初,巴州政协组织教育界人士赴京学习参观,北京方面随后进行了回访,经过密切交流,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自治州教育事业因此收获颇多。
  1991年8月8日,巴州政协与州教育局协商,组织了教育界政协委员和一些学校的书记、校长、教育工会干部及优秀教师共13人赴京学习参观。
  “千言万语一句话,我们的心是向着祖国首都北京的。”参观团团长、原州政协副主席、州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斌说,原来想利用暑假,给教师办点实事,通过组织教师去北京看看,开开眼界,受到教育。但参观学习之后,我们感到意义远远超过了原有设想。
  作为那次参观团的秘书长,巴州党校原党组书记、州政协教文委副主任孙兆华回忆说,“事前,我们将目的电告全国政协。”
  全国政协十分重视,和州政协一起研究安排了参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计划。参观团14号乘火车抵达北京。15号,在北京市举行座谈会。副省级领导、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甘英向大家介绍了北京市政协教文委工作经验后说:“北京是大家的首都,是全国56个民族的首都。没有56个民族的支持,就没有首都。我们北京应该支持边疆教育,当然,教育的支持,主要是要把各个民族的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出来。”
  “我们在北京吃的第一顿饭,是请我们在北海公园的御膳房吃的,是按皇帝的规格。参观团到达民族文化馆参观学习时,正值闭馆。馆长得知我们的要求后,不但破例开馆,还亲自安排人员讲解。”孙兆华说,“这种热情陪伴我们参观学习始终。”
  北京市朝阳区职业高中愿意为巴州培训师资,也愿意来巴州讲课。和北京市122中的交流则更有一些传奇色彩,北京市海淀区122中与自治州二中建立了“心连心”结对子关系。为了表示对边疆教育的支持和厚爱,122中方面提出,为方便交流,拟在校园内无偿划拨一块土地,让自治州教育系统修建一栋楼房,专用于巴州教育系统赴京人士落脚。
  值得一提的是,有两位民族同志自始至终参加了去北京的参观和学习。
  原焉耆县回族中学刘校长说,在吃饭时,得知他和另一个代表是回族,又专门开了个房间,请民族大学的教授过来作陪。他永远难忘在北京的每一个瞬间。
  “北京市教育指导思想明确,立足点高;党委、政府、政协对教育齐抓共管,拧成了一股绳;教育改革步步深入,成龙配套。”刘校长很庆幸有了和北京市的教育交流,他说,北京市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给焉耆县的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借鉴。
  焉耆县30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刘校长指着焉耆县二中(原回族中学)的新老照片说:“老校舍一共18间,都是些破破烂烂的平房,也没有可以让学生娃娃玩耍的场地,新校舍雄伟壮观,有专门的电脑教室,体育场地丰富多彩,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是教育理念的改变。”刘校长说,过去,在焉耆县找一个高中生很难,哪怕是初中生也不容易。一些回族女孩子岁数一大家长就不让上学了,就得嫁人。今年二中的状元来自焉耆县,是回族女孩子,是在父母的关心、支持、帮助和奉献下成长起来的。
  全国劳动模范、博湖县蒙古教师努尔吉曼说,我们到北京参观时去了几个学校,感觉自己的学校和人家比相差太远了,最少有10多年的差距。
  这几年,我们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学校的硬件、软件建设都迎头赶上了。近年来,双语教学得到普及,教育教学设施,特别是电脑的配备及时,一切已经和当年的北京市相差无几了。如果当年的客人再来,一定会高兴的。

知识出处

巴州文史

《巴州文史》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

出版地:2008

故事从30年前走来,每一篇文章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展示巴州的昨天和今天,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变迁史,必将走向更远的远方。我们30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我们寄希望通过展现改革开放30年以来巴州各条战线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经验教训,给人们启迪和教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