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巴州文史》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3142
颗粒名称:
分类号: F426;P618;D625
页数: 4
页码: 59-62
摘要: 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共和国百废待兴,1978年国家经济逐渐复苏。然而,工业的血液——石油严重不足的矛盾也逐渐暴露了出来,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亟需石油,中央根据国家对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的战略需要,提出了要寻找几个“大庆式”油田的要求,历史的重任落在了石油地质工作者的肩上。
关键词: 普查勘探 喀什凹陷 塔里木盆地 石油地质 地矿部

内容

经历了十年浩劫的共和国百废待兴,1978年国家经济逐渐复苏。然而,工业的血液——石油严重不足的矛盾也逐渐暴露了出来,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亟需石油,中央根据国家对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的战略需要,提出了要寻找几个“大庆式”油田的要求,历史的重任落在了石油地质工作者的肩上。
  1978年5月,国家地质总局决定成立“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并决定将曾参与发现大庆、辽河、胜利等油田的石油勘探劲旅第一普查勘探大队成建制调入新疆。1978年11月至1979年1月,第一普查勘探大队近千名石油健儿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设备和物资,挥师西进,由青海进入新疆喀什地区。1979年3月,以原一普大队为基础组建了地矿部第一普查勘探大队、地矿部第一物探大队和地质大队,在塔里木盆地的西南部喀什凹陷展开了重力、地震、航磁等物探和地质、钻探工作,又一次拉开了塔里木盆地艰苦卓绝的石油普查勘探帷幕。
  经过一年多的初步勘查,对喀什凹陷的形成、发展以及地层构造有了进一步了解。喀什凹陷作为一个塔里木盆地相对独立的次级构造单元,经历了中新生代以来的多次扩张拗陷和被动挤压上隆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构造变形强烈、局部构造上下不吻合,地层严重破碎,上覆第三系巨厚,含油气层系埋藏深的特点。依照当时的勘探技术和物资装备条件很难在近期取得突破,重任在肩的西北石油人急待选择新的勘探区。1979年底,根据地质专家提出的“着眼全盆、分区规划,以塔北和塔东凹陷为重点”的建议,指挥部果断做出了将勘探重点向沙雅隆起地区转移的战略部署。
  石油勘探,物探先行。1980年初春,重力、地震勘探队伍相继进入塔北地区,在西起喀什,东到孔雀河广袤的戈壁沙漠中摆开了战场。
  昔日的塔里木盆地北缘,满目苍凉,植被稀少,人迹罕至,甚至没有一条通畅的简易道路,处处横无际涯、黄沙滚滚。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装备决定了石油物探人只能依靠双腿向大漠挺进。骆驼驮着干粮、水和行李,人们肩扛测量、勘探仪器,沿着部署在地形图上的一条条侧线迤逦而进。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每天路途往返消耗,发明了一种叫做“小搬家”的工作方法,就是测线延伸到哪里,职工就吃住到哪里。当时人们把这种“天当被,地当床,凉水加干粮”的生活称作“卷席筒”。
  水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也是大漠之中最为稀缺的资源。为了省水,十多日不能洗漱大家都已习以为常。风沙刮进了嘴巴和鼻孔,也舍不得用水漱口,而是凭着本能的探矿经验“挖掘开采”。盛夏头顶火辣辣的阳光,仿佛皮肤都要烧焦了一般。脚踩在高达60-70摄氏度的沙粒、盐碱滩上,举步维艰。大漠的午后,没有一丝丝凉风,炎热的空气令人窒息,勘探者每天都要强忍着大自然的考验,工作十多小时。秋冬季节,夜里狂风怒吼,宿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冻得身体整夜不能舒展,彻夜难眠。物探工作常常还可能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使你身陷进退维谷、饥寒交迫、困渴混杂的煎熬中。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和简陋的装备下,广大干部职工风餐露宿、披荆斩棘,经过艰难困苦硬是在“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鼓舞下,以其顽强的意志完成了塔北地区1∶20万重力普查和部分重点区域的二维地震勘探任务。1983年8月12日根据有限的物探资料部署在沙雅隆起雅克拉构造上的沙参二井,由第一普查勘探大队6008井队开钻验证。
  找油如同打仗,胜利往往就在最后的坚持中。当沙参2井打到5000米时,因为和刚刚完井的沙参1井、阿参1井一样均未见油气显示,部分地质学家、学者对盆地油气前景产生了怀疑并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再打200米!”石油海洋地质局领导在听取了西北石油局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做出了果断的决定。结果,仅仅相差28米,便发生了质的变化。
  1984年9月22日凌晨2时30分,沙参二井打到5391.18米时,随着一声巨响,沉睡了几亿年的原油喷薄而出,初喷日产原油1000多方,天然气200万方。强大的油气流喷涌而出升起数十米高的火焰,井队长王守忠带领抢险保井青年突击队首先投入战斗。随之,地矿部、自治区领导亲临现场坐镇指挥,解放军指战员、各路支援抢险人员同西北石油地质局广大干部职工共同演绎了一场抢险保卫战。47个昼夜,抢险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浴血奋战,经过实施各种灭火、压井作业,终于使那肆虐的火魔俯首称臣。
  沙参二井的突破,实现了中国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首次重大突破,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新转折,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沙参二井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沙漠春雷》为题进行了报道,国内外30多家通讯社、电台、报纸等新闻机构相继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万里副总理指出:“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很了不起,是一个大贡献”。
  1985年1月,西北石油地质局荣获地质矿产部“地质找矿特等奖”,康玉柱等有关重大贡献科技人员获得重奖。1991年9月3日,唤醒塔里木盆地沉睡油龙的第一口油气井——沙参2井纪念碑在荒漠中竖起,地质矿产部和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塔里木联合举行了隆重的纪念碑落成仪式。

知识出处

巴州文史

《巴州文史》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委员会

出版地:2008

故事从30年前走来,每一篇文章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展示巴州的昨天和今天,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变迁史,必将走向更远的远方。我们30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我们寄希望通过展现改革开放30年以来巴州各条战线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经验教训,给人们启迪和教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