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支赤手空拳的勘探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 第九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2806
颗粒名称: 三、一支赤手空拳的勘探队
分类号: P641;I267;G624
页数: 3
页码: 81-83
摘要: 为弄清油源,厂内留王主任和朱锦城领一部分人修建,由厂长、杨技师和我,并巴图山等七人组成勘探组,到各矿区勘查。这个勘查队,赤手空拳,没有任何仪器和工具。为了安全,我们是一人一马一枪,带上饮食行装出发了。目标首先是独山子。
关键词: 独山子 石油资源 一部分人 天然沥青 准噶尔盆地

内容

为弄清油源,厂内留王主任和朱锦城领一部分人修建,由厂长、杨技师和我,并巴图山等七人组成勘探组,到各矿区勘查。这个勘查队,赤手空拳,没有任何仪器和工具。为了安全,我们是一人一马一枪,带上饮食行装出发了。目标首先是独山子。
  七月的准噶尔盆地,上有烈日,下有滚烫戈壁,我们好似在大烤炉中奔驰,不顾汗水淋漓,口渴腹饥,大伙谈笑风生,向宝地进军。年过六十的老技师跃马扬鞭,精神抖擞。晚上到了独山子,吃点干粮就睡在戈壁滩上。次日,杨技师领我们看了采油山洞,多已坍塌,地面渗出原油。这里到处可看到石油,挖出地下水也含有石油,人马都不能饮,免强喝点润润嗓子。原油是褐色液体,很象浓茶水,质量较好,据杨技师说可炼出百分之二十石油。采油方法是原始式,只是向山中挖个洞,再挖些渗油坑,工人就用勺掏油,经过土法分离水分,就可炼油。我们登上独山子,山上沙土特别疏松,脚踩下去软棉棉的,山上有汽孔,都是含油的特征。从乌鲁木齐来时,我曾找到两本有关石油的书,边听杨技师讲述,边对照书本知识,记下地形、地貌、土质、油的色泽、气味、粘度。下山又在周围观察,经研究决定,因这里条件太差,目前不能建厂,厂址仍设在安集海,这里只设一个采油站,盖上三间干打垒的工人宿舍,拨给一匹马的水车,每日到四十里外的奎屯河拉水,保证人畜用水。
  接着又到清水河去察看,油苗在几十丈深的河谷中,显然这里是河水冲出河谷自然露出油苗的。原油质量比独山子好,过去采过油的工棚只留下个小土堆,开采条件较为艰巨。后又到小拐、克拉马依等地勘察,那里有大片天然沥青铺地,显然也是渗出的原油,经过氧化而成。
  十余天,我们行程八百余里,使我们大开眼界,仅地面上展现的丰富石油资源,使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增强了开发石油的信心和力量。小伙子们都感到上了石油的第一课,老技师、大自然、老乡、书本,都是为我们上这一课的老师。眼、手、鼻、脚都成了勘察地面石油的“仪器”。我收了一背兜子石油标本,记了一本勘察记录。一次找个矿址,老技师已忘记了确实位置,我骑马跑在前面,根据经验找到了矿址,伙伴们高兴地说:老赵也成“也里木吾斯达”(维语“半个师傅”之意)。

知识出处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 第九辑

《乌鲁木齐文史资料 第九辑》

出版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出版地:1985

本书是一部资料集。收录了乌鲁木齐各个领域代表人物回忆的文章等,以便了解乌鲁木齐的历史发展。章节包含:文史资料选辑、人物传记、地方风土。本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