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领馆之组织与经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2754
颗粒名称: 五领馆之组织与经费
分类号: G634;I267;F426
页数: 3
页码: 187-189
摘要: 新边五领馆初期的组织表面上是依照外交部规定,而实际上和新疆的道县衙门差不多。总领事、领事由新疆当局委派,南京外交部默许。总领馆及各领馆的其他职员,都是由总领事委派,其中一部分如秘书之类是由新疆省政府批准的,一部分如通事文书打字员之类是由领事负责任用的。新边五领馆比中国其他驻外领馆有一特点:在当地的侨民绝大多数是新疆的少数民族,以维哈族为最多。领事光是懂中文和俄文还不行,必须懂得维文才好办事。
关键词: 外交部 新疆省政府 总领馆 千二百 总领事

内容

新边五领馆初期的组织表面上是依照外交部规定,而实际上和新疆的道县衙门差不多。总领事、领事由新疆当局委派,南京外交部默许。总领馆及各领馆的其他职员,都是由总领事委派,其中一部分如秘书之类是由新疆省政府批准的,一部分如通事文书打字员之类是由领事负责任用的。新边五领馆比中国其他驻外领馆有一特点:在当地的侨民绝大多数是新疆的少数民族,以维哈族为最多。领事光是懂中文和俄文还不行,必须懂得维文才好办事。而最初的总领事刘长炳,俄文维文都不会,纯粹是做官,不论办什么事都得假手于翻译,译得对不对,茫然不知。有些所谓秘书还是旧时代的师爷夫子之流,除办理表报例行公文之外,对于领馆的任务和所在国内政法知识茫然无所知,比起苏联驻新疆的五领馆,就组织与业务来说落后得多。
  根据具体情况,五领馆的组织分三种人员,一部分是跟领事一同出国的,一部份是雇用当地侨民(主要是维族翻译),一部分是雇用苏联公民如法律顾问,打字员。人数之多寡视业务之繁简而定。一九三〇年南京外交部规定,将秘书及其他馆员取消,改为副领事、随习领事、主事等职,实际上雇用当地侨民和苏联公民还是必要的。
  五领馆的经费,一开头就讲定由新疆省政府负担。新疆当时的币制,北疆使用省票,票面纹银一两(折合红钱四百文)并不能兑换纹银一两,以一九二八年市价省票四两折合当时大洋一元,也就是说省票一两只值大洋两角五分。南疆使用喀票,票面纹银一两(也是折合红钱四百文)折合省票三两,喀票比大洋低一点,比省票高三倍。五领馆的经费,总领馆规定每月一千二百两,领馆规定每月八百两。照顾领馆人员,各领馆经费一律发喀票。所谓一千二百两或八百两是整个领馆的经费。无论如何是不够用,而况通货不断膨涨。然而新疆当局把领馆看作一般县衙门。够不够由领事自己想法,而领事确实大有办法。当时苏联禁止卢布出入口,这一条被领事们利用上了。第一种办法是:华侨归国以积蓄的卢布交给领馆,进入国境以喀票或省票付还,这是一种原始的汇兑形式。第二种办法是:在塔城、阿山、喀什等城市有卢布可买。这是因为沿中苏边界常有非法越境的人带来没有花完的卢布,这种卢布到了新疆形同废纸,几个卢布只能兑换省票一两。所以喀票一两能买八九个卢布,领事托人把喀票买成卢布,等外交邮差回国,把卢布交邮差带回领馆。外交邮差按国际惯例免受边卡检查。这样一来,一千二百两喀票的经费就可以变成一万卢布光景。这种秘密的非法勾当,新疆当局和苏联当局都不会不知道。不如此,领馆就无法维持。
  新边五领馆还有一点特殊情况。领馆发护照,照例要收费,这笔护照费的收入,照常规应该上交外交部或大使馆,但五领馆的经费,外交部不负担,由新疆省政府发给,所以护照费,外交部不能要,省政府管不着,一开始就作为领馆的补助费。正式的护照每份收六个卢布,后来收到十个卢布,临时性护照每份收一个卢布,后来也上涨。这种临时性的护照(一页)也是特殊情况,新疆少数民族每年在春末至秋初往往有人越境到苏联找工做,做了几个月又回新疆过冬。这些劳动人民不懂什么出国手续,到了苏联没有身份证明是不行的,领馆在取得当地侨民的证明后就发给一张临时护照。这样的护照每年要发出很多。在旺季每月可有七八千卢布收入(各馆收入不等,塔什干总领馆收入最多,其次安集延,其次是阿拉木图,其次是斜米,最少是宰桑,旺季大约有五个月,其他七个月,请领临时护照的人很少)。严格说,领馆经费,必须由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按当地生活实发,可是在解放前的中国驻外使领馆经费都是又呆板,又拖欠,弄得不成体统。新边五领馆的情况更是笑话,贪污(指护照费)与投机(指汇兑与偷过国境)成为公开的秘密,合理的非法了(雇用苏联公民和当地华侨,工资以卢布计算,而且人员数目无明文规定视实际工作需要而雇,新疆省政府都不管)。正式的经费尚且来路不明,违法乱纪的事不堪闻问了。后面专题论述。

知识出处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新疆文史资料选辑 第三辑》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79

本书是一部资料集。收录了新疆从清末到解放各个时期,各个方面,举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工商、民族、宗教、历史人物和社会风尚等史料。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和人物等情况,本书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