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河火电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力工业志(1957〜2002)》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2107
颗粒名称: 一、精河火电厂
分类号: F426;TM621;F127
页数: 3
页码: 40-42
摘要: 为解决自治州缺电问题,经论证认为建设一座一定规模的火力发电厂,以缓决今后一段时间自治州地区电力紧张的状况,对促进自治州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 自治州 精河县 自治区 火电厂 新疆电力

内容

为解决自治州缺电问题,经论证认为建设一座一定规模的火力发电厂,以缓决今后一段时间自治州地区电力紧张的状况,对促进自治州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1987年6月,自治州以计发〔1987〕89号文件给自治区计委上报了《自治州火电厂项目建议书》,自治区计委因资金问题没有审批。后经多次请求,1988年7月,自治区计委同意该项目,并以自治区计委计能字〔1988〕34号文件《关于自治州火电厂项目建议书审查意见的批复》,同意兴建自治州精河火电厂,并同时批复电厂厂址在精河县城东侧4.5千米处。随后委托自治区电力设计院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在年底报送自治区计委。后经研究,计委认为兴建电厂条件不成熟,一是资金困难;二是自治区对北疆片区供电有新的考虑,准备架通伊犁至奎屯的高压输电线路,在精河建变电所,可解决自治州用电问题;三是自治区计划从哈萨克斯坦引电,故未批准该报告。1991年,欧亚第二座大陆桥架通,自治州阿拉山口成为中国进出口的西部桥头堡,阿拉山口急需用电。在当年自治区计划会议上,决定把精河火电项目列入当年计划,并列入自治区重点工程。自治区计委于同年9月16日以计设字〔1991〕50号文下达了《关于自治州火电厂初步设计的批复》,确定精河火电厂总装机容量为3.6万千瓦,分期建设,第一期工程为2×6000千瓦,概算投资4776万元。州人民政府主管工交的副州长郭七六直接负责精河火电厂工程建设的全面领导和协调。该工程1991年10月31日举行了开工典礼,1992年3月下旬开工兴建。
  精河火电厂厂址,在新计能字〔1988〕34号批复文件中明确提出建在精河县城内。1991年5月,自治州政府邀请自治区计委、自治区电力局的有关领导、专家到自治州,与州党委、政府领导、博乐市、精河县领导及州县计委有关部门对厂址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并决定火电厂建在精河县境内,厂址选定在精河县城以东4.5千米、312国道东侧0.25千米、黑山头西面的冲积扇中下部,距精河火车站11千米,此处曾是精河简易机场旧址。自治州计委正式上报了《精河火电厂厂址选定的报告》,经自治区电力局的审查,以〔1991〕178号文件上报自治区计委,区计委以计设字〔1991〕23号文件对精河火电厂厂址选定做了批复。精河火电厂占地总面积为17万平方米,其中耕地面积4876平方米,其他面积16.5万平方米。
  设计依据:(1)新疆电力设计院编制的《精河火电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自治区计委计能字〔1988〕34号《关于精河火电厂项目建议书审查意见批复》;(3)自治区地震局关于《精河火电厂厂址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报告》;(4)自治州计委(委托新疆电力设计院)《精河火电工程设计合同书》。
  设计规模:精河火电厂第一期设计规模2×6000千瓦。
  设计单位:精河火电工程的初设和技术施工设计,均为新疆电力设计院承担。
  施工主管单位是自治州计划委员会。1992年4月精河火电厂土建施工正式开始,生产系统承包施工单位为新疆电力工程承包公司,生活福利区系统承包单位为精河县第二建筑公司博乐分公司、温泉县联合公司。在施工关键时刻自治区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带领自治区计委、自治区电力局有关领导来工地现场办公,就工程施工中存在的资金、材料供应、工程进度进行指导和检查。1992年7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自治区副主席李东辉到精河火电厂工地视察工作。宋汉良要求,精河火电厂工程争取提前到1992年11月底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并要求精一阿输电线路架通,在1992年12月前送电到阿拉山口口岸,以适应阿拉山口口岸运营的需要。
  精河火电厂设备安装于1992年7月25日正式开始,安装单位是苇湖梁发电厂华源安装公司。经各方努力,1992年11月29日,第一台机组正式向博乐和阿拉山口口岸送电。1993年7月28日精河火电厂第二台机组并网发电。精河火电厂主设备参数见表1-3-1。

知识出处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力工业志(1957〜2002)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力工业志(1957〜2002)》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2009

本志书系统全面地记载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博州)电力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讴歌了老一辈电力职工不畏艰难的创业精神,记载了当代工人脚踏实地的辉煌业绩,鼓舞着后来者奋勇向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