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1667
颗粒名称: 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分类号: I207;C55;I267
页数: 11
页码: 161-171
摘要: 自治州境内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早在公元八七〇年到九五〇年,康居的钦察部落中就出现了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家和文学家穆哈默德·法拉比,他著的《伟大音乐之书》是一部取材于东方音乐的很有研究价值的著作。公元十世纪,哈萨克人民中间还出现过一位叫阔尔柯的作曲家,在哈萨克族的传说中,他是哈萨克人民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冬不拉以及拉弦乐器库布孜的发明者,称他是哈萨克音乐创作的鼻祖。
关键词: 哈萨克族 伊犁地区 自治州 各民族 各族人民

内容

自治州境内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早在公元八七〇年到九五〇年,康居的钦察部落中就出现了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家和文学家穆哈默德·法拉比,他著的《伟大音乐之书》是一部取材于东方音乐的很有研究价值的著作。公元十世纪,哈萨克人民中间还出现过一位叫阔尔柯的作曲家,在哈萨克族的传说中,他是哈萨克人民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冬不拉以及拉弦乐器库布孜的发明者,称他是哈萨克音乐创作的鼻祖。从前哈萨克每当演奏乐曲时都首先演奏阔尔柯的曲子,然后才演奏其它乐曲。公元十三世纪,乃曼部落里出现了一位名叫柯尔博嘎的冬不拉演奏家和作曲家。他曾弹奏冬不拉向成吉思汗报告汗王的长子卓西的噩耗,拯教了无辜百姓,至今还传为佳话。公元十四世纪出生在霍额尔阿特部落的伟大诗人穆哈默德•柯热孜米用察合台文著有《爱情史诗》一书,也有箸较高的文学价值。但是由于过去反动阶级的统治,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却得不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三区革命后,由于革命政府的童视和提倡,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自治州境内的各族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愉快地生活,欢乐地歌唱。新的历史时代赋予各民族的文化以新的生命,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已经出版的中长篇小说集达十五部。哈萨克族老诗人库尔班阿里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早在一九五七年就出版了他的诗集《欢乐之歌》,一九六二年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汉文诗集《从小毡房到全世界》。粉碎“四人帮”后又出版了他的《天山之歌》等诗集。他创作的长诗《幻想与现实》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一等奖。哈萨克族小说作家乌拉孜汗•阿合买提的长篇小说《巨变》、昆盖•木哈江的中篇小说《争执》和艾克拜尔•米吉提的短篇小说《奴尔曼老汉和猎狗巴力斯》,也分别获得少数民族文学一等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自治州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一等奖的还有维吾尔族诗人买买提江创作的长诗《真挚的爱情》、锡伯族著名民间诗人管兴才创作的长诗《西迁之歌》,获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的还有蒙古族诗人巴图那生的诗歌《摔跤手赞》、维吾尔族乌斯满江的诗歌《祖国哺育了我们》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萨克族老作家哈吉古马尔焕发了青春,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罪行》出版后,很受读者的欢迎。还有许多各民族的作家和诗人都先后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和小说集。
  三十多年来,自治州各民族在美术创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哈萨克族的青年美术工作者阿不都米吉提创作的油画《巧手》获得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佳作奖,该画已由民族文化宫收藏。获得佳作奖的作品还有锡伯族巴光明创作的油画《察布查尔草原上》。关维晓创作的版画《晚风》也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并获得全国第一届农垦美展特别奖。李兰生的木刻版画《西陲赤壁》以及王兆法的石刻拓片《组画》也分别获得全国优秀作品奖。自治州还培养出维吾尔族的第一个版画家地里夏提以及一批哈萨克族、锡伯族的版画工作者。在北京举办的第八届全国版画作品展览中,伊犁地区的作品有七幅。
  解放以来,自治州的摄影工作也有发展。全州共举办了两次摄影作品展览,并从中选出多幅作品参加了全国摄影作品展览,获得观众好评。自治州展览馆和特克斯、尼勒克、奎屯等县市也多次举办过摄影作品展览。
  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咏的民族。在民间流传的诗歌,真是浩如瀚海,正如哈萨克族歌手所唱的那样:
  当你诞生的时候,
  歌声为你打开人生的门窗;
  当你逝世的时候,
  人们唱着歌儿将你安葬。
  又如一位歌手向采风的客人唱道:
  客人来采我们的歌,
  请你看看那青草坡,
  嫩绿的青草数不尽哟,
  一深青草一支歌。
  哈萨克族有许多民间诗人,哈语称为“哈勒克阿肯”。由于这些阿肯能背诵很多长诗,能即兴赋诗歌唱,因此,阿肯在群众中是受尊敬和欢迎的。
  由于历代反动统治的迫害、宗教信仰和文字上的变更,以及游牧生产方式的局限,哈萨克族流传下来的书面文学不多,而由民间阿肯一代代传授的口头文学却异常丰富,不仅有神话故事、生活习俗故事、动物故事、风物传说、童话故事、各种乐器乐曲的传说和各种机智人物的故事,还有大量的牧歌、山歌、风俗歌、童谣、婚礼歌、对唱、俚歌、缅怀歌、辞别歌、揭面纱歌、庆祝诞生歌、挽歌、劝嫁歌、送丧歌、劝慰歌以及宗教圣训歌等。特别是长诗,内容丰富,词句优美,音调奔放悦耳。阿肯们称叙事长诗和抒情长诗为哈萨克的历史缩影,是民族的镜子、英雄的丰碑、语言的精华。阿肯把自己所经历的历史事件以及事件中的英雄人物编写成长篇史诗来吟诵。这一类的史诗已知的有六十多部,代表作品有:大约产生于八世纪到九世纪的《阿勒帕米斯》,产生于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的《考孜奎勒帕什与巴彦苏鲁》,产生于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的《叶尔塔尔根》,产生于十六世纪的《康姆尔巴特尔》,产生于十七世纪阿布赉汗时代的史诗《博根拜英雄》、《贾尼别克英雄》、《哈班拜英雄》等。其中古典爱情抒情长诗《考孜奎勒帕什与巴彦苏鲁》共发现有十六种稿本,在世界上已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过,故事中所叙述的地点有许多都在现今自治州境内的塔城、伊犁等地。还有著名的民主诗人唐加勒克在一九二〇年根据民间故事和传说改编的长诗《萨那瓦尔》、《阿娜尔与赛吾列》、《萨丽哈与萨迪克》和《那孜古力》等。著名哈萨克诗人歌手艾赛提•乃曼拜(一八六四至一九二三)也改编过长诗《木马》、《法兰西国王》、《奴合曼与纳合木》等。根据古老的传说改编的长诗《萨丽哈与萨曼》一直流传在民间。
  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一些哈萨克民间阿肯从阿拉伯故事中,挑选出一些好的篇章改编为本民族喜闻乐见的长诗,称为“巴合提亚尔四十棵树杈”(四十部长诗)。经过历代流传,内容日益充实,情节更加曲折,风俗习惯也更加哈萨克化了。《托特那马》是描写一只神奇的鹦鹉为皇后讲了四十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四十个故事保全了皇后的贞节。另外还有《四十个宰相的故事》、《克里米亚的四十个英雄》。哈萨克人民称以上的长诗为“四个四十部巨著”,世世代代流传至今。
  哈萨克族的谜语、谚语、绕口令以及谎言歌也都各有特色,如广为流传的谎言歌:“一天我搬家,雇了六个蚂蚁来把行李拉,没有绳子只好用砂子打。别的是瞎说,这可是实话。小小的蚂蚁慢慢地爬,从伊犁去阿勒泰一天就到啦”。充分体现了哈萨克人民诙谐、幽默、风趣的性格。
  自治州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也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如:锡伯族的民间文学瑰丽多姿。尤其是诗歌,不仅内容丰富,形式也很讲究。许多诗歌倾吐人民对祖国和乡土的热爱,对历史上民族英雄的赞颂,有的诗歌控诉旧社会的罪恶,抒发人民心中的郁愤,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强悍、乐观的精神面貌,显示出了锡伯人民对忠贞爱情和美好理想的追求。锡伯族民歌一般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民歌中流传较广泛的有:《巴纳衣舞春》、《亚其那》、《海兰格格》、《猎人歌》、《萨林舞春》(即婚礼歌)等。第二类民歌是情歌,又叫“街头歌”,多采用男女对唱形式,歌词由上下两句组成,用比兴手法,上句以景物比喻,下句才是抒发内心的感情。由于过去封建婚姻制度和旧礼教的束缚,青年男女没有婚姻自由,他们只有通过情歌相互倾吐坚贞的爱情,对封建势力给以有力的抨击。此外,锡伯族的民间故事也很丰富,可分为传说、神话故事、生活故事和寓言故事等。如:《秃子》、《华连顺与墨尔根芝》、《阔隆嗄哈的故事》、《跛腿狼》、《奶油与猫》等。这些民间故事,多数是以嘲笑反动统治者和巴依,同情遭受苦难的人民,颂场人民的聪明和勇敢为内容的。
  在党的抢救和整理少数民族文学艺术遗产的号召下,自治州文化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收集整理和翻译了许多文艺作品,出版了《哈萨克民间图案集》、《塔塔尔族传统歌曲选》、《锡伯族民间歌曲集》、《哈萨克族民间长诗选》和《哈萨克族民间歌典乐曲选》,并将一些哈萨克民间长诗译成汉文陆续出版。
  在浩繁的各民族口头文学中,既有自然现象的细腻描写,也有社会现象的生动刻画,对自治州各民族发展史、民族关系史和宗教史的研究都有很大的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的历史、社会、人文、民俗等学科的重要资料。
  自治州的各民族虽然都有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但在解放前,只有一个专业文艺团体,由于演员的文化低,演奏的歌曲由老艺人口头传授,因而使提高受到很大限制。解放以后,伊犁地区先后开设了三期艺术专科训练班,塔城与阿勒泰地区也芬别开设了一期。每期学习三年,分为舞蹈、声乐、器乐三个专业,并以民族学员为主,为各县的文化馆及艺术表演团体输送了大批的文艺骨干。自治州党委和人民政府还多次选派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去内地各专业艺术学院和艺术表演团体进修深造,使自治州的文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现在全州已有二十八个由各民族演员组成的专业艺术团体,共有演员一千一百八十九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全州的文艺事业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新的剧目、节目和其他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大多数作品都反映了时代精神,描绘了各族人民为四化而奋斗的阔步英姿,塑造了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形象,激励和鼓舞着各族人民的斗志,对自治州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起了一定的作用。
  自治州的文化艺术表演团体,近年来以党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为指针,坚持面向基层,深入农村牧区巡回演出,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据州直和伊犁地区的专业艺未演出团体统计,一九八三年共演出一千一百零七场,其中在农牧区演出八百二十四场,占总场次的百分之七十四点四。一九八一年,州文工团去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巡回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在北京等地演出时还受到国际友人和港澳同胞的热烈称赞。同时,在演出中由当地电视录像五次,实况录音转播八次,还拍摄了纪录影片。同年,伊宁市文工团到南方几个省市进行了公演。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工队被邀请到沈阳演出,并参加了全国第一个锡伯族自治乡成立的庆祝活动,深受观众的欢迎与好评。
  州文工团根据哈萨克族长诗改编的哈萨克族大型歌舞剧《萨丽哈与萨曼》曾参加自治区戏剧调演,获得了“主题鲜明,情节动人”的评价,并在音乐、舞美、服装等设计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他们演出的反映锡伯族生活的集体舞蹈《丰收舞》、哈萨克族的独舞《带铃的羊羔》、塔塔尔族的集体舞《生活比蜜甜》、哈萨克族的集体舞《叼羊》和《圆月》、维吾尔族的集体舞《伊犁赛乃木》等,在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及全国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比赛上,分别获得了表演奖和优秀节目奖。阿勒泰地区秦剧团将《萨丽哈与萨曼》改编为秦腔,参加了自治区戏剧调演,也获得了很好的评价。州话剧团从一九八一年正式成立后,围绕党的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演出了《猎狼》、《天山深处》、《朱小彬》、《可口可笑》、《哥仨和媳妇们》等剧目,在配合精神文明建设,宣传计划生育,以及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十年来,在党的关怀下,自治州各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作家、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以及民间文学、摄影等文艺工作者。他们大都参加了全国文联的各个协会及新疆分会,有的还担任了协会的领导和理事。参加音协的三十四人,舞协的十九人,均为少数民族;参加自治区作家协会的九十一人,其中少数民族会员八十四人;参加民间文艺研究会的七十九人,其中少数民族六十六人;参加美协的三十七人,其中少数民族十八人;参加剧协的十四人,其中少数民族六人。有的成为著名的电影演员,先后参加了天山、长春、北京和西安等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如《哈森与加米拉》、《天山的红花》、《草原雄鹰》、《黄沙绿浪》、《熊迹》、《傲雷一兰》、《姑娘坟》、《雪青马》、《幸福之歌》、《热娜的婚事》、《不当演员的姑娘》等。著名歌唱家卡马勒、作曲家阿力别克、舞蹈家萨达提以及巴牙洪、塔依尔等部分演员,还多次参加出国演出,先后去过二十多个国家,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九五四年自治州成立以来,各县(市)陆续建立了文化馆。近两年来,公社的文化站也迅速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全州共建立了七十二个公社文化站,五个边境公社还建立了县文化馆分馆。县群众文化馆和公社群众文化站每年都定期在哈萨克族集中的地方举办“阿肯弹唱会”,在维吾尔族聚居的地方举办“麦西来甫”,在回族比较多的地方举行“花儿演唱会”。在春节期间,城镇还举办耍狮子、舞龙灯、踩高跷、跑旱船等社火活动。这些群众文娱活动充分体现了民族特点,深受各族群众欢迎。为了适应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学习科学和文化的需要,塔城与阿勒泰都设有地区图书馆,伊宁市、霍城、察布查尔、新源、尼勒克等县也都先后建立了图书馆。塔城图书馆藏书六万册,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一万五千册;阿勒泰图书馆藏书三万五千册,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一万册;伊宁市图书馆藏书十万零五千册,其中少数民族文字图书三万四千五百多册。有条件的县市还建立了少年文化宫和少年儿童图书阅览室,没有建立专门图书馆的县也在文化馆内附设了图书阅览室。
  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州各族群众的文艺创作活动蓬勃发展起来。现在各地区都办了文艺刊物,计有以哈、汉、维三种文字出版的季刊《伊犁河》,以哈、汉两种文字出版的季刊《塔尔巴哈台》和以哈文出版的季刊《阿勒泰春光》。为了辅导各族群众开展文艺创作活动,自治州还成立了文艺创作办公室,举办了多次业余文艺爱好者创作学习训练班,进行文学、美术、戏剧等专业创作的学习和培训,为发展自治州的文化艺术事业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自治州境内有不少的文物古迹,已经发现并列入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十七处。为了妥善保护这些文物古迹,自治州和霍城、昭苏等县已专门成立了文物管理所,除进行文物普查工作和有组织的发掘外,并对重点文物古迹进行了维修。现在,惠远钟鼓楼、昭苏圣祐喇嘛庙等文物古迹已修葺一新,成为游览的胜地。
  自治州电影放映发行工作也发展很快。解放初期,全州只有一个巡回放映队,十多座电影院,其中多半是设备简陋的露天电影院,影片很少,放映技术也很差。到一九八三年,全州已发展到九百六十八个放映单位。随着电影放映单位的普遍建立,放映人员也增加到二千零五十一人。一九八三年仅伊犁地区就放映九万多场,观众达到四千五百三十二万多人次。看电影已成为各族人民经常的文化享受了。
  自治州电影公司为了培养各族放映人员和提高放映质量,先后在伊犁地区举办了六期放映人员训练班,轮训放映人员四百六十七人,其中少数民族放映人员二百四十四人。还举办了一期长达二年的培养放映人员的技工班,为各地培养了一批放映和机械修理的技术骨干力量。
  近年来,随着涂磁录音技术的发展,自治州电影发行公司开展了影片的译制工作,截至目前,译成哈萨克语的有九部,译成锡伯语的有二部,经过试放,效果较好,受到群众欢迎。
  解放以来,自治州的报刊事业也有所发展。现在全州已有用各民族文字出版的报刊杂志;有《伊犁日报》、《伊犁青年》、《伊犁少年报》、《塔城报》、《阿勒泰报》和《察布查尔报》,还有用哈文出版的《伊犁教育》、《伊犁科技》等数十种。《伊犁日报》是州党委的机关报,于一九五一年一月创刊,用哈萨克文、汉文、维吾尔文三种文字出版,向各族人民宣传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反映了各族人民的要求和生产、生活面貌,介绍了各项工作的先进经验,对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的团结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满足哈萨克族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一九七七年八月成立了伊犁人民出版社,八年来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边筹建、边出书、出好书的方针,出版了近百种政治、科技、文艺图书三十余万册。其中有三十五种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政治书籍,二十种是通俗科普读物,其余的是古典和当代的文学作品,为改变哈萨克文图书短缺状况,繁荣哈萨克族的科学文化,作出了贡献。
  自治州的图书发行工作也有发展。一九四九年,全州境内只有三所书店。现在全州各地已经布满了图书发行点,各地县市都建立了新华书店,大部分公社也都设有营业点,城镇还设立了报刊亭和新华书店分店。各县书店还组织了书刊、年画流动销售组,深入农村牧区为农牧民服务。仅伊犁地区的八县和伊宁、奎屯二市就有图书综合门市部十七个,图书代销店六十九个,个体书店二十一个,团场代销店三十个。一九八三年,伊犁地区销售图书九百六十七万五千九百三十一册,其中民族文字图书一百二十九万七千五百五十九册,占销售总数的百分之十三。自治州图书发行事业的迅速发展,为自治州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自治州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建州以前,仅有一处有线广播站,三十年后的今天,全州二十四个县市全部建立了广播站,一百七十七个社场建立了放大站,有四百六十一个大队、一千四百七十三个生产队通了广播,共有喇叭六万八千只。建成县至公社广播专用线路一千五百三十八公里,基本形成以县站为中心,以专线传输为主,高质量的农村有线广播网。一九八三年,昭苏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富蕴县、哈巴河县的中波转播台工程已建成使用。至此,全州已能转播自治区哈、汉、维、蒙四种语言的广播节目和中央台第一套节自;人口覆盖率,伊犁地区为百分之七十六,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为百分之六十。近几年,伊犁、塔城、阿勒泰各地区都先后建立了功率为一千瓦的彩色电视录像转播台。现在全州已有电视录像转播台十四座,电视差转台十九座,人口覆盖率已达到百分之八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对提高各族人民的政治素质,增强民族团结,发展电视大学教育,普及科学技术,推动边疆的四化建设,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知识出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8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行政区域内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