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设稳步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1657
颗粒名称: 工业建设稳步发展
分类号: F426;F127;F326
页数: 11
页码: 125-135
摘要: 自治州资源丰富,有发展工业的良好条件,但是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一九四九年,伊、塔、阿三区只有十个厂矿,大都是设备简陋和用手工操作的小型企业,加上手工业,职工总数还不到一万人,年产值只有八百三十一万元(按一九五七年不变价格计算),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七点六一。同时,由于产品成本高,质量差,销路不广,基本上处于半生产、半停工的状态。
关键词: 工业企业 伊犁地区 自治州 自治区 手工业

内容

自治州资源丰富,有发展工业的良好条件,但是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一九四九年,伊、塔、阿三区只有十个厂矿,大都是设备简陋和用手工操作的小型企业,加上手工业,职工总数还不到一万人,年产值只有八百三十一万元(按一九五七年不变价格计算),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七点六一。同时,由于产品成本高,质量差,销路不广,基本上处于半生产、半停工的状态。在国民经济中占童要地位的手工业,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以及商业资本和高利贷的剥削,加上个体手工业本身力量微弱,往往出售了产品就买木回原料;有些手工业者在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只好改行转业,或兼营其它行业,甚至有的被迫作短工,以致生产日趋萎缩。
  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工业,是发展少数良族经济和改善各族人民生活的基础。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首先对原有的厂矿进行整顿和扩建的同时,并大量恢复和扶持当地的手工业,特别是在胜利完成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塞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新建了一批又一批的新厂矿,使自治州的工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九八二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五亿五千万元,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了六十五倍;工业总产值在整个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一九四九年的百分之七点六一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三点七四;轻工业占整个工业生产的比重也由解放初期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提高到百分之七十七点三四;主要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达三亿九千四百万元;列入汇编的工业企业职工已有六万五千多人,占整个自治州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以上。
  现在,在自治州境内,除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重点工业企业克拉玛依油田、独山子炼油厂、可可托海矿区等外,列入自治州统计的地方企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驻自治州各农业师所属的工业企业共有八百七十三个,其中按所有制形式来分,有全民所有制企业四百三十八个,集体所有制企业四百三十五个;按部门来分,有重工业企业四百二十五个,轻工业企业四百四十八个。全州已有毛纺、棉纺、皮革、毛皮、酿酒、食品、粮油加工、制糖、造纸、塑料、针织、卷烟、,玻璃、陶瓷、乳品、印刷、骨粉、橡胶、服装、首饰、冶金、建材、电力、机械、煤炭等五十多个行业。工业产品发展到四百多个主要品种的一千四百多个花色,其中列入计划考核的已达一百零六种。据自治州直属企业及伊犁地区的不完全统计,一九八二年与一九四九年相比,发电量增长五十八点五倍,煤炭为一百四十一倍,皮革为六点六倍,皮靴鞋为十六点六倍,白酒为二百一十五倍,铁制小农具为七点四倍,水泥、砖瓦、煤炭、机械化粮油加工、酿酒、服装加工等工业已遍及自治州大部分县(市)。毛纺织品、裘制品、白酒、靴鞋、某合烟、卷烟等都创造了地方优质产品或名牌产品,不仅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而且远销自治区内外的许多地方,有的还出口打入了国际市场。
  自治州的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皮革、靴鞋和毛皮生产有悠久的历史。据一九八二年底统计,全州列入汇编的皮革工业企业已有二十三个,拥有固定资产两千余万元,年产皮革十六万三千张,皮靴鞋四十九万双,制裘五十二万九千张,裘制品十二万件,生产能力和年产值均占新疆该行业的三分之一以上。伊犁州皮革厂、农四师皮革厂、塔城地区皮革厂及伊宁市团结靴鞋厂已成为新疆重点皮革企业。伊犁州皮革厂是自治州历史最久的一个工厂。它始建于一九〇九年,解放初只有固定资产二十九万多元,每年只能生产皮革一万六千张。一九五四年实行公私合营以后,设备不断增加,技本逐步改进,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也不断在增加和提高。截至一九八三年,该厂固定资产原值已超过八百万元。现在全厂有维吾尔、哈萨克、汉、回、锡伯、塔塔尔、乌孜别克、满、蒙等十个民族的职工近九百人,其中少数民族职工占一半以上。这个厂有五个车间,经营着包括制革、制裘、靴鞋、工业皮件等二十多种产品的生产,其中马靴、三节头皮鞋和干板皮筒等产品多年来颠负盛名,畅销各地。
  自治州的纺织工业原是一片空白。五十年代后期,先后在伊宁、奎屯和阿勒泰的北屯等地兴建了毛纺、棉纺、针织及纤维原料加工厂。目前已有纺织工业企业二十个,年总产值近亿元,约占整个工业想产值的百分之二十,可以生产呢绒、毛毯、毛线、针织绒、混纺织物、针织内衣、毛衣、头巾、抹子、棉纱、棉布等七十多种产品。现在伊犁毛纺织厂伊犁第二毛纺织厂阿勒泰北屯毛纺厂、奎屯棉纺织厂和奎屯针织厂等企业已成为自治区纺织行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伊犁毛纺织厂是自治区工交企业重点厂之一。二十多年来,这个厂的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不断更新,生产不断发展,累计为国家积累资金达一亿五千六百多万元,相当于全广固定资产原值的五点二倍。党的十一届王中全会以来,由于狠抓基层工作,加强市场调查,改善经营管理,经济数益显著提高。现在这个厂已有职工三千七百多人,其中少数民族职工占百分之四十。截至一九八三年,已有一万二千多毛纺锭,成为自治州第一个大型精纺全能企业。目前,这个厂生产的精纺呢绒和毛线有二十多个品种,一百多个花色,其中有四个产品先后六次被评为国家和自治区的优质产品:“巧克丁”获得了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证书和奖牌。主要产品除满足当地需要外,还远销国内外许多地区。出口产品逐年增加,远销美、英、法和西德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国外用户的欢迎。近年来在经济调整中建设投产的伊犁第二毛纺织厂,一九八三年已生产三十七个品种、四十个花色的粗纺呢绒和六个品种、八个花型、十四个花色的毛毯。这个厂主要产品在自治区轻纺产品展销会上受到欢迎,其中403105海军呢、402803平厚大衣呢被评为自治区优良产品。阿勒泰北屯毛纺厂生产的185纯毛毛线具有外形丰满,色泽鲜艳,手感柔软等优点,受到用户好评。
  一九八〇年在霍城县建立了一座日处理甜菜五百吨的现代化糖厂。这个厂投产以来,产量逐年增大,质量不断提高。一九八三年生产白砂糖九千二百多吨,实现利润一百五十五万余元,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跨入全国二十九个同类型糖厂的前列。随着制糖工业的发展,自治州的水果糖及其它食品加工业也有了迅速的发展。现在全州共有十八个主要的食品加工厂,其中奎屯食品厂出产的水果糖质量优良,畅销北疆各地。
  从七十年代以来,利用自治州的水果资源,兴办了果品加工工业,产品有果脯、杏脯及苹果、海棠果、桃、杏等水果罐头和果酱,除了满足当地需要外,还远销乌鲁木齐等地。
  粮、油及肉类加工是关系到各族人民生活的必不可少的工业。,解放以来,先后兴建了粮油加工工业企业一百四十三个,屠宰及肉类加工业企业近二士个,大大改善了成品粮油和肉食的供应情况。同时,在产肉较多的地区相应地兴建了现代化的冷库,这对调节市场的肉食供应和及时支援乌鲁木齐等城市发挥了很大作用。
  自治州的酿酒工业发展很快,已成为新疆白酒的主要产区。一九八二年全州白酒产量达八千多吨,其中伊犁地区六千四百多吨。
  随着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和酿酒技术的不断革新,产品的质量和包装装璜也有提高。农四师七十一团生产的“伊犁大曲”、“优质伊犁大曲”,伊犁酒厂生产的“优质伊宁大曲”,以及奎屯和农七师一二九团生产的“奎屯特曲”、“天池特曲”等都是色、香、味俱佳的地方名酒。其中“优质伊犁大曲”、“优质伊宁大曲”和“天池特曲”几次被评为自治区的优质产品,畅销全疆各地。这些酒以其原料纯净,回味悠长等特点受到顾客的喜爱。近年来自治州还发展了葡萄、海棠果、樱桃等果酒及啤酒的生产,农四师七〇团生产的原汁红葡萄酒颇受群众欢迎。
  莫合烟是新疆各民族喜欢吸用的一种旱烟,伊犁生产的最为驰名。五十年代中期,自治州在伊宁市投资兴建了一座半机械化的莫合烟厂,最高年产量达五百吨以上。有些县、社和团场也建起了莫合烟加工广。产量大幅度增加,远销全疆各地。一九六一年农七师在奎屯市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卷烟厂即新疆卷烟厂,至一九八三年生产能力已达七万箱。该厂生产的“红雪莲”、“天池”、“红山”等卷烟,已成为新疆市场上的畅销品。
  自治州的造纸、陶瓷、日用玻璃制品、骨胶等工业也有了发展。在造纸工业方面,现在已可生产书写纸、有光纸、卫生纸和纸板。其中,伊宁造纸厂年生产能力达一千五百吨。陶瓷方面,除发展了传统的花盆、罐、坛等土陶器皿外,农四师陶瓷厂还生产了细瓷碗、盘、壶、杯等产品,弥补了从外地进货的不足。在日用玻璃制品方面,五十年代以前,伊宁市只有一家小玻璃厂,靠回炉熔化碎玻璃生产玻璃小油灯等少量产品。现在这个厂发展为以生产灯泡为主的综合厂,一九八二年共生产各种灯泡八十多万只,不仅满足了伊犁地区的需要,还销往其它地区。
  自治州各地利用丰富的牛奶资源,大力发展了奶粉工业。目前全州年生产奶粉达一千多吨,除生产全脂奶粉外,还根据当地各族群众的饮食习惯,试制成功了奶茶粉,还生产了干酪素,远销全国许多省区。
  自治州境内的阿尔泰山和东西准噶尔盆地边缘是新疆的主要金矿点,旧社会曾有不少人来采金,但由于采法落后,加上地方官吏的横征暴敛,采金业一直十分萧条。解放后,采金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自治州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勘探,全州储量在五十亿吨以上。解放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现在全州已建成小型媒矿七十六个,从开采到提升大都实现了机械化。一九八二年全州产煤近二百三十万吨,满足了自治州民用和工业用煤的需要。
  解放前除伊宁、塔城、阿勒泰和尼勒克等城镇有几个供照明的小型发电厂(站)外,其它地方都没有电力工业。解放以后,相继建立了电力工业企业七十二个(含水电),其中装机容量在五百千瓦以上的即有二十三个。一九八二年全州发电量达到二亿零五百多万度。现在不少厂矿都有自备电厂,城镇和农牧区的生产和生活用电大为改观。
  为了适应基本建设的发展,现在州、地和大部分县(市)相继兴建了水泥厂。截至一九八二年,全州水泥的生产能力已达十万吨,基本满足了一般民用建筑和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砖瓦生产点遍布全州各县(市)、公社。一九八二年列入汇编的砖瓦企业已有四十三个,大都以机械化制坯取代了手工操作,年产机制砖四亿多块,满足了基本建设的需要。
  自治州的铁矿资源比较丰富,以新源县的铁矿石品位为最佳,含铁量在百分之六十以上。一九五八年在新源县则克台兴建了一座钢铁厂,先以土法上马,生产生铁。一九七〇年后,陆续改造和新建了两座半机械化的小高炉,生产条件和产品质量有了提高,目前已形成了年产二万吨生铁的生产能力。这个厂生产的铸造生铁,由于含磷很低,品质优良,是制造球墨铸铁和日用铸铁制品的好料,深受新疆各地用户的欢迎。现在,该厂与机械行业进行联营,着手生产铸铁管等延伸产品,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和农牧民生活服务。
  自治州机械工业大小约有一百多个企业,年产值三千五百万元,其电一半以上的企业十分布在自治州各县(市)的农机修配和金属品制造修配业,它们对农牧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少机械厂,如奎屯农机厂、伊犁农机厂、塔城农机厂和伊宁通用机械厂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牧业机械需零的变化,采取以销定产,找米下锅的办法,改产纺织机械配件、农用拖车、钢窗钢门、小型电动机、铲运机、铸铁管、暖气片等,填补了自治州一些工业产品的缺口。在少数民族地区,搞好民族工业和民族特需商品的生产十分重要。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大力扶持与发展了民族特需用品的生产,如铜沙马瓦、地毯、拉毛头巾、民族家具、民族服装、民族小刀、车马挽具、民族刺绣、长筒袜、铁皮器皿等商品的生产发展较快。同时,逐步引导生产民族用品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扩大生产,并拔给专款和机械设备,建立了专业的民族用品制造厂、社或车间。目前,在手工业基础上发犀起来的二轻工业,已遍布全州各县(市)和公社,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生产民族特需用品。据伊犁地区备县(市)一九八二年的统计,现已有生产民族用品的厂、社(车间)四十八个,从业人员四千八百多人,年产值达一千八百五十万元,占整个二轻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为一九四九年全州轻工业产值的五倍。主要产品的产量和花色品种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一九八二年与一九七六年相比,服装增长了二十倍,铜沙马瓦增长了七倍,民旅马靴增长了四倍,首饰、地毯、土陶器皿和民族木器家具等也有很大的增长。伊犁地区生产的民族特需用品已有三十二种列入自治区计划内。其中有些产品,如镶嵌着铜、铝花丝或人造宝石的骨柄小刀,制作精美的马鞭和马鞍,缕边绣花的漂白布窗帘和床围,用金属条镶嵌图案的木箱,小巧玲珑的儿童摇床等,既是生活用具,又是艺术欣赏品,深受少数民族的喜爱。
  自治州的工业建设,是在底子薄、基数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体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第二阶段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三阶段是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六年,第四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首先在国营厂矿企业中,依靠工人群众,实行民主改革,废除了旧的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清除了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和压迫工人的封建把头,在各族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干部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其次,进行了生产改革,改进了经营管理方法,建立了生产责任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从而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激发了工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产量迅速上升,成本逐渐下降,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卞国营经济的优越性粕地方工业发展的广阔前景。与此同时,在私营厂矿中,建立了劳资协商制度,调整了劳资关系,并通过发放贷款和国家商贸部门的加工订货,使私营工业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各地根据需要和可能,在一些资源集中的地方,兴办了一批煤炭、电力、面粉、榨油及畜产品加工等小型厂矿。同时,中央和自治区派出地质勘探队到自治州各地帮助勘探资源,为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随着国营工业力量的不断增长和私营工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在国营工业和公私合营企业中进行了企业管理的重大改革,保证了国家统一计划的贯彻执行。各厂矿企业依靠各族工人群众,贯彻执行了“勤俭建国”、“勤俭办企业”的方针,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并展了增产节约运动,大力进行了生产技术改革,开展了经常性的社会主义教育,提高了各族职工的社会主义觉悟。、同时,注意与加强了生产安全和劳动保护措施,普遍实行了劳动保险、公费医疗和福利补助,各族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生产发展。一九五七年全州已有国营及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六十多个,固定资产达五百五十万元。当年全部工业总产值达二千八百七十万元,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了两倍半。主要产品的产量,一九五七年与一九四九年相比,发电量增长了三倍,原煤增长了七倍,皮革增长了二倍,皮靴鞋增长了五倍。
  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之前的这一时期,自治州的工业经历了曲折的道路。这期间,先后建成了毛纺、棉纺、针织、造纸、卷烟等一批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逐步改造和扩建了煤炭、电力、皮革、皮毛、粮油加王、酿酒等工业,建设了炼铁、焦炭、机械修造筹新的企业,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各县都积极创办了小水泥、小煤矿、食品和服装加工工亚。但是,由于“左”的思想影响,轻视科学技术,忽视调查研究,不顾财力、物力条件,不讲经济效益,盲目追求高指标、“小而全”脱离客观实际。使许多厂矿由于先天不足,长期以来技术过不了关,经营管理差,消耗大,成本高,产品没有竞争能力。同时,曲于行业交叉,布局不合理,既浪费了资金,又造成了工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后经过调整,当初步扭转和改变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工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和发展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一场动乱又打乱了企业的生产秩序,有的企业甚至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工业生产下降,亏损严重,主要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据统计,一九七五年全州列入预算的企业亏损额达八百六十万元,盈亏相抵后还亏损一百七十多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引下,自治州的工业开始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经过调整,关停并转了一批成本高、亏损大、产品无销路的企业,使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为了迅速提高企业的素质,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了企业整顿工作,调整和加强了领导班子,整顿了劳动组织和劳动纪律,推行了全面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和经济核算工作,落实了以承包为中心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效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据一九八二年的统计,列入汇编的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盈利企业占百分之八十五,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达到三千二百八十万元,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和亏损面均比一九七六年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全州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百元产值实现的积累由一九七五年的十二点三六元,提高到一九八一年的二十点一四元,增长了百分之六十三;百元产值占用的流动资金下降了百分之王十六点八。
  随着工业建设的发展,自治州工业战线的职工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一九八二年全州工业企业职工已达六万五千多人,比一九四九年的职工总数增加了五倍半。各族职工的素质和物质文化生活有了相应的提高和改善。
  三十多年来,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培养教育下,自治州各族职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哈萨克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工程技术干部和技本工人迅速成长起来,有些还担任了工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州各地都采取各种形式加强了职工的政治和文化技术学习,培训了企业管理干部,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生产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各族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据阿勒泰地区一九八二年的统计,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职工年平均工资达一千零二十五元,比一九四九年全州职工的平均工资四百多元翻了一番多。另据一九八二年对伊宁市四十户职工家庭收入的调查,平均每户五点二五人中已有二人就业,列入调查的二百一十人平均每人每月实际收入达三十二元,每人居住面积已接近七平方米。许多职工的家庭购置了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近年来还增添了电视机、洗衣机和收录机。
  现在自治州的各族职工正积极响应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号召,为进一步挖掘自治州的工业潜力,为开发建设自治州这块宝地,而辛勤劳动和努力工作着,自治州的工业建设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知识出处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85

本书实事求是地反映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行政区域内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比较全面系统的历史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