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人物传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022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物传略
分类号:
F426;D261;D262
页数:
12
页码:
656-667
摘要:
杨拯陆(1936~1958年),女,汉族,1936年3月12日生于陕西西安,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女儿。她勤奋好学,孜孜以求,1949年上中学时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她考入西北大学地质系。1954年,她刚满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关键词:
独山子
克拉玛依
先进生产者
自治区
中国共产党
内容
杨拯陆
杨拯陆(1936~1958年),女,汉族,1936年3月12日生于陕西西安,是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的女儿。她勤奋好学,孜孜以求,1949年上中学时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她考入西北大学地质系。1954年,她刚满18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5年,杨拯陆大学毕业。面对国家建设亟需石油的形势,她立志肩负起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使命,远离城市,告别亲人,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边疆建设和石油勘探事业作贡献。她的第一志愿是到新疆。
分配到新疆石油管理局后,杨拯陆先后担任地质技术员,勘探队副队长。尽管她能调到机关工作,也有到苏联学习的机会,她却坚持到最艰苦的野外勘探队工作。
作为爱国将领的后代,杨拯陆从小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照顾。但她从不高傲自大,而是事事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普通一兵的身份和同志们打成一片。在极其艰苦的勘探生活中,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经常把最困难的工作留给自己干。在酷热的荒漠中,她把水壶里的水让给了战友,自己去喝苦水洼中的脏水。她以身作则,激励每个勘探队员独立工作,克服困难,向戈壁荒野挺进,与酷暑、严冬和风沙搏斗,积极完成勘探任务。
杨拯陆对事业挚着追求的精神,对工作的严谨踏实和公而忘私的品德,受到大家的称赞,她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6月,年仅20岁的杨拯陆出席了新疆石油管理局第一次党代会。1958年,杨拯陆调到北准噶尔石油地质勘探大队106队当队长,同时兼任大队的党、团总支委员、局团委委员。
1958年9月25日,杨拯陆和队员张广智在东疆三塘湖盆地进行野外作业时,突然遇到寒流袭击,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20多度。没有任何防寒准备的杨拯陆和张广智在冰天雪地里拼搏十多小时,匍匐 28千米,最后终因力尽气竭,不幸遇难。年仅22岁的杨拯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怀里还紧紧揣着一包珍贵的地质资料。后来在杨拯陆生前工作两年的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诞生了年产原油100万吨的新油田。
杨拯陆把一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新疆石油勘探事业,在人们心中竖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为了纪念杨拯陆,北准噶尔石油地质勘探大队党委决定,把三塘湖盆地的储油构造命名为“拯陆背斜”。矿区党委决定,追认杨拯陆为“党的好女儿,优秀共产党员”,并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石油职工向她学习。
达一木江
达一木江(1926~1966),男,维吾尔族,1926年5月20日生于新疆阿克苏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1951年5月,他到独山子油矿参加工作,先后当采油工、采油队副队长。他工作积极,表现突出,吃苦在前,脏活累活抢着干,经常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多次荣获矿级、石油局级先进生产者称号。1956年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石油部先进生产者的光荣称号,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的亲切接见。
1957年,独23井发生井喷,达一木江的右臂和右腿有4处被飞转的油管砸断。住院治疗4个月后,仍然坚持到井上干采油工作。60年代初期条件十分艰苦,达一木江身残志坚,他坚守岗位,尽心尽职,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受到矿区领导和广大职工的一致好评。
1961年,达一木江调到克拉玛依市采油一厂工作,担任维修队班长。在新的岗位上,他一如既往,始终保持着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作风,体现了石油工人坚毅、刻苦和献身石油事业的崇高品德。
达一木江生活艰苦朴素,他坚持“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两个离不开的思想,工作、生活中对待汉族、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哪家有困难,他都拿钱、粮给予帮助。他只上过小学三年级,但他刻苦学习文化、钻研技术,能阅读各种技术资料。工作中,他主动帮助青年职工,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他常说:“为国家多出点力是我的份内事”。
达一木江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1966年3月,他第二次住进克拉玛依职工总医院。11月17日,因病逝世,终年40岁。
许利清
许利清(1931~1978),男,汉族,1931年11月生于新疆玛纳斯县。许利清从小是个放牛娃,十多岁就给财主当长工,1947年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1949年回乡,在玛纳斯、石河子、乌苏等地做工。1954年7月,他当了一名石油工人,1959年5月3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独山子基建处、行政处、试采处、油田处,以及克拉玛依钻井处、井下作业处和测井公司工作。
许利清不怕苦,不怕累,工作表现突出。当拖拉机手时,他不仅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还主动帮助井口的同志工作,在104号井,他与井口的同志配合,创下一小时下67根油管的全大队标杆纪录。修拖拉机时,他经常忘我工作,日夜操劳,有时连续加班干活,不完成任务不回家,确保设备的完好率,不耽误井口的钻井生产。由于他工作积极,成绩显著,6次被评为厂处级先进生产者,2次被评为局级先进生产者;1959年被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授予先进生产者光荣称号。1960年他被邀请出席全国群英会,但因病未能参加。
许利清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一心工作,乐于助人,唯独顾不上家庭和亲人。1967年他调入安装大队修理车间,先后担任班长和车间副主任。他身先士卒,重活累活抢着干,经常早出晚归,义务加班,利用休息时间带领职工搞基建。有一次妻子患胸膜炎,发高烧,此时恰有车在伊犁出了故障,打电话请求抢修,他略作沉思,撇下病重的妻子,匆忙赶去伊犁修车。孩子有病时,他同样也顾不上,给孩子看病打针的事全撂给了妻子。
许利清是个多面手,不论是驾驶汽车、拖拉机,修理车辆,还是电工、钳工、水暖工,他样样都是行家里手。他刻苦钻研技术,也热心传授技术,为车间无偿地培养了许多技术骨干。
长期的忘我工作,许利清积劳成疾。自1976年起,他的体质每况愈下,经常感冒发烧,不久又患了青光眼和视网膜脱落症,单位和医院多次让他住院治疗,他仍然坚持上班。后来他的肾炎发作,又转为肾结核,于1978年2月病逝,终年47岁。
肉孜·牙可夫
肉孜·牙可夫(1928~1981),男,维吾尔族,1928年5月生于新疆吐鲁番。肉孜,牙可夫自幼家境贫寒,他10岁就给巴依家放牧牛羊,后在乌鲁木齐二道桥一家铁匠铺当学徒,1950年进铁厂做工。1951年3月后,肉孜·牙可夫先后在独山子钻井队、钻井处修理部和克拉玛依矿务局钻井修理部当柴油机修理工,1958年调克拉玛依机械厂工作,历任修理车间副主任、机动科副科长。
肉孜·牙可夫忠厚老实,踏实肯干,工作勤奋,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干得相当出色,无处不闪烁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常对人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做好本职工作是我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1955年,肉孜•牙可夫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工作中吃苦在前,辛勤操劳,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完成各项生产任务,是全厂公认的好党员、好工人。
肉孜•牙可夫只有初小文化程度,为了更好地工作,他求知若渴,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汉语,刻苦钻研技术,提高理论水平,并在实践中大胆尝试,积极创新,解决了不少棘手的技术难题。他对技术精益求精,积累了丰富的机械修理经验。在担任基层领导职务时,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他分管安全和后勤工作,经常带头实干,严格检查各个生产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把安全和后勤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肉孜•牙可夫是个实心眼的热心人,他关心职工冷暖,为职工做过许多好事。他十分注重民族团结,经常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肉孜•牙可夫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名利,每次晋级调资和评先进时,总是先想到别人。他以石油生产和国家利益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他突出的工作表现和高尚的品质得到全厂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几乎年年被评为厂处级生产模范、先进工作者,2次被评为石油局先进工作者,1958年被评为自治区先进生产者。
长期的辛勤操劳,肉孜•牙可夫的关节炎日趋严重,晚年又患了高血压,他常常把病假条揣在身上坚持上班。1981年7月5日,肉孜·牙可夫突发心肌梗塞病逝,终年53岁。
杨学仁
杨学仁(1935~1981),男,汉族,1935年7月生于山东省日照市安岚乡。杨学仁自幼家境贫寒,1955年参加革命,在部队历任战士、机枪连班长,荣立三等功2次,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7月在国防施工中受连队嘉奖,荣获团二级施工能手称号,1958年获济南军区五好战士称号。1959年3月,杨学仁随部队转业到克拉玛依油田工作,在运输处二队当司机,从此驾车成了杨学仁终身的职业。
杨学仁吃苦耐劳,以坚毅、顽强的品格和发奋努力的精神对待工作,早出晚归,多拉快跑,月月超额完成任务。他担任副队长时,有一次带队去伊犁拉运木料,由于徒弟未将车厢侧板关好,一根圆木从车顶上滚下来,砸伤了杨学仁的头部。他头顶上缝了 10针,但他一天也没有休息,照常出车。他不仅开好自己的车,超额完成任务,还乐于助人,帮助其他司机检查车况、装卸轮胎、修理车辆。他经常主动去干额外的工作,1977年大年初二,他出车刚返回,得知采油三厂的储油罐将会爆满外溢,急需加班突击抢运,他匆忙驾车前往,直忙到深夜1点后才饿着肚子疲惫地回家。
杨学仁为人正直,公私分明,原则性强。他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以车谋私。每年冬季,单位分发烤火煤,他身为司机,却总是坚持让妻子用架子车运煤回家。1969年他大女儿患麻疹和肺炎,杨学仁当时刚从乌鲁木齐返回,又接受了去伊犁的任务,把病重的女儿及同时患病的儿子一起撂给了无可奈何的妻子,毅然出车了。杨学仁开车20多年,拉运过无数的物资,献身于油田运输事业,全心全意地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他几乎年年被评为厂处级优秀共产党员,1960年被评为新疆石油局先进工作者,1964年被评为自治区五好职工。
1980年,杨学仁常常感冒发烧和咳嗽,但他仍然坚持带病上班,后来病情日趋严重,直至吐血咳血,才入院诊疗。经诊断已是肺癌晚期,他坚持不让单位为他多花钱治疗。1981年8月18日,杨学仁病逝,终年46岁。
瓦力斯•斯地克
瓦力斯•斯地克(1921~1982年),男,哈萨克族,1921年6月3日出生。少年时期,因家境贫寒给牧主放羊。1945年在独山子油矿工作,195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克拉玛依市境内发展的第一个共产党员。历任独山子油矿工人,抽油车间主任、副经理、工程师,独山子矿务局工会主席、副经理、党委书记,新疆石油管理局工会副主席、主席、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常委等职,并被选为全国总工会第七、第八届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工会副主席。
瓦力斯•斯地克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他作风正派,平易近人,谦虚谨慎,团结同志。50年代,在独山子工作期间,一次井上抢险中,他昼夜奋战在井场,连续1个星期没回家,妻子只好把他的饭送到井场。60年代,油矿新招工人中不少来自农牧区,经济困难,瓦力斯•斯地克经常用自己的工资帮助他们。瓦力斯•斯地克不仅自己热爱石油事业,而且要求子女也立志献身油田。70年代初,他的二女儿幸运地考上自治区某文艺团体,但瓦力斯•斯地克苦口婆心,劝女儿扎根油田,为石油工业献青春。
由于工作出色,50年代初瓦力斯•斯地克,曾连续3年被评为独山子矿务局一级劳动模范,并受到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邓小平等的接见。1982年10月21日病逝。终年61岁。
阿不都拉•艾则孜
阿不都拉•艾则孜(1930~1982),男,维吾尔族,1930年10月15日生于新疆喀什县。1951年2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和文化教员,1954年8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从部队转业到克拉玛依油田钻井处工作,此后又调到电厂中心电站工作。
50年代,中心电站各方面条件差,工作繁杂辛苦,阿不都拉•艾则孜早出晚归,恪尽职守,对工作极端负责,经常24小时连续作业,让孩子把饭菜送到工作岗位上来。中心电站有一处28米高的高压水箱,他常常爬上爬下查看仪表,排除故障;水泵房的抽水机入口处经常发生堵塞,每次总是阿不都拉•艾则孜深入到地下2.5米的坑道里,在一米深的水中疏通水道。他吃苦耐劳、勤奋工作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贏得了全厂干部职工的尊敬,年年被评为厂处级先进生产者、优秀党员,多次获局级先进生产者称号。1962年,一场11级大风袭击了克拉玛依,造成全市停电。阿不都拉•艾则孜及时启动备用电机,恢复供电,荣立了一等功。1964年、1965年,他被评为自治区“五好职工”。
阿不都拉•艾则孜长期坚持自学文化知识和钻研专业技术,不论是柴油机、水泵还是配电作业,他都认真作学习笔记,他的学习笔记有45万字以上,笔记本上有大量的插图、说明及用红兰铅笔划线圈点的记号。为了给职工传授技术,他还自学俄语,不仅能阅读有关电机、柴油机和水泵方面的专业书籍,还将大量的俄文专业资料译成维吾尔文,用于指导电站的维修技术工作。
阿不都拉•艾则孜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求名利,不计得失,经常为其他同志着想,热心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他一家7 口人住两间房子,屋顶还经常漏水,电站领导3次给他调配新房,他都婉言谢绝。一次单位分新房,妻子和孩子们把床都搬进去了,他知道后很生气,坚持叫家人搬出来,把新房让给别的同志。1980年,四女儿分到电站工作,有关领导就其女儿的安排征求他的意见,他却让女儿去干最艰苦的外线工和瓦工,他说:“艰苦的条件最能锻炼人。”
阿不都拉•艾则孜常年劳累,患了多种疾病,从1975年开始常常感到体乏无力、胃涨、肝疼,有呕吐感,医生一再要求他休息,他总是坚持上班,拼命工作。1980年,他的双腿肿胀,每天要按摩和热敷,但他仍然照常上班,直到病得大吐血才住院,医院确诊他为肝硬化和肾炎。1982年,他第二次住院,子女们让他去上海治疗,他说:“去上海治疗花费太大,不要麻烦组织,在克拉玛依治疗就行了。”电厂工会派人来看望他,留下200元钱。他对妻子说:“这些钱不要花了,留下给更困难的同志用,你把钱交还给组织。”1982年11月19日,阿不都拉•艾则孜病逝,终年52岁。
只金耀
只金耀(1917~1982年),男,汉族,1917年11月生于山西省吉县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2月参加革命,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在农村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经受过残酷斗争和复杂环境考验。1944年,地下党组织被破坏,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坚如磐石,严守党的机密。被营救出狱后,历任山西省吉县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县长,陕西省延长县延水关黄河工委委员,甘肃省会宁县县委书记等职。1952年10月,担任延长油矿副矿长兼党委书记。
1955年1月,只金耀任新疆石油管理局独山子矿务局党委书记,克拉玛依探区分党委书记。1956年,调任克拉玛依矿务局局长、党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当时的独山子矿务局及炼油厂,刚接收苏方股份,苏联专家撤走后,技术人员奇缺,开工不足,生产不能正常运转,生活物资也供应不足。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只金耀带领矿务局党政负责人,多方调集、培训专门人才,与广大职工一道,群策群力,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并派出钻井队进军黑油山,与石油管理局领导一道,深入钻探一线,研究工作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为发现和拓展克拉玛依油田作出突出贡献。他主持了设立独山子矿区地方行政工作委员会的工作。1957年3月1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筹备委员会,只金耀任主任,主持了建市筹备工作。1958年7月,主持召开了克拉玛依市第一届人代会。1958年9月,只金耀兼任乌尔禾钻井处党委书记。在只金耀的重视支持下,克拉玛依矿务局和市人委的工作机构逐步配套完善,各项工作运转正常。在油田生产、城市建设、地方工业、交通邮电、生产生活、物资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开始,石油部从各省区石油管理局选拔精兵强将支援大庆会战,只金耀任建筑指挥部书记兼指挥,大庆会战指挥部副总指挥。
1978年12月,只金耀调任长庆油田副指挥。1982年病逝,终年65岁。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共和国的解放事业和石油开发建设事业。
刘 贵
刘贵(1904~1982),男,汉族,1904年9月14日生于辽宁省朝阳市东昌乡,出身贫寒。刘贵15岁就外出打工谋生。1953年10月,刘贵参加革命工作,在石油战线上一干就是20多年。他先后在新疆石油局第一食堂、克拉玛依矿务局行政处、钻井处、作业大队、技术作业处等单位食堂当炊事员和炊事班长。刘贵以食堂为家,为石油职工的生活倾注了所有的心血。1957年,刘贵被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授予先进生产者荣誉称号。
1958年,刘贵任钻井处食堂的炊事班长,生活条件艰苦,工作劳累,食物匮乏,他日夜操劳,千方百计调剂伙食,尽量让职工群众吃得好,吃得满意。体现了石油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的风范。他每天早晨4时左右就来到食堂,做好准备工作。为了能经常变更饭菜花色品种,他事先做好安排,保证每天不少于16种菜。他耐心指导炊事工作,亲手烹调操作,细心做好每一道饭菜。当时食堂职工每10天轮休一次,而刘贵却从未真正享受过一天安逸。轮到他的休息日,他照常来食堂看一看,转一转,再干上一阵,依然是忙忙碌碌一整天。有个别职工不吃肉,细心的刘贵专门为他们单独炒一些鸡蛋或别的菜肴。在粗粮搭配比例大的年月里,刘贵设法粗粮细作,他用高粱面做成各种花色品种的食品,为职工调剂口味。为了降低成本,他节俭持家,带领炊事班职工用菜叶、刷锅水和剩饭菜喂猪,食堂每年宰杀十多头自养的肥猪,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赞扬。当时酱油短缺,刘贵教大家制作豆瓣酱,克服调味品不足的困难。有一年食堂进了很多马肠子,大家吃多了就嫌腻烦了,刘贵将马肠子剥去皮,剁成肉馅,做成丸子,大家吃得很香。
1965年,刘贵调技术作业处食堂工作,食堂条件太差,都是大锅饭菜。刘贵开起了小灶,增添了各式口味,丰富了饭菜品种,改善了伙食标准。刘贵是当时克拉玛依少有的二级厨师,他热心传授烹调技术,手把手教徒弟学艺,为改善职工食堂的伙食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忙完了食堂工作,又到外面打扫卫生、劈柴、堆煤和捡煤核。食堂每年拉运来数十吨煤,全是刘贵抽空把煤堆整齐;1967年他拾回的煤核有十多吨,为食堂打柴40余车。他还经常照顾女职工,帮助她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每逢春秋季刮大风,总是刘贵在食堂昼夜查看。
刘贵正直无私,克己奉公,长年担任食堂炊事班长,掌管大量的食品和财物,他严格按制度办事,掌管好食堂的所有财物。
刘贵1976年退休,回到亲友所在的呼图壁县安度晚年。1982年12月21日病逝,终年78岁。
张学文
张学文(1927~1985),男,汉族,1927年10月15日生于甘肃省酒泉县怀茂乡。他从小给财主家放羊、当长工,后来去玉门做工。1949年9月参加革命,195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张学文从玉门油矿炼油厂调到新疆石油局输油处工作,先后在输油总站、保温队、机关机动科任锅炉钳工、班长、副队长等职。1964年他被自治区授予“五好职工”光荣称号。
张学文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工作积极努力,兢兢业业,是大家公认的实干家。在玉门油矿水汽车间,他分管供水、供汽及供风,经常带头苦干,日夜操劳,组织全班职工出色地完成生产任务,年年获得厂矿级先进生产者称号。调入克拉玛依输油总站后,他仍然是生产线上的“排头兵”。张学文在输油总站锅炉房工作期间,严格把关,确保冬季的供暖供汽正常运行。后来他负责分管克独线的供暖供汽工作,线长点多,在沿线150多千米的各个供暖作业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由于他对夏季检修工作抓得紧,平时维修检查极端负责,不留隐患,保障了冬季安全供暖供汽。1962年冬,有一次停水,张学文立即带领大家收集积雪,加温化水后再加入锅炉,避免了锅炉因缺水而停炉。当年锅炉供燃的渣油十分短缺,张学文带领大家收集落地原油,灌入渣油罐内,保障了锅炉的燃油供应。每逢停水停电,他总是最先到现场设法救急处理,确保锅炉安全生产。夏季检修锅炉,他带头钻进充满油气味、闷热窄小的炉腔内作业。为了争时间抢速度,他白天干活,黑夜加班,节假日不休息,一心扑在检修工作上。他还自制了一些专用修理工具,试验各种清垢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张学文在工作中尽职尽责,任劳任怨。1975~1982年,他在机动科负责分管锅炉的调人、搬迁和检修工作,1985年又调人输油处保温办公室工作。虽然他从未评过技师职称,但他却是人们心目中的技师和土专家。他始终保持着一名普通石油工人的本色,既负责技术指导,又坚持带头苦干,体现了石油人“三老四严”(三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四严: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黑夜和白天干工作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干工作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干工作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干工作一个样。)的风范。
张学文生活节俭,乐于助人,经常帮助同事和徒弟解决生活困难。1983年调资时晋级指标有限,他主动把调资指标让给了家庭比较困难的贾工程师。他还帮助其他单位攻克保温技术难关,到百口泉站维修锅炉,去2号站安装临时活动加热炉,给705站拆除旧锅炉等等,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为输油处赢得了荣誉。1975年,他被评为石油局级先进个人,1978年被评为厂处级先进个人,1980年和1981年连续获得厂处级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85年5月,张学文病逝,终年58岁。
王希安
王希安(1927~1988),男,汉族,1927年2月5日生于甘肃省临泽县双泉乡,出身贫苦。1943年在玉门油矿炼油厂当司炉学徒工,1949年回乡务农。1953年3月到玉门油矿工作,先后当过建筑工、班长、锅炉工和锅炉钳工。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扎实苦干,表现出色,年年被评为厂级、队级先进个人,1955年和1956年连续被评为全矿先进个人。
1958年5月,王希安随集体调到克拉玛依油田处修保车间工作,1959年5月调采油二厂,先后在材料库、一车间、油管车间和保温大队当锅炉工。王希安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石油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融进了火热的油田生产建设之中。
1959年冬天,采油二厂成立保温队,在150多人中只有10来个人懂锅炉操作和修理技术。王希安日夜忙碌,废寝忘食,不辞辛劳地手把着手教徒弟,倾注全力地传授技术,仅20天时间就使全部新手学会独立操作。全队10台锅炉,哪里出现故障或技术问题,都找王希安去解决。他总是带头苦干,辛勤操劳,置家庭和妻子儿女于不顾。1960年妻子儿女来克拉玛依探亲,他却常常在单位加班干活;妻子儿女回甘肃老家,他顾不上送行;1964年妻子临产时,他只是让其他妇女去代为看护,自己决不耽误一天工作。
当时锅炉房还兼着收油任务,把散落的原油收集起来送往集油站。王希安总是满身油泥,抢着干脏活累活,是个典型的“工作狂”。哪里有突击活,准有王希安的身影。加班或替班工作,成了王希安的分内事。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在锅炉房周围栽花植树,美化工作环境。有人说他是个闲不住的“傻老冒”,他憨笑着照常干那些费工吃力的分外活。“文化大革命”期间,王希安坚守工作岗位,保证了锅炉的正常运行。
王希安为人耿直,性格质朴,对人对己严格要求,他对待工作只求奉献,不图索取。王希安多年担任材料库班组长、锅炉房班长,掌握着大量的生产和劳保物资,他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为油田生产节约每一颗钉子,每一块铁皮;有些按规定该得的报酬和福利待遇,他都不去领取。他时常教育儿女要继承和发扬石油工人艰苦朴素、“三老四严”的好作风。
王希安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他连年被评为采油二厂先进生产者,局级“五好工人”。1964年他被评为自治区“五好职工”。
1988年3月26日,王希安因患肺癌医治无效病逝,终年61岁。
王光荣
王光荣(1946~1989),男,汉族,1946年11月22日生于四川省泸县,高小文化程度,中共党员,新疆石油局钻井公司7015钻井队泥浆工。他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人伍5年5次立功受奖,1971年王光荣从部队复员,先后在四川、新疆油田的6个单位担任泥浆工。他所到的井队打的都是深探井,对泥浆的性能要求高,但没有一 口井因泥浆失误造成事故。王光荣在油田工作十八年如一日,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在参加塔里木石油勘探会战期间,他怀着盼望早日找到大油田的理想,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总是坚守在泥浆槽旁,认真测定和填写每个泥浆数据。他刻苦勤奋钻研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国内外专业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收集了一套有价值的测量泥浆的数据,为轮南和塔中地区的石油钻探提供了宝贵的泥浆资料。为了提高钻井速度,保护油气层和井身质量,他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多次适时提出调整泥浆体系。
他不图名,不图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全身心扑在钻井工作上。他胸怀博大,乐于助人,善于团结同志一道搞好工作。他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忍着剧烈的疼痛仍然坚守在泥浆岗位上,在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关心着塔中一井是否出油。1989年12月26日,王光荣因患食道癌不幸病逝,终年43岁。
1990年4月,塔指党委根据王光荣的模范事迹,作出全体职工向王光荣同志学习的决定,并追认王光荣为优秀共产党员。6月,钻井公司也作出向王光荣同志学习的决定。8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塔里木视察工作时,高度评价王光荣同志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9月21日,中共新疆石油局、克拉玛依市党委隆重召开命名王光荣同志“铁人式的共产党员”大会,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各级干部和各族职工向王光荣同志学习。《人民日报》、《中国石油报》、《工人日报》、《新疆日报》、《新疆工人时报》和《新疆石油报》先后刊登和介绍了王光荣的先进模范事迹。1991年1月19日,自治区人民政府追授王光荣为自治区劳动模范。
王其人
王其人(1910~1991),男,汉族,原名任瑞先,1910年1月25日生于山东省莱芜县孟家花园村。因家境贫寒,做过炭栈学徒工、印刷工。1928年秋加入莱芜县农民协会。1932年7月22日加人中国共产党,任莱芜县县委委员兼任农民协会特支书记。1935年主办“文成书局”,作为县委的联络点。1937年参加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任班长、排长等职。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王其人担任中共山东分局总务处长、组织部组织科长、单县县委书记等职务。1945年作为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11月任旅顺市委书记。
当时的旅顺情况复杂,工作困难重重,王其人带领市委、市政府广大干部开展反奸清算、土地革命等运动,调动了各界群众的积极性,粉碎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封锁、破坏,摧毁了暗藏的“铁血青年团”等反动组织,迅速恢复和发展了各项生产,取得1946年工农业大丰收,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1949年4月,王其人任中共南昌市委副书记、市工委书记。
1950年,王其人任中南局人民监委财经监察处处长、秘书长,处理过许多大案要案。王其人大公无私,敢于碰硬,决不让好人蒙冤,使闻名全国的武汉“纪凯夫冤案”真相大白。他查出了真正的盗窃犯,为纪凯夫伸冤平反。
1954年12月,王其人主动放弃在北京升职的机会,到新疆任中苏石油公司党委书记。在合营企业他得知自己工资提高许多,就通知财务部门扣发了自己高于同级干部的80元工资,直到离休仍保持建国初期的行政九级。王其人和党委一班人克服苏联专家撤走后工程技术人员奇缺等困难,实行了党对企业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工作系统,狠抓政治思想工作和技术培训,很快使企业运转正常。王其人率领公司各级干部深人生产一线,了解情况,研究方案,与职工同甘共苦,顶风沙,战严寒,斗酷暑。1955年6月,提出“安下心,扎下根一不出油,不死心”的口号,为发现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行程数万里,到库车、喀什、和田等地深人野外地质调查小组,了解勘探职工工作、生活情况,鼓励他们艰苦奋斗,再创业绩,搞好南疆石油勘探。在他的领导下,1958年发现了依奇克里克油田,结束了南疆无油的历史。
1960年大庆会战开始,王其人在局党委会上多次强调:“要人给精兵强将,要物资给好的设备。”先后调克拉玛依、独山子两矿主要领导干部和全国石油钻井标兵张云清等大批骨干力量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60年代初,南疆库车发生水灾时,他不顾体弱前往灾区,察看灾情,解决困难,并发动石油局捐款10万元、衣服3万件支援灾区。
在新疆石油局工作期间,他注重建立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体系。在他的重视和支持下,创办了报纸《新疆石油工人》,筹建了石油局党校,开办了石油技校、石油学院,组建了文工团。
1964年,王其人调任中共乌鲁木齐市委第二书记兼第一副市长。
1982年离休后,他回到当年浴血奋战过的地方,住进泰山脚下的山东省干休所。1991年10月26日病逝。终年81岁。
王其人参加革命60多年,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处处表现出坚强的党性,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正如原中纪委书记韩光所说:“王其人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为党为人民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杨克西
杨克西(1964~1992),男,汉族,祖籍河南省扶沟县,1964年12月16日出生于新疆石河子市。
杨克西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由于受家风薰陶,他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在中学时他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先后担任团支部委员、副班长、班长等职务,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1983年7月,他考进新疆大学法律系,由于在学校表现突出,1986年12月杨克西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他被分配到市政法委员会办公室工作,1988年10月被调往石油局销售处。他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努力学习和钻研有关的业务知识,并运用自己的所学专长和掌握的法律知识,为单位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追回外地欠款,解决实际问题,多次被评为双文明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
杨克西一身正气,爱憎分明,敢于同邪恶行为和犯罪分子作斗争,多次单独或协助公安人员抓获罪犯。1992年5月,他与几名同事去外地联系工作。5月19日下午1时许,他们在郑州市汽车站遇见6名盗窃分子作案,面对犯罪分子的猖狂挑衅,杨克西挺身而出,在同犯罪分子搏斗中,他被穷凶极恶的歹徒用匕首猛刺胸部,伤及左心室,失血过多,经抢救无效而英勇牺牲,年仅28岁。他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维护正义、惩治罪恶的凯歌。
杨克西的事迹受到河南省、郑州市党政领导和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1992年6月5日,郑州市人民群众见义勇为基金会追授他“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荣誉称号,并授予见义勇为基金1万元。当地公安部门连续奋战6昼夜,将6名凶犯抓获归案。1992年7月31日,郑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杨克西“荣誉模范市民”称号。8月3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杨克西为革命烈士。9月22日,新疆石油局党委追认杨克西为优秀共产党员。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8
《克拉玛依市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纯朴的语言风格,真实地记述了我市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变迁,记述了各族人民为建设克拉玛依市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作出的不懈努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