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电 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014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电 影
分类号:
F426;R687;G843
页数:
2
页码:
605-606
摘要:
1951年,独山子矿区仅有一座露天电影院。中苏石油公司有一架苏式K—303电影放映机,不定期放映,以苏联影片居多,有一名业余放映员。
关键词:
独山子
电影发行公司
克拉玛依市
放映人员
俱乐部
内容
1951年,独山子矿区仅有一座露天电影院。中苏石油公司有一架苏式K—303电影放映机,不定期放映,以苏联影片居多,有一名业余放映员。
1953年,独山子矿务局成立放映组,人员隶属工会。有苏式KNT单放机1架,除在基地放映外,也常到野外工地巡回放映。以后,随着油田扩大、人员增多,电影放映点和设备也逐渐增多。1954年,独山子新建一座石油工人俱乐部,面积4 4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 100人,开始室内固定放映,新增放映机4台,管理人员39人。
1955年11月,在黑油山的亘古荒原上,利用克一号井的钻机电源,克拉玛依放映了第一场电影——《白毛女》。
1958年,市区新建一座电影院——人民电影院,同时建成一座对外俱乐部——友谊馆。到1966年,全市已有5个放映队,增加东风型、F16型、八一 103型、甘光Ⅰ型等放映机。这一时期,放映人员在行政上隶属市文教科和新疆石油局党委宣传部共同领导,业务管理及影片供应隶属乌苏县电影管理站。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电影放映队发展到10余个,新增南京54/16型、甘光16型、甘光35型等座机。1969年10月1日,克拉玛依电影公司成立。此后,克拉玛依市的电影发行、宣传、放映、技术管理等开始走向正常轨道。但这一时期被禁影片多,新摄影片少,油田除了放映几部“样板戏”戏剧片和新闻记录片外,反复放映十几部故事片。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80年代,境内的电影机构逐步增加、完善。1980年1月1日,克拉玛依市电影分公司成立,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影公司的派出机构。1987年1月1日,财务体制下放,电影分公司更名为电影发行公司,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克拉玛依市电影发行公司负责境内的影片发行、宣传、放映、技术管理、器材供应等。1987年,境内的放映单位发展到74个,放映人员达204人;有电影院2座,对外俱乐部21座,流动放映队51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放映网络。
1992年底,全市共有固定放映场所24个,拥有24套放映设备,24名专业放映人员。由于国产新影片和外国译制影片的大量增加,旧片复映已属罕见。随着电视的普及和群众业余文化的多样化,电影观众逐渐减少。电影队下基层、上工地放映的次数也在减少。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8
《克拉玛依市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纯朴的语言风格,真实地记述了我市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变迁,记述了各族人民为建设克拉玛依市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作出的不懈努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