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油管理局的职工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0120
颗粒名称: 二、石油管理局的职工教育
分类号: G633;F426;G623
页数: 3
页码: 576-578
摘要: 石油局的职工教育事业始于1956年。随着独山子矿区的发展和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云集在天山脚下的戈壁荒滩上。新增职工多为农民和复转军人,文化水平低。为了适应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局开始了以岗位培训为主的多渠道、多层次、形式各异的职工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石油职工的整体素质。截至1992年底,新疆石油管理局在境内建立起35个教育培训中心,24所职工培训学校,有教师486人,占职工总数的0.4%,人均教室面积0.97平方米。
关键词: 独山子 石油职工 石油局 少数民族 技术教育

内容

石油局的职工教育事业始于1956年。随着独山子矿区的发展和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大军云集在天山脚下的戈壁荒滩上。新增职工多为农民和复转军人,文化水平低。为了适应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局开始了以岗位培训为主的多渠道、多层次、形式各异的职工培训活动,不断提高石油职工的整体素质。截至1992年底,新疆石油管理局在境内建立起35个教育培训中心,24所职工培训学校,有教师486人,占职工总数的0.4%,人均教室面积0.97平方米。已经形成从岗位培训到学历教育的职工教育体系。1981年,石油局成为无文盲单位。1992年,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由1956年的6.2%提高到53.69%,石油工人的技术等级由1956年的1.81级提高到中级。
  (一)脱产轮训 石油职工的脱产轮训可以追溯到民国27年(1938年),独山子炼油厂成立后,曾办过两期钻井工人培训班。第一期开办于民国27年(1938年),共20人,其中哈萨克族15名,汉族5名。次年开办第二期,培训65名钻井工。每期培训时间两个半月,半天工作半天学习。教学内容有钻井学、电工学及钻工、司钻、柴油机技术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1955年的4年间,举办多期培训班,学习的专业有67种,培训职工达2 723人次。1955年5月,独山子矿区在安集海创办了第一个工人技术培训队,当时称“技工学校”。第一期学员共42人,全是新招的工人,培训3个月后到生产岗位。尔后学校迁至独山子,改称独山子矿区职工培训队。到1957年,共举办培训班63个,其中少数民族班17个,少数民族学员占32.8%,共培训职工1 978人次,其中钻井技师16人次,柴油机工638人次,采集员29人次,车工49人次,钳工67人次,电测工249人次,其余均为业余文化学习人员。经过理论学习和现场实习,大部分学员在考核中达到3~4级工水平,少数职工考上了 5级工,柴油机工的水平普遍提高了一级。
  与此同时,在卡因地克建立了一个培训大队,负责野外人员的冬训。从1955年开办到1957年停办,共培训工人1 565人次,其中少数民族342人次。
  1961年10月,石油局又在红山嘴重新成立培训大队,1962年迁至市区,1966年撤销。共办培训班53期,培训工人1 501人次,培训的工种有拖拉机驾驶、柴油机、采油、修井、车、钳、司炉、润滑油等。
  1980年,再建石油局培训大队,当年举办短训班8期,共培训工人301人次。1981年举办7期,培训278人次;1982年举办8期,培训 308人次;1983年举办11期,培训 426人次。
  1984年,职工培训任务移交到克拉玛依电大分校,改为干部培训队。工人的技术培训改在各技工学校设的培训点。
  1982~1992年底,石油局在克拉玛依地区共培训司炉工7 564人,电气焊工2 134人,电工2 889人,司钻899人,架工789人,爆破工321人,压力容器操作工1 210人,起重和液化气装瓶工3 342人。11年间,有关直属部门还组织培训兼职定额员510人,统计员522人,标准化计量人员340人,能源管理人员200人。举办现代化管理训练班40期,培训1 600人;举办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259次,接受培训的有7 986人;开办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收听人数达78 320人,有54 301人参加全国全面质量管理统考,占全员69.3%,取证率为88.3%,合格率达92.3%。在岗技术工人61 677人,达标率为62%。全局6 112名班组长普遍轮训了一遍。
  1952~1992年,共举办短期轮训班4 019期,培训职工241 440人次,其中石油局集中培训162期、4 345人次,其余为各厂处自培。
  (二)业余培训
  1.业余技术教育 新疆石油管理局对职工进行正规的业余技术教育始于1956年,当年正式成立职工业余文化技术学校,并分别在乌鲁木齐、地调处、独山子矿区、克拉玛依矿区建立了 4所分校。共举办9个中专班,学员268名。每周六早晨1课时和3个晚上各2课时的学习。1959年招收15个中专班,学员281名。1960年发展到25个班,学员达811人。但由于当时业务学习要给政治学习让路,每周仅1个晚上上2小时课。
  1960年,国家制定了《1960~1967年职工教育发展规划》,职工业余技术教育分初级班和中级班,学制分别为6年和9年。教材以全日制为主,作部分增删。1961年,办初级班31个、学员835人,中级班34个、学员816人。1963年,办技术班284个,有学员5 159人。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职工业余技术教育停顿。
  1977年,职工业余技术教育开始恢复。当年,石油局共办职工学校33所。其他形式的业余技术教育也相继开办,如上技术课及层次较高的技术讲座等,并聘请外国专家讲授新技术。
  1956~1992年,共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讲课3 709次,听课者170 983人次;共办技术讲座4 853次,听讲者达136 328人次。
  2.业余文化教育 石油职工的业余文化教育最初为扫盲教育,始于1954年,到1981年的27年中,共举办文化教育班920个,参加扫盲学习的达25 707人次,其中少数民族7 821人次。脱产班每期3~4个月,业余班每期1~2年。扫盲教育以业余为主,主要由兼职教师任课。使用的课本有1956年新疆民族出版社的《工农识字课本》及后来出版的《职工识字课本》。1964年后曾试用自编的《石油工人识字课本》。到1981年,共有13 611人脱盲,其中少数民族职工4 083人。至此,非文盲职工人数占全局职工总数的92.7%,超过了国家要求“青壮年职工中的非文盲达到85%即为无文盲单位”的标准。
  业余初等教育的主要对象是脱盲学员和从部队转业的解放军战士。从1956~1984年,共举办业余高小文化学习班2 292个,其中少数民族班688个。累计参加学习的人员60 151人,共毕业3 423人。使用的教材为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职工业余初等教材,分语文、算术两种。1960年,石油局自编了《石油职工初等语文》和《石油职工初等算术》上、下册。1979年后采用普通小学五、六年级课本教学。
  业余中等教育在1956~1981年期间,共开办初中班1 373个,参加学习人数达44 169人次。1965年前,有482人毕业,其中少数民族12人。1961年,使用普通中学的课本作教材;1961年后,采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工农业余中学课本》;80年代则用国家教育部编的《工农业余中等学校初(高)中课本》。
  1982年,石油局开始组织1968~1980年毕业的初、高中生进行文化补课。到1986年,经考试合格人数达到23 373人,占应补课人数的77.57%,接近国家要求80%的高限标准,其中汉族职工合格达82%,超过国家的高限标准。
  根据国家要求,从1984年起对未达到高中水平的6 712名中、青年干部进行文化补课。经过6年的脱产和不脱产补习,到1989年底,累计参加高中补课的达11 088人,4 554人取得高中补课合格证。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克拉玛依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8

《克拉玛依市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纯朴的语言风格,真实地记述了我市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变迁,记述了各族人民为建设克拉玛依市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作出的不懈努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