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20035
颗粒名称: 一、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
分类号: F426;P618;T
页数: 2
页码: 525-526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疆的石油勘探,除在独山子狭小的范围进行钻探外,其他只限于一部分油苗区踏探性地质调查和路线性地质普查工作。从1951年开始,在准噶尔、塔里木两大盆地的中、新生界沉积岩分布地带开展了系统的综合性地质勘探工作。至1954年,勘探成果不明显,没有找到一个油田,没有搞清一个构造(包括独山子)。对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黑油山地区,则认为众多的油砂沥青油苗反映了油藏遭受到大面积严重破坏,属枯竭了的残余油藏,无勘探价值。
关键词: 独山子 克拉玛依 准噶尔盆地 乌尔禾 勘探方法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疆的石油勘探,除在独山子狭小的范围进行钻探外,其他只限于一部分油苗区踏探性地质调查和路线性地质普查工作。从1951年开始,在准噶尔、塔里木两大盆地的中、新生界沉积岩分布地带开展了系统的综合性地质勘探工作。至1954年,勘探成果不明显,没有找到一个油田,没有搞清一个构造(包括独山子)。对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黑油山地区,则认为众多的油砂沥青油苗反映了油藏遭受到大面积严重破坏,属枯竭了的残余油藏,无勘探价值。
  1954年底,由地质队长勒•依•乌瓦洛夫和地质师张恺等10人组成的地质队根据自己野外调查收集到的资料,结合研究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其他野外队的新老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编写出《克拉玛依地质总结报告》,报告对这一地区的地层、构造和生储油层提出了新认识。指出该地区的油苗、油砂、沥青等显示,说明准噶尔盆地北部地区是盆地中央广大地区油气生成后运移的指向所在,是油气聚集地区在中新生代地层大面积东南倾的背景下,通过沥青封闭、断层遮挡、地质超覆、岩性尖灭形成圈闭,因而在玛纳斯以北至沥青露头地区,都是含油有利地区。建议进行详细的地球物理钻探工作。乌瓦洛夫和张恺等人的报告突破了当时流行技术理论,得到新疆石油公司的重视和支持。1955年1月,独山子矿务局拟定了《黑油山地区深探钻总体设计》方案,新疆石油公司批准了这一方案。经克拉玛依1号井的钻探实施,带来了建国后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带来了勘探工作由山前向地台的转移。1956年4月,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康世恩率领工作组和专家组组长安德列珂等人来到克拉玛依,对克拉玛依一乌尔禾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支持采用“撒大网,捕大鱼”的勘探方法,在130×30千米广大地区开展10条区域大钻探,发现了克拉玛依—乌尔禾油区。这一勘探方法,经在其他油田会战进一步完善提高,发展成为“整体解剖二级构造带”的重要勘探方法,一直普遍遵循应用。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克拉玛依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8

《克拉玛依市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纯朴的语言风格,真实地记述了我市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变迁,记述了各族人民为建设克拉玛依市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作出的不懈努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