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体制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955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体制演变
分类号: F426;F832;D92
页数: 2
页码: 269-270
摘要: 1952年4月,新疆军区军人合作总社在独山子矿区设立军人合作商店,隶属玛纳斯分社。7月,军人合作商店改为军人合作支社,转归乌苏分社领导。1953年初,军人合作支社划归国营商业系统,更名为独山子贸易商店。4月,成立独山子贸易支公司,有商业网点11个,隶属塔城分公司。8月,独山子贸易支公司改为独山子矿区贸易支公司,归属新疆省贸易公司矿区公司领导。1956年3月,独山子矿区贸易支公司恢复为独山子贸易支公司,复归塔城分公司领导。
关键词: 独山子 商业局 经理部 贸易公司 饮食服务

内容

1952年4月,新疆军区军人合作总社在独山子矿区设立军人合作商店,隶属玛纳斯分社。7月,军人合作商店改为军人合作支社,转归乌苏分社领导。1953年初,军人合作支社划归国营商业系统,更名为独山子贸易商店。4月,成立独山子贸易支公司,有商业网点11个,隶属塔城分公司。8月,独山子贸易支公司改为独山子矿区贸易支公司,归属新疆省贸易公司矿区公司领导。1956年3月,独山子矿区贸易支公司恢复为独山子贸易支公司,复归塔城分公司领导。4月,独山子贸易支公司派出6名职工,在黑油山搭起帐篷,成立克拉玛依黑油山门市部,被称为“帐篷商店”。10月,克拉玛依矿区贸易公司成立,直属自治区贸易公司,有职工208人,承担着克拉玛依矿区日用百货、服装、鞋帽、文化用品、五金、交电、化工、肉食、蔬菜、粮、棉、食油、石油等商品的供应及饮食服务的经营。12月,独山子贸易分公司成立。1957年1月,乌尔禾贸易公司成立,隶属克拉玛依矿区贸易公司。同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23团场在克拉玛依矿区设立第一个蔬菜供应点。
  1958年5月,撤销克拉玛依矿区贸易公司,成立克拉玛依市商业局。商业局为行政、企业合一的机构,内设人事、秘书、财会、物价、计统、业务、食品、生产管理8个科,并管辖独山子、乌尔禾两个贸易公司,下设商业网点37个,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商品统一调拨制度。年末,商业局有职工478人。1959年,商业局成立工业品、食品、饮食服务3个经理部,撤销独山子贸易分公司,成立独山子区商业局,在全局推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善经营管理”的“两参一改”制度。1961年4月,成立蔬菜经理部。1964年4月,撤销市商业局,成立市贸易公司。1965年4月,乌尔禾贸易公司改名为乌尔禾商店,独山子区商业局恢复独山子贸易公司建制。按照“石油生产到哪里,商业服务到哪里”的宗旨,针对石油生产战线长、区块分散的特点,商业局将一辆防尘汽车改装成商业流动服务车,配备5名职工,经营百货、食品、蔬菜3大类500多种商品,对20多个边远生产点定期定点巡回供应,被工人称为“流动商店”。年底,建成综合性商店及理发、饮食、缝纫、修理、照相、刻字等商业网点62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商业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经营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下降,商品购销又回到全部统购包销的老路上。1967年12月,市贸易公司由职工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开始指挥商业经营。1969年4月,军管委员会对市贸易公司实行军事管制。1970年3月,市贸易公司革命委员会成立,撤销各科室,设立政治工作组、生产指挥组、办事组,管理商业。1971年1月,独山子贸易公司革命委员会成立。同年,克拉玛依市医药公司成立,归市计划委员会领导。1973年,恢复市商业局及下辖的百货、食品、饮食服务、蔬菜经理部,市医药公司改为医药经理部,划归市商业局。
  1978年以后,商业系统改善经营管理,改革经营机制,商品经营逐年好转。1979年,恢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商业单位改革管理体制,实行专业核算和归口管理制度,并在饮食服务经理部实行经济责任制试点。1980年,撤销医药经理部,成立克拉玛依市医药管理局。
  1981年,流通领域进行改革,在购销形式上同厂家直接联系,减少环节;在管理体制上,商业局撤销各经理部,成立百货、纺织品、蔬菜果品、五金交化、糖业烟酒、食品、饮食服务、土产日杂8个专业公司,实行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5月,克拉玛依市酒类专卖局成立,与糖业烟酒公司合署办公。8月,撤销土产日杂公司,成立克拉玛依市供销合作社。1981年,国营商业推行“集体承包、利润包干、超利全留、自负盈亏”的经营责任制。至年底有职工1 745人,商业网点99个。1983年,百货公司、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纺织品公司、糖业烟酒公司实行“利润基数留成、超额分成”的承包责任制;蔬菜公司实行“亏损包干、超亏不补、减亏留用”的承包责任制;饮食服务公司执行“利润包干、超额分成、差额罚补”和“全额利润分成”的承包责任制;食品公司实行“亏损包干、减亏分成、超亏不补”的承包责任制。1985年1月,商业局改革用人制度,实行干部聘用制和工人合同制。5月,准噶尔综合商场正式开门营业。1986年,商业局下放了企业的择优进货权、商品价格制定权、职工奖罚权、专用资金支配权、人事调配权、机构设置权、干部聘用权、残损商品处理权。大中型企业采取“工资浮动”、“利润基数包干、超额分成、缺额罚补”等承包制。小型企业和饮食服务业推行“国有民营”、“租赁承包”、“定额包干、超额归己”等承包制。1987年4月,商业局与下属单位分别确定经济指标,实行指标与资金挂钩,签订合同,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奖罚“上不封顶、下不包底”,彻底打破“大锅饭”。1988年7月,商业系统内部实行配套改革,推行经理(厂长)负责制和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商业局对人民政府、专业公司对商业局、商店对公司、柜组对商店”的四级经营承包网络,有65个独立核算的企业进行承包。
  1992年底,市商业局下属百货、纺织品、五金交电化工、糖业烟酒、食品、蔬菜果品、饮食服务等7个公司及独山子区商业局、准噶尔商场、食品加工厂等单位,加上市经济计划委员会下属的市医药公司,共有商业职工2 094人,经营网点102个,其中独山子区商业局有职工416人,商业网点44个。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克拉玛依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8

《克拉玛依市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纯朴的语言风格,真实地记述了我市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变迁,记述了各族人民为建设克拉玛依市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作出的不懈努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