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独山子炼油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9427
颗粒名称: 一、独山子炼油厂
分类号: F426;F416;F326
页数: 4
页码: 198-201
摘要: (一)沿革 民国25年(1936年)8月,新疆省政府与苏联政府合作成立独山子石油考察厂。10月,原安集海炼油厂并入后改称独山子炼油厂,苏方称其为独山子石油康宾纳(康宾纳为俄语“联合企业”之意),实际为钻井、采油、炼油生产合一的石油矿。民国33年(1944年)8月,改称乌苏油矿筹备处,由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甘肃油矿局经营。次年9月,由新疆“三区”政府接管经营。
关键词: 建成投产 技术改造 独山子 炼油厂 加工能力

内容

(一)沿革 民国25年(1936年)8月,新疆省政府与苏联政府合作成立独山子石油考察厂。10月,原安集海炼油厂并入后改称独山子炼油厂,苏方称其为独山子石油康宾纳(康宾纳为俄语“联合企业”之意),实际为钻井、采油、炼油生产合一的石油矿。民国33年(1944年)8月,改称乌苏油矿筹备处,由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甘肃油矿局经营。次年9月,由新疆“三区”政府接管经营。1950年10月后,是中苏石油股份公司(1954年12月31日前)和新疆石油管理局(1955年以后)的下属生产单位。1957年1月起,由新疆石油管理局所属独山子矿务局领导。1961年,独山子矿务局撤销后,依旧为新疆石油管理局下属生产单位。
  (二)生产 民国26年(1937年)2月,利用原安集海炼油厂的蒸馏釜装置(1909年从俄国购进,釜容积4立方米,带加热炉、冷凝器)开始炼油生产。初期,这套装置炼出的汽油较重,煤油色泽不清,产品只能自用。8月另建新釜,容量7立方米,一次可加工原油4~6吨,得汽油2吨、煤油1.3吨,炼制周期24小时,耗煤1.5吨。民国27年(1938年)又建2 口新釜,日炼量分别为4.5吨和6吨。
  同年筹建管式常压蒸馏装置,设计年加工能力5万吨,全部设备由苏联进口,流量、温度、液面都能自动控制,至民国31年(1942年)1月建成投产。因原油供量不足,每月只开工四五天,其余时间停工,仍用釜式蒸馏装置生产。次年合营结束,苏方将管式常压蒸馏设备拆运回国。
  民国33年(1944年),乌苏油矿筹备处修复两个炼油釜,容积分别为80桶(约9.4立方米)和25桶(约3立方米)。恢复炼油后,每月可处理150吨原油,产汽油60吨,煤油10吨。次年9月,“三区”政府接管油矿后,继续使用2 口蒸馏釜炼制原油,日炼量4~5吨,间歇生产。
  1951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一边利用原有釜式蒸馏装置恢复炼油生产,一边着手建设管式常压蒸馏装置。当年,炼出产品4种,即:56号汽油、+10号重柴油、+20号重柴油和灯用煤油。1952年6月,管式常压蒸馏装置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7万吨。同年,焊制新蒸馏釜,容积11立方米,管线进料,连续生产,全厂原油日处理量由20吨增加到120吨。1953年,釜式蒸馏装置增至6 口釜,日加工能力达300吨。1951~1954年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期间,共加工原油17.3332万吨,生产9种燃料油品。其中生产汽油58 310吨,煤油12 134吨,柴油22 469吨。
  1954~1956年,建成投产单炉热裂化、釜式焦化、氧化沥青装置,具备了原油的全过程系统加工能力。
  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后,独山子炼油厂有了可靠的原料来源。1956年4月,开始炼制克拉玛依原油。1957年,进行第一次扩建,年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1958年底,第二次扩建,年一次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1960年,进行第三次扩建,年加工能力提高到90万吨。1958~1960年,建成与常压配套的年加工10万吨和30万吨的减压蒸馏装置、双炉热裂化装置和第二、第三套釜式焦化装置。在此期间,由于一次加工量的提高,大量经常压蒸馏的渣油无法处理,贮存在露天挖成的土油池中,最多时达到70余万吨。1961年开始,贯彻石油工业部原油加工要“深耕细作、吃光榨尽”的方针,压减原油加工量,处理历年积存的渣油,到1965年基本处理完毕。
  1963年,利用克拉玛依低凝原油资源,采用不经脱蜡工艺生产出成本低、质量高的润滑油、电器用油、冷冻机油、液压油、齿轮油、环烷酸盐类、特种沥青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1964年、1965年,分别建成糠醛精制装置和白土精制装置,扩大润滑油的生产规模。到1965年,独山子炼油厂生产的石油产品达到85种。1966年,原油加工量恢复到47.86万吨。
  1966年,建成常减压联合装置,取代原有的多套常压和减压装置,年加工能力达到70万吨;建成延迟焦化装置,取代单炉裂化和3套釜式焦化装置,在国内首次生产出优质的1号石油焦和用于炼制优质合金钢的针状焦。1967~1977年,独山子炼油厂进行5次技术改造,年加工能力提高到120万吨,并于1976年突破原油加工百万吨大关,达到102.78万吨。1977年11月,年加工能力60万吨的分子筛催化裂化装置建成投产,使汽油辛烷值升至70号以上,汽油、柴油的安定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77年后,独山子炼油厂加快技术改造,提高原油加工能力。1981年,建成全国第一套采用丁酮甲苯作溶剂的酮苯脱蜡装置。1986年,对常减压、催化裂化装置技术改造后,全厂年加工能力由120万吨提高到180万吨。1989年10月,年加工能力150万吨的第二套常减压装置建成,使常减压装置总的加工能力扩大到年产330万吨。1990年3月,建成与一次加工能力相匹配的年产60万吨延迟焦化装置。1992年10月,年产32万吨催化重整装置建成投产,将直馏汽油加工成高标号汽油,生产出合格的90号重整汽油。11月,年产40万吨柴油加氢装置试车投产。
  1992年,独山子炼油厂有职工11 020人,基本生产车间17个,主要生产装置26套,年一次加工能力330万吨,当年加工原油210.949万吨。可生产燃料油、润滑油、溶剂油、沥青、石油焦、液化石油气、石油酸等化工制品7大类19个系列150种产品,是一个大型的燃料一润滑油—化工型炼油厂。
  1979~1992年,独山子炼油厂先后50多次获得全国节能先进单位、全国炼油企业无泄漏先进单位、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大庆式企业、环境优美工厂等国家、石油工业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授予的荣誉称号。1987年进入自治区一级企业行列,1988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三)装置
  1.常减压蒸馏装置 1952年6月,年加工能力7万吨管式常压蒸馏装置建成投产。1957年,增加一常压塔,双塔串连操作,经过改造扩建,年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1958年6月,年加工能力20万吨减压蒸馏装置建成投产,与常压蒸馏组成常减压联合装置。1968年拆除。
  1959年5月,年加工能力50万吨常压蒸馏装置建成投产。1960年10月,年加工能力30万吨减压装置建成投产,与常压蒸馏装置组成常减压联合装置,成为独山子炼油厂主要炼油装置。2套装置相距百米,操作不便,能量消耗大。1966年1月,在减压装置一侧新建配套的年加工能力60万吨常压装置,1967年建成。1968年,将原50万吨常压装置拆除。1975~1977年,以提高原油加工能力为目的进行技术改造,将直径1 600毫米常压塔更换为直径2 000毫米常压塔,修复投产1座6 697焦耳/小时加热炉,使年加工能力达到120万吨。1979~1981年,以降低能耗为目的进行技术改造:加热炉增设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炉内壁用陶纤衬里;一级减压炉由一路进料改为两路进料;一级减压塔增高4米,增加4层塔盘;二级减压塔调整侧线抽出位置;冷却方式由直冷式改为间冷式;调整换热流程等。改造后,加工每吨原油的装置能耗由156.76万焦耳降到66.97万焦耳。1985~1986年,将直径4 200毫米减压塔换成直径6 400毫米减压塔,取消一级减压部分;加热炉管直径由152毫米换成219毫米。每吨原油能耗降到45万焦耳,年加工能力提高到180万吨。
  1987年7月,动工兴建年加工能力150万吨第二套常减压联合装置,1989年11月建成投产。
  2.焦化装置 第一套釜式焦化装置1955年4月建成投产,共6 口釜,每釜容积80立方米,年处理能力3.3万吨。1958年8月,改建为氧化沥青装置。第二套装置1959年4月建成投产,共14 口釜,每釜容积85立方米,年加工能力17.5万吨,是国内当时最大的釜式焦化装置。1970年12月,停止釜式焦化生产,利用该装置进行渣油脱水。1978年拆除。第三套装置1960年7月建成投产,共9 口釜,年加工能力10万吨。1964年,因原料不足停产封存,1968年3月拆除。
  1967年9月在原单炉裂化装置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第一套延迟焦化装置,取代了釜式焦化装置,年加工能力20万吨。经多次技术改造后达到30万吨。1987年8月,开始建设第二套延迟焦化装置,年加工能力60万吨,1990年3月建成投产。
  3.热裂化装置 单炉热裂化装置于1954年5月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7.5万吨,是独山子炼油厂最早的二次加工装置,最高年加工量12万吨。1967年,改建为延迟焦化装置。双炉热裂化装置于1959年10月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30万吨;1978年停用,1984年拆除。
  4.催化裂化装置 1977年10月建成,1978年5月投产,年加工能力60万吨。采用70年代国外新开发的分子筛提升管式工艺,取代了原双炉裂化装置,从根本上解决了二次加工能力不平衡问题。
  5.氧化沥青装置 釜式氧化沥青装置于1955年7月建成投产,有3 口立式沥青釜,年加工能力4 000吨,可生产4号、5号沥青。1958年8月,将原焦化装置的6 口卧式焦化釜改为沥青釜;10月,又新建2 口釜,共11 口釜,日加工量由15吨提高到140吨。1960年6月,进行扩建改造,建成6 口新釜,每釜容积125立方米;由单釜间断生产改为多釜连续生产,年加工能力达到6万吨。1964年,采用热灌成型技术,将氧化后的沥青经管道输送,定量装入牛皮纸袋,改变冷凝后切块包装的落后方法。经过多次技术改造,1986年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1987年拆除。
  塔式氧化沥青装置于1988年动工建设,1989年12月投产,年生产能力10万吨。
  6.丙烷脱沥青装置 1986年9月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10万吨。该装置可将减压渣油中的沥青和胶质成分分离出来,使其成为开发重质润滑油和高级沥青新产品的重要原料,还可调节减压渣油与延迟焦化和氧化沥青装置之间的平衡,改善催化裂化原料油的性质,提高裂化装置的加工量和汽油、柴油收率。
  7.轻质油精制装置 1965年8月建成,年加工能力30万吨,只能碱洗常减压装置生产的轻质油。1977年,进行技术改造,将12号机械油和45号变压器油等轻质润滑油改为电化学精制,年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1982年,全面实现电化学集中精制,1989年,年加工能力达到140万吨。
  8.酮苯脱蜡装置 1982年10月建成投产,设计能力12万吨/年。1986~1987年,进行技术改造,增加结晶、过滤、冷冻设备,更换大机泵,年加工能力提高到20万吨。
  9.糠醛—白土精制装置 糠醛精制装置于1964年6月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2万吨,用于精制润滑油。1966年4月,将抽提部分的瓷环填料塔改换成转盘抽提塔,年加工能力提高到5万吨。1982年8月,增设高低压蒸发塔,调整工艺路线,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
  白土精制装置于1965年3月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5万吨。1967年,扩建改造,加高蒸发塔,增设白土螺旋输送器、过滤机,年加工能力提高到17万吨。
  1971年,简化工艺流程,将单体运行的糠醛、白土精制装置改造成一体化装置,提高了油品精制深度和质量。
  10.微生物脱蜡装置 1970年建成,1971年3月投产,年加工能力0.2万吨,间歇生产,1984年停止使用。
  11.气体分馏—烷基化装置 1988年11月气体分馏装置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5万吨;1989年1月,烷基化装置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2万吨。
  12.聚丙烯装置 1988年12月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1万吨。
  13.高碱性环烷酸钙装置 1967年,建成环烷酸镍装置,生产环烷酸镍、防锈乳化油和高碱性环烷酸钙,年生产能力0.1万吨。1980年6月,改建成高碱性环烷酸钙专用装置,以常压馏分碱洗后的碱渣作原料,生产高碱性环烷酸钙。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克拉玛依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8

《克拉玛依市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纯朴的语言风格,真实地记述了我市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变迁,记述了各族人民为建设克拉玛依市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作出的不懈努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