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独山子油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9392
颗粒名称:
一、独山子油田
分类号:
F426;F416;P618
页数:
3
页码:
171-173
摘要:
是中国大陆上发现和开发最早的油田之一,为新疆石油工业的发祥地。
关键词:
独山子
原油产量
采油速度
生产井
立方米
内容
是中国大陆上发现和开发最早的油田之一,为新疆石油工业的发祥地。
民国26年(1937年)~1950年,生产原油约1.9万吨。1951年,开始较大规模勘探开发。1953年,是原油产量高峰年,此后产量开始下滑。1960年后,下降速度加快,60年代末进入枯竭期采油。1951~1992年末,独山子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约35.41万吨。
(一)概况 清末,《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乡土志》和《新疆山脉图志》皆有关于独山子石油的描述。清宣统元年(1909年),新疆商务总局主持在独山子开掘一 口油井,使用从俄国购来的钻机,钻至20余米时发生井喷,未形成生产能力就停止了工业开采。
民国7年(1918年)的《续修乌苏县志》载:“独山子石油厂,宣统元年开办,现接续开采,产品年出五千斤,价额九百元,用土法开采,运至省城制炼。”民国25年(1936年),新疆省政府与苏联合作开办独山子炼油厂。次年1月14日第一口井出油。井深200余米,初期日产10余吨,很快减为1~2吨,不久即告枯竭。民国30年(1941年)前打成的深200~300米的15 口浅井大都类此。民国30年(1941)后,开始钻中深井,当年11月12日完钻的20号井,井深730米,最初日产量40余吨,以后维持在10吨以上,是独山子第一口有工业价值的油井。
至民国32年(1943年),独山子共钻井33 口,完钻26 口,投入采油的11 口,出油情况较好的7 口。原油日产量波动很大,最高110吨(1943年3月),一般30~50吨。民国31年(1942年),产油7 321吨,为量高年份。
初期,原油由汽车运输;后铺设2 500米直径152.4毫米(6英寸)输油管线,日输能力6 000吨。炼油厂和井场各建油罐2座,储油能力1 400吨。
民国32年(1943年)5月,新(疆)苏(联)合营独山子油矿结束。苏方将11 口油井的油管起出,灌入重泥浆后将井口焊死封闭,油田上一切可以拆除的设备均拆除运走。次年8月后,甘肃油矿局乌苏油矿筹备处着手恢复生产。先后启封修复油井11 口,7 口恢复正常生产,单井日产量最高4吨,总产量每日10吨左右。
民国34年(1945年)9月,新疆“三区”革命政府接管独山子油矿后,投产油井9 口,日产原油4~5吨。由于缺乏器材和技术人员,油矿经营每况愈下。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时,油矿只有2 口出油井,2 口炼油锅,2部旧车床,1部电焊机,2个40立方米的油罐,150余名工人用手工方法捞油,日产油2~3吨。
1950年10月,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成立时,接收的7 口老油井中只有3 口能恢复生产,产量很低。1951年5月1日,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开钻50号井。此后,相继在构造东部和中部部署一批探井和生产井。38号井当年完钻,首次在第三系底部下褐色岩层获得日产较高的自喷油流,初产量26吨/日。
1952~1953年,继续以第三系底部褐色岩系为主要目的层,在构造东部大量钻生产井。1952年,开钻19 口,完钻投产12 口;1953年,开钻14 口,完钻投产15 口。初产量最高的达98吨/日(68号井),低的也在10吨/日以上。1953年,独山子原油产量达到70 241吨,占全国当年原油产量的23%,为油田历史上原油产量最高的一年;日产水平255吨,平均单井日产9.1吨,采油速度2.94%,采出程度5.59%,综合含水率12.6%。
从1951年5月至1954年底,独山子共钻探井24 口,完钻13 口;钻生产井45 口,完钻39 口。累计产油17.4645万吨,天然气1.000.4万立方米。
1955年始,继续在构造东部钻生产井。由于布井过密(井距150米),开采方式不合理,油田产量逐年下降。1955年32 945吨,1956年31 813吨,1957年25 166吨,1958年21 026吨。1959年停止钻井,产量下降至13 038吨。
1954~1960年,平均年产原油2.32万吨,平均日产23吨,平均单井日产1.6吨,采油速度0.97%,阶段采出程度13.08%,综合含水率58.5%。
60年代末,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及含油面积已全部开发动用,年产水平降到1 000余吨。1974年,含水达70%以上,原油年产量降到740吨,采油速度趋于零。
1992年,独山子油田仅存产油井1 口,产原油127吨;产气井2 口,年产天然气441万立方米。
(二)开采 民国25年(1936年)前,为土法采集,即水面直接捞取或掘洞采油。掘洞采油“于横洞子内挖成若干直井,井深七尺至一丈,全区有横洞子两个,长五丈余,直井十个,分布横洞之内”。横洞子,又称“拱洞子”,是向山中水平挖去的“大沟”;直井,实际是垂直挖下去的坑。油和水渗流到直井中,然后用桶吊取。
30~40年代,没有开采方案,钻遇油层就射孔试油。单独依靠溶解气驱开采,一般油井开始产量很高,不久井下原油大量脱气之后,原油喷势减弱,产量迅速下降,部分井能维持较长时间的低产出油或间歇出油。民国31年(1942年)下半年设立抽油部,安装少量抽油机,用22.38千瓦(30马力)或37.3千瓦(50马力)的电动机带动。甘肃油矿局经营时期,技术人员在不能自喷的井上利用天然气进行“气举”试验,获得成功。新疆“三区”政府经营时期,采用放喷后再关井憋压的办法恢复油井自喷;不能自喷的油井人工吊取采油。
50年代初,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急于在短期内扩大生产能力,在地质尚未查清时,采取在已出油井的周围以三角井网、150米井距的方式布置生产井。由于布井过密,没有注水,加之管理不善,靠大压差采油,致使能量早衰,气油比很快由初期的115立方米/吨猛增至1 000立方米/吨,油层压力损失90%左右;筛管完井或投产后多次重复射孔,使油层胶结受到破坏,出砂严重,造成大批油井报废。生产井的自喷期都比较短,一般只有3~6个月。1956年以后,油田基本转为抽油开采。
为恢复油层能量,1958年以47号井为中心试验注气,未见成效。1961年在68井区进行密闭注水(将地层水转注入油层)试验,因找不到大流量高压水源而作罢。60年代末进入枯竭期后,虽进行过堵水、防砂、压裂等增产措施,均未取得满意效果。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8
《克拉玛依市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纯朴的语言风格,真实地记述了我市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变迁,记述了各族人民为建设克拉玛依市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作出的不懈努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