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勘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9367
颗粒名称: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勘探
分类号:
F426;P618;F416
页数:
5
页码:
155-159
摘要:
1951年,中苏石油公司恢复独山子油田勘探,停止8年之久的石油勘探工作重新启动。此后,随着钻探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至1992年,石油勘探工作大致经历了 6个阶段。
关键词:
克拉玛依
黑油山
立方米
克拉玛依油田
乌尔禾组
内容
1951年,中苏石油公司恢复独山子油田勘探,停止8年之久的石油勘探工作重新启动。此后,随着钻探工作的展开和深入,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至1992年,石油勘探工作大致经历了 6个阶段。
(一)恢复独山子钻探,开展西北缘综合勘探 中苏石油股份公司于1951年5月恢复独山子油田钻探。8月开钻的44a井于1952年4月27日完钻,井深902米。4月28日试油,10毫米油嘴日喷原油100吨,天然气18 246立方米,从而发现了独山子油田的主要产层。至1954年,共钻探井25 口,主要集中在第三系各含油层,部分钻探侏罗系和北翼逆断层下盘第三系地层。由于对复杂的地质情况缺乏了解,钻井中事故频生,在完钻的16 口井中,3 口工程报废、2 口地质报废、6 口未达目的层而提前完钻,只有62A井钻开早第三系下部红色层。通过钻探,发现了第三系中新统褐色层砂岩油气藏,探明含油面积1.2万平方千米,储量234万吨。
在重点勘探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坳陷的同时,盆地西北缘的综合勘探起步。1951年,莫依先科(苏联专家)领导的4/51地质详查队在黑油山一带完成200平方千米的地质细测,制出1:2.5万地形地质图,发现16个小构造及20余处沥青丘和含油砂岩,证实该地区是有希望的含油区。
配合地面地质调查,1952~1954年在西湖(地质构造名称,位于独山子西北、乌苏县城南)至克拉玛依地区钻地质井17 口,进尺6 892.1米。其中1952年3月至次年4月在黑油山沥青丘附近钻的4 口井有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但未获得有开采价值的油流。
50年代初,地震、电法、重磁力等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开始运用。1952~1954年,动用重磁力队4个队年,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进行普查、详查;动用电法队3个队年,在独山子一克拉玛依、乌尔禾作垂向电测深剖面。1954年动用1个地震队,在车排子一卡因地克勘测,掌握了盆地西部基底表面逐渐向盆地中心和盆地南缘方向下降的斜坡特点和克拉玛依断裂的轮廓。同时,由队长勒·依·乌瓦洛夫(苏联专家)、地质师张恺等10人组成的4/54地质详查队,在克拉玛依一乌尔禾2 150平方千米的面积上进行了 1 : 10万地质普查填图,收集了构造和油气显示资料,认为这一地区含油远景很好,建议进行深井钻探。
(二)发现克拉玛依油田1955年1月,新疆石油公司独山子矿务局拟定《黑油山地区深探钻总体设计》。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在北京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上决定在黑油山地区“为探明侏罗系地层的含油气情况以及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地质构造”打2 口探井。其中黑油山1号井(今称克1井)位于南黑油山局部构造上,距黑油山沥青丘西南5.5千米。1955年3月,由独山子矿务局王克思、王秋明、王连壁等测定井位,作出地质技术设计。4月,由张福善、苏来曼等8人组成的安装队安装钻机井架。6月14日,一支由8个民族36名职工组成的独山子矿务局钻井处1219青年钻井队,在钻井技师(队长)陆铭宝、副技师艾山卡日·艾拜拉木等带领下来到黑油山。7月6日开钻,钻至井深620米时因地层变化提前完钻,用筛管法完井。10月29日开始出石油和天然气。11月1日,10毫米油嘴8.5小时产油6.95吨。2日产油8.1吨。出油层在487.5~507.5米中三叠系下克拉玛依层的第七砂层组。
11月11日,新华社报道了黑油山第一 口探井钻成和出油的消息。12月至1956年3月,国家石油工业部和国务院领导多次听取克拉玛依勘探情况汇报,主持会议讨论勘探部署。5月,按照当地少数民族语音读音,“黑油山油田”正式定名为克拉玛依油田。5月1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石油工业部负责人宣布克拉玛依地区是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9月1日,新疆石油管理局成立克拉玛依矿务局,统一领导油田的勘探和建设。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区》。
至1956年末,克拉玛依已完钻探井32 口,其中有自喷能力的25 口,已获得含油面积55平方千米,可采储量2 422万吨;已开钻和还在安装的井33 口,油田职工发展到4 751人。
(三)大规模勘探克拉玛依一乌尔禾油区 黑油山1号井出油后,对这一地区的含油规模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些人受背斜构造圈闭油藏概念的限制,认为该地区是一个大单斜,不可能形成大油田;也有人根据这一带大面积沥青丘、沥青脉、沥青砂的存在,认为原油出露年代久远,散失量大,剩余的只是残余油,不可能找到大油田;另一些人则认为:大单斜带上的断层造成了若干断阶带和一些小型褶皱,丰富的油源从盆地中心沿地层不整合超覆运移,被构造、断层、逆掩超覆地层、沥青等阻隔而聚集起来,可以形成背斜油藏或地层超覆型油藏,这一地区应该做为重点勘探区。
1956年4月19~28日,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康世恩率领工作组,与苏联专家组组长安德列柯一同来到克拉玛依进行现场考察。4月23日克4号井完钻喷油,进一步证实不受背斜控制的地层超覆圈闭油藏的存在。工作组果断决策,做出《克拉玛依一乌尔禾钻探工作的决定》,采取“撒大网、捞大鱼”的做法,在克拉玛依一乌尔禾一带长130千米、宽30千米的范围内部署了 10条东西向大剖面,按排距35~50千米、井距5~10千米开展区域扑面勘探。
钻探获得重大进展。1956年,在克拉玛依毗邻的东南和西北方向发现了白碱滩、乌尔禾及红山嘴3个含油有利地区。1957年在这3个地区进行详探,并将规模扩至白碱滩与乌尔禾之间的百口泉地区。详探首先在白碱滩突破,1957年5月28日,白碱滩59号井出油。1958年9月19日,白碱滩193号井投产,7毫米油嘴日产原油138吨,成为克拉玛依第一口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油井,长期被誉为油田的“王牌井”。白碱滩油区(即克拉玛依油田的六、七、八区)被证实为一个高产区。1958年还发现了乌尔禾含油地区和百口泉油田,1959年发现红山嘴油田。
到1960年底,克拉玛依—乌尔禾油田共钻探井和估价井506 口,基本探明克拉玛依油田的面积和储量,并根据地下断裂情况,将克拉玛依油田划分为9个区块。由克拉玛依、百口泉、红山嘴3个油田组成的广义上的克拉玛依油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油田。
(四)加强油田地质研究和乌尔禾组油藏勘探
1.克拉玛依油田地质综合研究 1961年开始,用于新疆石油勘探的投资大幅度减少(1961年相当于1958年的十分之一,1959年的五分之一;1962年又比1961年减少二分之一),勘探重点转向克拉玛依油田内部。
1961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抽调80多名地质技术人员组成油田研究大队,从构造、油层变化、油气水分布特征、油层流体性质、原油储量核实、编制调整开发方案等6个方面对克拉玛依油田进行调查研究。为重新认识油层,1961~1964年,在油田内钻检查井和资料井124口,取岩心1.5万米,化验和分析岩样3.6万块,测定数据12.59万个。同时,用4个电法队进行大地电流垂向测深共11个地震队年,沿断裂两侧完成单次剖面1 012.78千米,钻探井10 口;查清了克拉玛依油田的基本特征,即以砂砾岩为主,在垂向和横向上变化都比较大,呈窝窝状分布的低渗透性油田;核实了油田面积和储量,完成了《克拉玛依油田含油规律与断裂高产规律》的研究。
2.二叠系乌尔禾组油藏的勘探 1957年钻乌尔禾132井时,发现在克拉玛依组地层之下存在一套未经变质的泥岩、砂岩和砾岩沉积,命名为乌尔禾组。至1964年,先后在南起车排子,北到夏子街的广阔领域里,钻遇乌尔禾组地层的有87 口井。其中,有56 口进入乌尔禾组地层50米以上,23 口钻穿了乌尔禾组,29 口见到油气显示。试油的18 口井中,9 口获得油流。
1964年,为探查乌尔禾组含油情况,在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八区布井钻探。1965年1月,检乌1井钻穿克拉玛依组以后下技术套管,采用轻质钻井液(相对密度1.12)钻进,裸眼中途测试后完井试油,获得日产15立方米的工业油流,中途测试日产天然气2 000立方米。到1969年,在五区—八区乌尔禾组勘探会战中,共钻探井21 口,试油17 口,有9 口获得工业油流,单井最高日产量28立方米。
1970年,检乌3井经过连续4次大型压裂后,最高日产油318立方米。同年,开始对乌尔禾组地层进行地球物理详查。1973~1974年,沿断裂下盘东南用模拟磁带地震仪进行多次覆盖详查,基本查清乌尔禾组的分布与上下层系的接触关系。1975年在八区乌尔禾组进行重点钻探,至1978年,基本探明五区、八区乌尔禾组的含油面积和储量。
(五)整体解剖克拉玛依大逆掩断裂带
1.建立大逆掩断裂带含油构造模式 克拉玛依—乌尔禾大断裂60年代初被确认以后,一直被认为是高角度逆断层,断面倾角60°),上盘古生界对下盘三叠系百口泉组有切割封闭作用,成为一个新的含油领域。1980年,沿断裂带进行详查和精查。至1981年,从综合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中,认识到克拉玛依(车排子—红旗坝)大断裂由红(山嘴)—车(排子)、克(拉玛依)—乌(尔禾)、风(城)—夏(子街)3个断裂带组成,弧形分布,环绕玛纳斯湖生油坳陷,下盘延伸较大,呈“帽檐”形。根据断裂含油特点,分为4个勘探领域:超覆尖灭带、推覆体主体、推覆体前缘断块带(高产带)和掩覆带。克拉玛依大逆掩断裂带含油构造模式的提出,扩大了石油勘探领域。经过地球物理、钻井、试油、测井、地质研究“五位一体”的勘探,1981~1985年,大断裂带上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比以往25年翻了一番多。
2.扩大石炭系勘探 克拉玛依油田主干断裂带上盘石炭系基岩含油,50年代就有所发觉。到60年代末,有41 口井在石炭系试油,7 口获工业油流。1979年3月24日,八区古3井在上盘石炭系获初期日产177立方米的高产油流。1981年,扩大油区内石炭系的勘探,在百口泉油田检188断块获得新的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1982年,在九区距主断裂3千米的古16井获得日产15.5吨的油流,证明距断裂较远的上盘石炭系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1983年,对油区内主断裂上盘石炭系进行整体解剖,在七中区获得新的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1984年,在一区采取“三位一体”(钻探井、开发井和利用老井侧钻或加深)的办法,获得了新的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
3.发现夏子街、风城、车排子油田 夏子街油田位于克拉玛依大逆掩断裂带的东段,大部分油区位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个别油井位于市境内。50年代曾在背斜西部钻探井3 口,1979年,恢复钻探并开展地震详查;12月,夏9井出油,6毫米油嘴日产油5.89立方米,发现夏子街油田。到1984年,共钻探井25 口,15 口获工业油流,主要油气层是三叠系百口泉组、克夏组和克上组。
风城油田位于克拉玛依大逆掩断裂带的东段,50年代进行过钻探,有3 口井获得少量油流。1979年,开始新一轮钻探。1981年11月26日,风3井发现油气,在3 233~3 200米石炭系地层用7毫米油嘴试油,日产油72.6立方米,天然气6 874立方米,发现风城油田。经地震详查和综合研究,证实属多层含油自生自储背斜油藏,石炭系是主力油层。
车排子油田位于克拉玛依大逆掩断裂带西段红一车断裂带的南延部分。50年代进行地震、电法勘探,并钻过地质浅井。1958~1960年,在车排子一六十户钻过6 口参数井,未钻穿第三系地层。1983~1984年,地震勘探查明车排子地区构造骨架;1984年,恢复钻探。4月,车21井石炭系地层获得工业油气流,日产原油4~13立方米,发现车排子油田。到1986年底,共钻探井37 口,14 口获工业油气流,证实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等多层含油。
4.探查重油资料 克拉玛依大逆掩断裂带蕴藏着丰富的重油资源。50年代计算了黑油山克上、克下组重油面积和储量,长期简易开采。
1983年1月,风城地区第一口重油探井(重1井)完钻,经注热蒸汽吞吐试采,采出原油344.7吨,平均日产16.65吨,相对密度0.9619,粘度(50℃时)20 391.6毫帕秒,油层为侏罗系齐古组和白垩系吐谷鲁组。1983年3月26日,克拉玛依油田九区西部古22井钻探石炭系,至159.7米齐古组时发生井涌,取心后提前在261米侏罗系齐古组地层完钻,改称九浅1井。用抽油机试油,获工业油流,相对密度0. 9212,粘度(50 C时)232.52毫帕秒,属中质油。经继续勘探,在六区一九区齐古组探明相当数量的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1984年,在红山嘴地区红浅1井侏罗系八道湾组发现重油。之后,经过多次地震详查、钻探评价井和蒸汽吞吐试验,计算出齐古组、八道湾组的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并发现了该区克上组地层也有重油蕴藏。
市境内已发现重油资源的油藏特点是:分布面积广、油层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埋藏深度浅、资源量大。
(六)探潜扩边,深化老油区勘探 1987年后,市境内7个油田的勘探程度高度成熟,可供勘探的区块和层位日趋减少。位于断裂带的老油区,虽然年年有新发现,但新增储量中稠油占了很大比重。1990年后,依靠老井恢复试油、地震详查、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和增布探井等方法增加了部分稀油储量。
克拉玛依油田五区二叠系乌尔禾组油藏自1977年探明一块含油面积后,因油藏油水系统不清,一直没有投入开发。1991年上半年,该区被确定为西北缘深化勘探的主要领域之一,下半年探井部署调整时增布了克75井预探井。1992年2月22日,位于市区以南20余千米处的克75井钻至乌尔禾组地层时发生强烈井喷,制服井喷后,对2 672~2 604.9米井段进行裸眼测试,日产天然气约515 670立方米,原油21.9吨。扩大勘探后,又在克76、克77、克001等井中获得高产油气流。年底,在完钻的3 口预探井、6 口评价井中,试油后获得工业油气流的有6井9层;五区南乌尔禾组油藏勘探共计获得控制含油面积33平方千米,控制含气面积4.7平方千米。
探明区块之外,1989~1992年,市境内发现五口重点出油井:百34井、克405井、红80井、车38井和拐4井。
1989年,百口泉南区百34井射开2 456~2 444米克下组地层,压裂后机抽获日产原油10.99吨。同年,克拉玛依八区东部405井射开2 670~2 603.5米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层,压裂后机抽试产,日产油3.83吨。1990年,红山嘴油田红56A井区红80井在石炭系2 155~2 137米、2 132~2 123米井段试油,日产油32.2~53.4立方米,天然气5 252立方米。1991年,位于车排子隆起东南部的车38井恢复试油,日产原油12.6立方米,成为车排子断裂下盘齐古组第一口出油井。1991年10月2日,位于小拐乡以东10千米的拐4井开钻。该井布在侏罗系古构造上,在井深2 145.4~2 296.8米中途测试时,日产油20立方米。1992年8月,拐4井在井深3 720米处完钻,用4.76毫米油嘴试油,日产原油12.12立方米,天然气1 545立方米。拐4井的出油,为西北缘侏罗系勘探开辟了一个新的找油领域。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8
《克拉玛依市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纯朴的语言风格,真实地记述了我市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变迁,记述了各族人民为建设克拉玛依市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作出的不懈努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