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住宅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92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住宅建设
分类号:
F293;F426;TU7
页数:
2
页码:
125-126
摘要:
民国25年(1936年),独山子油矿正式开发时,130名员工住在20余顶帐篷中。两年后建起四、五幢房屋,多数职工仍住帐篷、地窝子。到民国31年(1942年),独山子矿区共有各种建筑60幢,其中专家宿舍9幢,工人宿舍11幢,职员宿舍1幢。
关键词:
独山子
平方米
克拉玛依
黑油山
石油公司
内容
民国25年(1936年),独山子油矿正式开发时,130名员工住在20余顶帐篷中。两年后建起四、五幢房屋,多数职工仍住帐篷、地窝子。到民国31年(1942年),独山子矿区共有各种建筑60幢,其中专家宿舍9幢,工人宿舍11幢,职员宿舍1幢。
1950年10月,中苏石油公司成立,独山子原有住房大都倒塌,仅余6幢地板式平房。当时,矿区有各族职工260余人,中方人员多数住地窖或帐篷。1951年,中苏石油公司建房12幢,计170间,均系地板式平房。当年年底,矿区人员骤增近10倍,住房更为紧张,一间大集体宿舍,最多时住有80余人,有些上夜班和上白班的工人,两人轮换用一张床铺。
为加速住房建设,1952年3月,中苏石油公司成立建筑安装托拉斯,承担矿区大部分房屋建筑任务。1952~1953年,独山子共建筑民用平房26栋,面积18 857平方米。1953年,全公司有可住50余人的大地窖12个、公建小地窖12个、私建小地窖407间。
1955年,第一支钻井队进驻黑油山,队员们先是露宿戈壁,后来住地窝子,秋末才陆续从独山子调来木板活动营房。到年底,1号井边已有9座木板房。1956年春,大批石油工人进驻黑油山,在黑油山脚下修筑了一二十个大地窖,每个井队住一个。还在地窖边搭起数十顶铁架子帐篷,解决临时居住问题。
1956年8月,克拉玛依建起了第一批干打垒简易住房。
1961年,克拉玛依的住房仍然紧张,有四分之一的职工长期住地窖,有945户带眷职工无房可住,358户住在各种代用房中。1962年,由于油田调整、精简职工和成批人员赴兄弟油田支援,职工人数比上年下降15.6%,比1960年下降33%。与此同时,新房仍在不断修建,住房紧张状况有所缓解。
1967年,独山子矿区共有住房296栋,建筑面积14.25万平方米,其中家庭住宅11.66万平方米,平均每户居住面积14.77平方米,人均3.53平方米。
1968~1978年,居民自建小房小院成风,大房套小房,大院套小院,使得居民区道路狭窄,布局混乱。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克拉玛依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努力改善职工的居住条件。1979年,投资1 590万元,修建了面积为15.4万平方米的楼房。以后,每年投资上千万元,由来自江苏南通、泰州、扬州等地的建筑工程队施工,一批批住宅楼相继落成。到1992年底,市区建成面积扩大到17平方千米,完成了工业和民用建筑面积749.5万平方米,其中职工住宅面积为391万平方米,成套住宅316万平方米,建起3~6层的住宅楼2 197栋,投资额19亿元。
在加快住宅楼建设的同时,对1979年以前修建的土木结构的平房进行改造。从1984年开始,克拉玛依18个单位对688栋(4 674户)、面积为189 885平方米的土木结构的平房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平房大多实现上下水、电、暖三通住宅标准。
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居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85年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前的4.5平方米上升到7.43平方米。三代同堂、异性子女同室住房率下降到6%;新婚户住房率达55%以上。到1992年底,克拉玛依人均居住面积由1985年的7.43平方米上升到8.04平方米。
知识出处
《克拉玛依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8
《克拉玛依市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纯朴的语言风格,真实地记述了我市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变迁,记述了各族人民为建设克拉玛依市创造的辉煌业绩和作出的不懈努力。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