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新疆对苏(俄)贸易史 1660—1990》 图书 |
唯一号: | 320020020210017867 |
颗粒名称: | 第二章 近代新疆与俄国条约贸易的建立与发展 |
页数: | 52 |
页码: | 42-93 |
摘要: | 一、19世纪上半俄国商人在新疆的无约贸易;19世纪初,随着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俄国力图进一步扩大对华贸易。1801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继位。在他执政之始,就十分重视西伯利亚的经济发展和俄国在远东及北美的利益,同时着手扩展中俄两国的通商。1801年俄国在恰克图制定了新的对华贸易章程。1803年,由俄国政府资助的克鲁逊什特恩舰队开始作环球航行,以便寻求开辟对华海上贸易。1805年1月,俄国商务大臣鲁缅采夫上奏沙皇,要求俄国正式照会清政府,准两国商人在布赫塔尔明斯克以至整个额尔齐斯河一带通商贸易。;二、1851年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9世纪上半,俄国国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更加迅速。1825年,俄国国内大小工厂(场)为5621个,到1860年增加到15388个,雇佣工人的数额在工人总额中已占87%(1860年)。手工业加工生产进一步向大机器生产过渡,1824年到1860年俄国进口西方机器价值增长了73倍,国内机器制造业在1851年已达19所企业(1860年增加到99所)。;三、1852年至1864年伊犁、塔尔巴哈台地区的中俄贸易;1852年8月,俄国首任驻犁领事官扎哈罗夫,由俄国官兵陪同抵达伊犁。声称专为履行条约,前来修建供俄商居住、存货的贸易圈房屋,要求伊犁地方当局划拨地址。伊犁将军奕山当即命令属下官员指给惠远城西门外沙土隙地一段,周约三里许,又就近拨给埋葬地段约一里余。扎哈罗夫出具收领地基公文,标明位置、丈尺,并所绘图纸交伊犁将军印房存案。遂募夫办料,在指拨地段内修建贸易圈。1853年9月,伊犁贸易圈竣工。;四、俄国侵占伊犁时期天山以北的对俄贸易;1864年新疆对俄贸易中断后,俄国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弥补因贸易中断造成的损失。首先,俄国政府要求清廷进一步开放东北吉林、黑龙江等处对俄贸易;增开张家口为通商口岸,以加强北路恰克图对华贸易;将原由新疆输往俄属中亚地区的主要货物——茶叶,改从海路先运至印度,再由陆路商队经印度,阿富汗运入俄属中亚及其它地区。另一方面,俄国开始在中国西部寻找其它通商途径。1868年,俄国派遣前驻伊犁领事扎甫林诺夫(又译名庞龄)去蒙古西部考察新的通商路线。;五、新疆南部地区与俄国通商关系的发展;历史上东西方丝绸贸易的主要商道即横贯新疆南部。16世纪海上交通兴起后,中西陆路交通逐渐衰落,但南疆喀什噶尔、叶尔羌、阿克苏等城区与中亚浩罕、布哈拉等地仍为亚州内陆的商业中心。1759年清统一新疆后,中亚浩罕成为藩属。在清政府的特许下,浩罕商人垄断了南疆的西向贸易,清与浩罕之间的通商成为新疆西向贸易的第二孔道和市场。史称:中国商贾、山(西)、陕(西)、江(苏)、浙(江)之人不辞险远,货贩其地,周边藩属浩罕等皆来贸易,城内八栅尔(即巴扎)街长10里,“每当会期货若云屯,人如蜂聚。 |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3
《新疆对苏(俄)贸易史(1600—1990)》一书是一部有关新疆对外经济关系史的力作。全书依清代、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对17世纪初以来长达近四百年的新疆对苏(俄)贸易历史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既从宏观上叙述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和变化,又以具体史实为依据,认真地探讨和论证了不同历史时期新疆对苏(俄)贸易的性质和特点;既是一部有学术价值的新疆历史研究著述,又在当今新疆对前苏联各国贸易中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也填补了国内外对新疆与苏(俄)贸易缺乏系统研究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