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迁入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博乐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7750
颗粒名称: 一、迁入史
分类号: I267;C55;I207
页数: 2
页码: 625-626
摘要: 蒙古族原属游牧部落民族。早在9世纪末,游牧于石勒喀河上游,贝加尔湖以南,斡难、客鲁涟。图拉三河源头及不儿罕山(大肯特山)附近。蒙古成吉思汗元年(1206),成吉思汗完成全蒙古的统一。蒙古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他率领蒙古大军西征,曾抵博尔塔拉(《长春真人西游记》有记述),这是蒙古族第一次出现在博尔塔拉。蒙古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成吉思汗晚年时,将他所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四个儿子。
关键词: 土尔扈特 成吉思汗 蒙古族 察哈尔 土尔扈特部

内容

蒙古族原属游牧部落民族。早在9世纪末,游牧于石勒喀河上游,贝加尔湖以南,斡难、客鲁涟。图拉三河源头及不儿罕山(大肯特山)附近。蒙古成吉思汗元年(1206),成吉思汗完成全蒙古的统一。蒙古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他率领蒙古大军西征,曾抵博尔塔拉(《长春真人西游记》有记述),这是蒙古族第一次出现在博尔塔拉。蒙古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成吉思汗晚年时,将他所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四个儿子。东至伊犁河流域(包括今博乐地区),西至阿姆河(包括河中地区),南至南疆焉耆以西的大片土地,都成为次子察合台的领地。蒙古中统三年(1262),阿里不哥军与察合台后裔阿鲁忽战于不剌(博乐)城一带。清崇德八年(1643),准噶尔蒙古首领巴图尔浑台吉率众5万人,征服克拉马克和阿拉套山口的两个哈萨克部落,蒙古族第二次集体迁人博乐。清康熙十九年(1680)、二十年(1681)、二十五年(1686),噶尔丹汗曾以博乐为冬营地,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尔丹汗之侄策妄阿拉布坦徙牧于博罗塔拉(今博乐)。
  清政府统一新疆后,本市境内开始有察哈尔、土尔扈特两个蒙古部落的人定居。
  乾隆平定准噶尔之后,有部分厄鲁特部众被编入察哈尔部,在博乐游牧。察哈尔蒙古,原住张家口一带,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准噶尔地区因连年战争,人烟稀少,防务空虚,土地荒芜。清朝廷为恢复经济和守卫边防,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伊犁将军府,总理新疆南北两路军政事务。下令从张家口、庄浪、盛京等地选调察哈尔、锡伯、满、索伦等官兵5000余名,连同眷属近2万名,移驻伊犁各地。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察哈尔官兵首批500名从张家口起程,同年秋抵达伊犁。同时第二批官兵500名连同第一批的眷属从张家口起程,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到达,除167名分驻塔尔巴哈台外,余丁被安置在博罗塔拉、赛里木湖、哈布塔盖驻防屯田。现本市境内居住在小营盘区、青得里乡、乌图布拉格乡、达勒特乡、阿热勒托哈牧场等地的蒙古族,都是他们的后裔。
  土尔扈特与准噶尔(又叫绰罗斯)、辉特、杜伯特,号称4卫拉特。明朝后期,土尔扈特部在塔城西北及沙俄境内的乌尔扎尔一带游牧。沙俄四处扩张,实行军事殖民统治,土尔扈特部首当其冲。与此同时,游牧于伊犁河流域的准噶尔部强盛起来,称雄西部,并企图兼并土尔扈特的牧场和部族,向土尔扈特发动军事进攻。为了保全部族,土尔扈特首领和鄂尔勒克,于崇祯二年(1629)决计西迁。于翌年到人烟稀少,林丰草茂的伏尔加河下游定居。土尔扈特部族远离祖国,尽管势孤力单,但他们对沙俄的压迫统治始终不肯屈服。乾隆三十五年(1770)十月二十三日在年轻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离开寄居一个半世纪的地方,乾隆三十六年(1771)六月间返回祖国的怀抱。归国后,渥巴锡所部称为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分为东、西、南、北四路。乾隆三十七年(1772)将西路首领默们图安排晶河,即今精河县自为一盟。封默们图为济尔哈朗贝勒,授扎萨克,下有镇国公、辅国公各1,二等台吉2,管旗章京、梅勒章京各1,佐领、骁骑校各4,隶伊犁将军节制,共有霍拉、伯勒格斯、勃斯、查腾四个苏木。
  本市境内的土尔扈特蒙古族人,都属精河县旧土尔扈特蒙古部族。霍拉、伯勒格斯两个苏木主要居住在本市贝林哈日莫墩乡的玛尼乡村、吉翁村和达勒特乡的乌兰托哈村和霍拉等地。居住在博乐市的察哈尔新八旗部落和土尔扈特部,定居于此至今已有200多年。
  至1985年底,本市共有蒙古族8361人。

知识出处

博乐市志

《博乐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志上限追溯至1764年,下限断于1985年,介绍了博乐市的建置、沿革;地方组织、群众团体;城乡建设、农林牧业、工业、经济;文教、广播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