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博乐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7647
颗粒名称: 二、遗址
分类号: F293;F426;D625
页数: 3
页码: 556-558
摘要: 1、青得里古城子 在青得里乡阿里翁白新村南侧,市区西南方向5公里处。维吾尔族人称“阿尔屯鲁克”,意为出金子的地方。蒙古族称“杜尔布里金”,意为四方式城,城址坐落在博尔塔拉河北岸的黄土高地上,南濒博尔塔拉河,古城的一部分早已塌陷。民国28年(1939)伊犁金矿局曾派人在这里引水移土,挖掘金银,致使该遗址遭到严重破坏。现残存的遗址约呈长方形,东西长385米,南北宽约280米,北面尚残留一段长10多米,高有几十厘米的土梁。
关键词: 博尔塔拉河 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 土墩墓 阿拉伯文字

内容

1、青得里古城子 在青得里乡阿里翁白新村南侧,市区西南方向5公里处。维吾尔族人称“阿尔屯鲁克”,意为出金子的地方。蒙古族称“杜尔布里金”,意为四方式城,城址坐落在博尔塔拉河北岸的黄土高地上,南濒博尔塔拉河,古城的一部分早已塌陷。民国28年(1939)伊犁金矿局曾派人在这里引水移土,挖掘金银,致使该遗址遭到严重破坏。现残存的遗址约呈长方形,东西长385米,南北宽约280米,北面尚残留一段长10多米,高有几十厘米的土梁。遗址内有许多沟壕、坑穴,原有布局已不可辨,四处散布着许多陶、瓷器残片等。
  民国32年(1943)9月7日,国家实业考察团黄文弼等10余人来博,对该古城进行考察,测量周围里数。收检瓦砾盆片数块,带回进行考察。据他初考,此盆片模样出自元朝。
  1962年,自治区考古学家李遇春来博乐考察古城,他根据陶片分析,认为此城陶质较硬的夹砂波浪纹饰,古砖红色陶片约占多数,此一性状的陶片,全疆各地的唐朝古城中都大量发现,据此推断此城建于唐代。
  2、达勒特破城子 在达勒特乡政府驻地东偏南约9公里处的破城子村北缘,距本城南26.7公里,古城遗址坐落在博尔塔拉河与大河沿子河交汇处之北的黄土台地上,一条宽约200米,东南一西北向的枯河穿遗址而过。其东北与准噶尔盆地最大的艾比湖及宽约20公里、直通苏联的阿拉山口遥遥相望。从遗址的地理位置看,在历史上,它地处唐代西域丝路之北道中段,扼中西交通之要冲。西南逾金牙山或车岭沿赛里木湖穿果子沟可通弓月城和伊犁河,北傍艾比湖经阿拉山口可达哈萨克大草原,亦可通向塔城、阿尔泰等地,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初步调查,现存遗址以干枯的河床为界,分东西两部分,西部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最宽处约400米,总面积约19万平方米。遗址分内外两重城,外城南墙东西长约450米,土夯筑,每层厚10~12厘米不等。墙基宽约3米,残存最高处约3米余,中段有一宽约5米的缺口,疑为外城城门所在。南墙外约50米处,有一条宽约20米的护城河,自西向东,与遗址东侧的河流相通。城门偏东残留一处土坯砌台形建筑,基部每边长约15米,上部每边长约6米,残高约4米,土坯规格为29×29×4厘米。此建筑可能是了望台或岗守之所。西墙大部坍塌成坡状,仅北部尚存一段约30米长,不足1米高的残垣。西墙外偏南有火烧痕,多为灶类残迹。内城位于遗址北部偏西,每边长约80米,四角基本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结构与外城相同。城墙残高约3~5米不等,西北墙濒临河岸,南北墙可见马面遗迹。城门似为东北向,瓮城痕迹犹存。城内地势低于城外,北半部文化堆积层较厚,约3米,南部较薄。中部有土坯建筑遗存,但已不可辨。内城西北墙中部有一椭圆形洞口,洞口下部有土坯修补痕和烟炱,墙外约10米处见一浅底方池。东北墙约20米,有一馕坑状物。紧邻其南侧有一青石柱础,圆形,直径约55厘米,厚约22厘米,现存遗址内。东部遗址沿河岸布局,长约1000米,宽约300米,这部分遗址现基本上全部成居民区。遗址偏南部现存三座房屋建筑遗迹,呈“品”字形分布,红砖垒砌,均坐北朝南。红砖规格为25×12×4厘米和26×26×4厘米两种。东北角的一座房屋长约14米,宽约10米;西北角的一座房屋长约5米,宽约4米;南侧的一座房屋,其上部为原房屋坍塌时堆积的废墟。遗址北侧为墓葬区,1987年5月当地居民建房脱土坯时,曾在约300平方米的范围内,掘土深约40厘米时,发现十数副人骨。其中有一座2人合葬墓,头东脚西,骨骼粗大,出土随葬品有金耳坠一对,金币数十枚。
  河床两岸遗址,西半部三面环水,城墙矗立,雄踞于河岸高地。地表散布大量夹砂红陶片,陶片组合,以大型瓮类器物为多,纹饰有水波纹、弦纹、印模纹、附加堆文等。出土文物有金条、金饰带、镯、骨镞、银铤、红陶纺轮、红陶大瓮等。东半部则地势平坦,相对较低,遗址环河岸布局,不见城垣,地表散布大量灰陶片、红胎釉陶片、酱色釉碗碟类瓷器残片,采集标本以罐、灯类为大宗,多素面无纹饰,有的陶器和陶片上镌有阿拉伯文字。出土有金、银、铜带、铜镜、铜盒、铜炉等文物。金币最大者直径3.1厘米,厚0.1厘米,重10.5克,小者直径1.5厘米,厚0.1厘米,重5.1克。其中一枚正面中央第一行为地名“阿力玛里”,下面的几行意为“除安拉外别无他神,穆罕默德是唯一的使者”。银币最大者直径1.9厘米,重2.3克。其中一枚背面铭文意为“除了安拉别无神灵”,铜币最大者直径2.3厘米,重2.4克,铭文不识。
  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物上的铭文,以及钱币资料,初步认为,该古城以中间河流为界,东、西两部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河西遗址较早,可能是唐代城址,有些学者认为是唐代双河都督府治所。河东遗址所处的历史时期相对晚些,从出土的金代、宋代钱币和铜镜以及器物的排比分析,这部分遗址的年代上不会超过宋代,可能是西辽所建;而从遗物上的阿拉伯文字和大量察合台汗国钱币出土来看,其下限可能沿袭到明代初期。
  对上述两座古城,博乐市人民政府已于1985年8月发出通知,决定作为文物保护单位,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保护。
  3、吐尔扈特白庙 又称查干苏木白庙,位于本市城东南27.4公里的达勒特乡查干苏木村。原属精河管辖,1956年划归博乐。据89岁的左德甫喇嘛回忆,此庙建于道光十六年(1836)。面积约500平方米,最盛时期有神职(喇嘛)200人。1958年停止活动,只留下曲仁木、左德甫两位喇嘛看守庙宇。1968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庙内佛像经书被毁,庙殿也于1973年拆除,健在的左德甫喇嘛由政府按年发放生活费,寄居外甥家安度晚年。
  4、新昂格大庙 又称依克苏木大庙,位于阿热勒托哈牧场东3.4公里的博尔塔拉河南岸。清同治二年(1863)由察哈尔新八旗建,故又称左翼总庙。后因遭洪水淹没,于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庙宇为砖木结构,外表雄伟壮观,工艺精美。仅牌楼就达5~6米高,远超当时本地建筑水平,面积约948平方米,每当正月十五,灯火辉煌,新昂格大小喇嘛均集中此庙祈祷。据76岁的尼德喇嘛回忆,在民国14年(1925)时,本庙有神职(喇嘛)500人左右。民国36年(1947)有大小喇嘛250人。1958年只剩85人,负责放羊和看管庙宇。后因开展“文化大革命”,于1972年4月被拆除。
  5、乌孙土墩墓 在本市正东方14公里处的达勒特乡公路左侧,有一大片开阔地排列着33座南北向的乌孙土墩墓。墓群前7座较大,约3米高,后26座明显较小而低,约30厘米。此外在赛里木湖西北岸(即小营盘区夏草场)也有10余座,在萨尔巴斯套也有10余座。类似乌孙土墩墓,在博乐境内普遍存在。
  6、石人像 博乐境内,现已查明的石人像有5尊,其脸形宽圆,颧骨较高,为典型的突厥人形象。
  (1)加勒赛沟的红岩石人像 高约1.2米(已断为两截),圆脸、大眼、八字胡,腰系宽带,左手扶腰,右手持酒杯,与自治区博物馆陈列的温泉县阿尔夏提石人像相似,现已从阿拉套的加勒赛沟(八十四团牧业营上面)运回陈列在自治州博物馆内。
  (2)青柯克地区的石人像 在哈日图热格牧场青柯克草场,露出地面只高30多厘米,眼睛、鼻子可分辨,面部清晰。
  (3)玉科克地区的石人像 在玉科克山沟东边有3尊岩石人像,虽经十多世纪风蚀雨淋,仍然清晰可辨。

知识出处

博乐市志

《博乐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志上限追溯至1764年,下限断于1985年,介绍了博乐市的建置、沿革;地方组织、群众团体;城乡建设、农林牧业、工业、经济;文教、广播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