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灌溉制度演变和效益分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博乐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7295
颗粒名称: 1、灌溉制度演变和效益分析
分类号: F426;TV213;S274
页数: 2
页码: 348-349
摘要: 农田灌溉多为大水漫灌、串灌。乱用水、浪费水的现象比较严重。1952年实行公平用水、合理用水,制定用木牌轮流浇水的制度,提出上游照顾下游、离水近的照顾离水远的原则,改变历史上夜间不浇水的旧习。1960年5月22日,星火公社制定八不给水的制度,(1)渠道不修不给水,(2)兴修水利不出劳力不给水,(3)渠口不装闸门不给水,(4)破坏制度不给水,(5)破坏水土平衡不给水,(6)浪费水不给水,(7)不打畦埂不给水,(8)灌水渠上不架桥梁不给水。
关键词: 博尔塔拉河 进一步 计划用水 立方米 节约用水

内容

农田灌溉多为大水漫灌、串灌。乱用水、浪费水的现象比较严重。1952年实行公平用水、合理用水,制定用木牌轮流浇水的制度,提出上游照顾下游、离水近的照顾离水远的原则,改变历史上夜间不浇水的旧习。1960年5月22日,星火公社制定八不给水的制度,(1)渠道不修不给水,(2)兴修水利不出劳力不给水,(3)渠口不装闸门不给水,(4)破坏制度不给水,(5)破坏水土平衡不给水,(6)浪费水不给水,(7)不打畦埂不给水,(8)灌水渠上不架桥梁不给水。这一规定在全县推广。为了进一步管好水,1962年5月,州人民委员会参照历年5至7月灌溉期水量情况,对温泉、博乐和农五师驻两县的团场引用博尔塔拉河水,作出了配水比例规定,博乐占42%,由博尔塔拉河流域管理处主持按比例分水。1963年,州党委提出“一定要实行小畦灌溉”,使灌溉技术进一步改进,收到较好的效果。
  1966年2月8日~22日,举办农民水利技术员训练班,培训农民技术员98名。这些人员在推广沟畦灌溉技术中成为骨干。
  1979年,开始以社(场)为单位,实行计划用水,按方收费。但到年底,社(场)仍按面积分摊水费,使过去按亩收水费不合理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改变。
  1980年初,调整水费标准,实行三级配水、组为基础的管理制度,即流域机构配至乡(场)、乡(场)水管所配至村,村配至组,以组为核算单位,按方收费,各村组也调整和充实浇水班组人员。这一配水办法促使各单位节约用水,均衡受益,效果显著.
  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灌溉管理的服务对象由组转为用水户。由村管水、户用水结帐交水费。1984年,试行供水证,计划用水、按方收费到户,以户为基础,即流域配至乡(场)、乡(场)水管所直配组、组配至用水户。在灌溉期,家家户户,男女亲朋一齐上,人不离水、水不离承包地,浇地质量好、进度快。达勒特乡乌兰布呼村1984年改为村管户,浇水户结水费,收到明显的节约用水效果。
  1985年,博尔塔拉河流域实行合同供水制,各乡(场)除继续实行供水证外,还实行预分水量到户和预收水费到户的制度。同时又提出节约归己,超额不补,互相调剂,议价出售,浪费受罚的原则。从而改变过去长期出现的上游敞开口子引水,下游严重受干旱的状态,保证良好的用水秩序、生产秩序,达到均衡受益。1985年,全市灌溉面积35.03万亩,比1980年增加4.87万亩。总用水量23193万立方米,比1980年减少2603万立方米。灌溉定额为662立方米/亩,比1980年减少158立方米/亩。灌水定额为115立方米/亩,比1980年减少81立方米/亩。灌水次数4.3次/亩,比1980年增加0.7次/亩。灌溉单方水效益0.151元,比1980年提高一倍以上。受旱面积仅0.51万亩,比1980年减少0.34万亩。收水费75万元,比1980年增加51万元。市水利管理的这项重大改革,得到自治区水利厅和自治州水电局高度评价并在其他地区推广。

知识出处

博乐市志

《博乐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志上限追溯至1764年,下限断于1985年,介绍了博乐市的建置、沿革;地方组织、群众团体;城乡建设、农林牧业、工业、经济;文教、广播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