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五一”水库(原大桥水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博乐市志》 图书
唯一号: 320020020210017284
颗粒名称: 3、“五一”水库(原大桥水库)
分类号: F426;TU528;TU755
页数: 2
页码: 343-344
摘要: 位于博尔塔拉河中下游的河床上,市城南1.5公里处。1966年初,由州水电局水利工作队勘测、设计,为拦河水库。设计主坝长850米,副坝长2085米。最大坝高23米,蓄水面积4350亩,库容量为3400万立方米。1966年10月4日,成立工程指挥部和工地党委。工程指挥部由5人组成,陈志祥任总指挥,汪瑞珍、米加、杨雨新、许桂芳任副总指挥,设办公室、政治处、后勤处、技术施工处。
关键词: 博尔塔拉河 指挥部 工程指挥部 立方米 总指挥

内容

位于博尔塔拉河中下游的河床上,市城南1.5公里处。1966年初,由州水电局水利工作队勘测、设计,为拦河水库。设计主坝长850米,副坝长2085米。最大坝高23米,蓄水面积4350亩,库容量为3400万立方米。1966年10月4日,成立工程指挥部和工地党委。工程指挥部由5人组成,陈志祥任总指挥,汪瑞珍、米加、杨雨新、许桂芳任副总指挥,设办公室、政治处、后勤处、技术施工处。工地党委由陈志祥、汪瑞珍、米加、赵复璧、于德江、杨奉清、杨雨新等7人组成,抽调县直机关工作人员21名,州水利工作队技术员4名,其他干部2名,到指挥部各处室工作。10月20日破土,11月7日正式施工。在参加修建水库的劳力,主要为乌鲁木齐收容所分来的自流人员2000余人。时值“文化大革命”已开始,在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员中,成份复杂,其中有部分人无政府主义比较严重,加之寒冬来临,劳动工具不足,因此工效不高。各级干部除忙于安排生活外,还要受到由上述人员组织的各“战斗队”的冲击,使工作和生活不能正常进行。1967年1月,工程被迫下马。
  1968年,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将大桥水库正式命名为“五一”水库。决定动员全市人民续建。8月10日,投入施工,参加的单位有燎原、胜利、星火、红旗4个公社的16个大队,常年施工人数723人。主要完成输水渠道、涵洞垫层底板和涵洞混凝土的浇注。1971年6月28日,县革命委员会在工地上举行续建第一期工程开工动员大会,提出“奋战90天,完成续建第一期工程”的口号。在国庆节前夕,完成任务。10月17日,在工地上举行续建第二期工程开工大会,投入劳动力1000余人。1973年5月20日,大坝截流合龙,蓄水280万立方米。截流合龙期间,州、县级单位分批组织几百人及车辆参加施工,军分区机关及驻博部队也到工地参加劳动,支援地方建设。1974年秋,县委提出苦战两年,全面完成五一水库工程。12月初,投入劳动力700人,工地指挥部党委召开第三期工程开工誓师大会。1975年初,继完成冬季施工任务后,又突击安装木制临时闸门,拦蓄博尔塔拉河春汛冰水,使当年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
  1975年9月,组织秋季施工大会战。县委决定成立会战指挥部,由县委主要负责人白永奎任总指挥,除组织各社(场)民工劳动外,县直各单位,各部门也发动干部、职工参加劳动。会战从9月15日开始至11月5日结束。平均日出工2500人,最高时达3650人,动员各种机动车65台,马车150辆,驴、牛车630辆,共完成填坝土石方12.3万立方米。年底,“五一”水库基本建成,扫尾工程分别由红旗公社和县直机关完成。“五一”水库共完成土石方108.9万立方米,片石6.3万立方米,混凝土0.88万立方米,用钢材185吨,水泥3250吨,木材1200立方米。共计用工147万个工天。总计工程投资728.5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33.19万元,社(场)队自筹295.4万元。“五一”水库竣工库容为2000万立方米,实际蓄水1650万立方米,实际供水1000万立方米。可以调节灌溉面积16万亩。溢洪工程,1978年动工,1985年竣工,设计溢洪能力300万立方米/秒。
  由于博尔塔拉河床森林被砍光,并垦为耕地,因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调节能力差,使水库淤积日趋严重。1982年最高蓄水为1660万立方米。1979年,“五一”水库被列为自治区险库之一。

知识出处

博乐市志

《博乐市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志上限追溯至1764年,下限断于1985年,介绍了博乐市的建置、沿革;地方组织、群众团体;城乡建设、农林牧业、工业、经济;文教、广播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